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美术评论之迎合状态(7/15)



时间:2021/8/26 9:28:06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温迪·泰勒1973作品《Timepiece》

上海东昌滨江雕塑。受到抄袭的指认,现已被拆除。

  自世纪之交以来,美术评论家为了迎合世俗对于评论的需求,出现了大量的迎合式评论。

  这之中除了一方面是主流的邀请之外,更多的是画家基于自己的创作和展览,邀请评论家所做的评论文章。

  虽然这类邀请之作并不一定都是迎合之作,其中不排除有一些不违学术良知的实事求是的专题研究和评论。

  迎合式的评论催生了无数的与个人画展、书展关联的研讨会(注:这里不是说所有)。

  因此,很多评论家奔走四方,异常忙碌。

  迎合在一定程度上是人情,或人情的人情,七大姑八大姨那种。

  想想评论家的辛苦也是挺可怜的。

  为了人情的出场还被说成是迎合。

  研讨会之后,这些研讨会上的即兴评论就成了绝大多数个人画册的前言,或者是主流媒体中“文艺版”最为多见的画家介绍。

  然而,受到人情关系的影响,绝大多数的此类评论所表现出的这种迎合状态,很难显现出评论的实际意义,也很难反映出评论的应有水平。

  毕竟是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其迎合表现出的基本内容以及基本的方式方法,很难谈到评论所具有的公共原则中的基本的社会责任。

  因为这类美术评论不能在迎合中坚守自己的独立性立场,也很难把握一些个体在全局中的权衡。

  所以,迎合状态中更多的是阿谀捧场,

  更多的是一种应对,

  是一种为了某种目的和利益的需求。

  通俗讲就是“吹喇叭,抬轿子”。

  迎合所产生的吹捧,是数十年来美术评论肌体上的恶瘤,无药可治。

  基于人情,说几句好话是情理之中。

  可是,漫无边际的不着调却是评论的悲剧。

  更有甚者——

  有相当一部分的迎合式评论像电脑的程序所作,本来是说张三,如果把名字换成李四,也没有什么不妥。

  迎合的评论基本上没有针对性,其话语具有通用的特征。

  因为迎合背离评论的文化属性。

  而看看中国历史上从唐代张彦远以来,很多画品也是言过其实。

  可以说这是一种通病,虽然不治,却可以避之。

  关键是评论家的定力。


文章来源:2021年8月20日《文艺报》

The End

临时闭馆通知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7月31日(星期六)起,扬中市陈履生博物馆群临时关闭,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陈履生博物馆群
2021年7月31日



地址: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

电话:0511-88225018

邮箱:clsgm@qq.com        clsgm51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