全部

769/1569页 共47029

刻开国大印的印人张樾丞

时间:2015/8/8 文章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韩天衡、张炜羽


张樾丞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厅中,陈列着一枚九厘米见方的圆柄钮铜质大印,镌刻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十五个宋体字,印文清晰美观,造型庄重大气。这枚珍贵的开国大印,不仅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它也是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在颁发各种法令和行使其他权力时,钤盖在公文上的重要凭证信物,是国家政权的象征。然而令人称奇的是,这样一件事关重大的国宝级玺印设计铸造任务,最后由新政府委托一位善刻印章与铜墨盒的琉璃厂店主来完成,这位技艺高超的幸运儿就是同古堂主人张樾丞。

  张樾丞(1883-1961),名福荫,又字越丞。河北新河(今属邢台)人。早年因贫失学,从乡下来北平琉璃厂刻字铺当学徒。虽终日打杂,却不顾劳累,稍有空闲,便钻研刻印技术。凡秦汉玺印,元明流派,无不涉猎。张樾丞敏而好学,一度向书法篆刻家张祖翼、张延奂父子请益,又游于陈衡恪、金城、姚华等名家之门,技艺猛进。

  晚清至民国间,琉璃厂是旧京人士的雅游之所,鳞萃比栉的古玩铺与旧书店,吸引着无数大僚显贵、学者雅士前来光顾。张樾丞于民国初在琉璃厂开设了同古堂刻字店,除悬润鬻印外,还专刻铜墨盒。善于经营与交际的张樾丞不仅结识了严复、宝熙、傅增湘、袁克文、溥儒、章钰、马衡和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有着浓厚兴趣的福开森等名宿闻人,上至逊帝溥仪与清宗室,近至北洋政府军政各界的头面人物,以及故宫博物院、北大、清华、燕京等大学收藏图书用印,皆出其手。就连大文豪鲁迅、周作人兄弟也常常惠顾同古堂,请张氏刻印多达数十方。1935年,由其嗣子张少丞、张幼丞辑其印作成《士一居印存》,谱中名流印蜕并集,被称为“半部民国人物谱”。

  1949年,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在北平成立,受周恩来指示,陈叔通、齐燕铭落实邀请篆刻名家为新政府治印,印材选用铜质。其时南方印家如王福庵、唐醉石等皆曾供职于民国政府印铸局,但也属于篆刻家拟就印稿,由精于镌刻铜印的印工来完成,篆刻家能刻石而不善于制铜印。最终有着四十多年刻铜、镌印丰富经验的张樾丞成为开国大印制作的不二人选,激动万分的他当初设计出秦篆、汉篆、隶书、宋体四种印文样式,政府选用了易识的宋体字,首开国玺新印式。通过精心的浇铸、打磨、画样和雕刻,张樾丞如期完成了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直到1954年9月,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为国家最高权力执行机构,开国大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作为一级文物转交国家博物馆收藏,而张樾丞对制印之事一直三缄其口。

  张樾丞一生篆刻上万钮,备受时人推崇,不仅得益于他的广泛人脉,雅俗共赏的印章风格也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广作用。金石家陆和九在张氏印谱序言中称赞其印:“遵古法,罔敢肆。求其治印者咸称道,其美弗衰,盖以其规模秦汉,甄陶宋元,不破碎以为古,不诡异以炫今,有非寻常印人所能及者。”严复弟子侯疑始也推许称:“深究六书与金石之学,所作骎骎入秦汉之域。今言北平治印、刻铜者莫不首举越丞。”反映出彼时北平印坛虽有齐白石、陈衡恪等追求个性印风的出现,但对于尊崇古法的印章,在社会各界中仍受到普遍青睐。综观张樾丞所作,不论是大篆古玺、两汉朱白、元朱仿宋,还是工整或小写意,可谓无所不能,无往不宜。多面手的长处是在面对不同顾客需求时,可以应付裕如,这也是由其职业所决定。墨守法度的张樾丞自鬻艺始便广受欢迎,与吴昌硕、齐白石中年前篆刻饱受冷遇形成鲜明对比。实用印章与充满印人个性与情感的篆刻艺术,因受众群体的差异,一直处在并行发展的状态。但时尚超越实用,创新高于守旧,在篆刻发展史上,仅以再现传统古典之美的张樾丞与吴、齐等金石大师的影响与地位,是无法比肩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刻开国大印的印人张樾丞-鉴赏收藏-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