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尊重的历史与呈现



时间:2021/2/22 9:41:36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10多年内,巴黎有名或稍微有名的博物馆都去过了。我想在我的博物馆研究中还应该有一些不是太有名、但有特色或另类的博物馆,它们的不可缺少是因为它们在专业方面的独特性,是一座城市博物馆大家庭的重要补充。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巴黎只有卢浮宫、奥赛、吉美、蓬皮杜,那是很不够的。在艺术类的博物馆中还需要橘园、罗丹、毕加索以及东京宫、大皇宫等博物馆。其它还需要军事博物馆、铸币博物馆、妇女博物馆、考古博物馆、中世纪博物馆等。当然,像利用城市资源所建的下水道博物馆、地窟博物馆,以及新建的路易威登基金会博物馆等,这些大大小小的不同的类别,都构成了城市发展中能够见证城市发展成就的博物馆体系,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实力的展现。所以,看博物馆既要看大,也要看小;既要看有名,也要看无名,如果各方面条件都允许的话。

  因此,经朋友介绍就去了地窟博物馆。需要说明的是,网上的中文翻译称为“巴黎地下墓穴”或“墓穴博物馆”,但人们一般还是叫它为“地窟博物馆”。它1786年4月7日正式启用,从 19 世纪初开始向公众开放,而到了1994年,巴黎政府以博物馆的方式开放了其中的1公里多。作为博物馆,它在巴黎的知名度并不高,尤其是在观光客之中,人们把有限的时间都投向了像卢浮宫那样著名的博物馆。所以,即使在巴黎生活了几十年的华人可能也只是听说,而没有去过。客观来论,如果说是墓穴,基本上没人想去参观,尤其是中国人,比较忌讳说死,上坟只是清明的事。然而,说是地窟博物馆,可能有很多人都想去看看究竟。

  我有一个习惯,参观博物馆不太喜欢看攻略,也不太喜欢做一些前期的功课。我的想法是,自从博物馆诞生之后,三百年中有无数的人进进出出,到了近现代,受到的关注度是越来越高,公公对它的依赖也是越来越强,可是,绝大多数人的参观可能都是在随遇中得到各自不同的意外收获。试想,如果看了参观卢浮宫的攻略,那么,大家的目标可能都是差不多,都会集中在所谓的镇馆之宝那一方面,而忽视了博物馆之美的多方面。实际上在过去的年代,人们在数百年间参观博物馆也无攻略可言,最多是向去过的人打听一下,仅此而已。当人们怀着一片茫然的喜悦走进博物馆,所面对的博物馆也不像现在这样有着完善的公共服务,会有馆方指导你如何去看。但是,走进博物馆的观众都有一份尊崇和敬畏,都知道去博物馆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所谓的准备,可能是一个长时期在脑中的盘算。因此,早年参观博物馆要求观众着装体面,而今天在欧美的博物馆中还时常会看到那些西装革履的观众,像在剧场一样,表现出了对于博物馆的特别的尊重。





  博物馆就是博物馆,进去了你就知道是什么样的博物馆。所以,对于地窟博物馆,我也只知大概,略知一二,更多的是不知道。等到了墓穴所在的十四区的丹费尔-罗什洛广场,接近入口的时候,老远就可以看到排队的人群。人们是在排队买票。还好队伍不算不太长,因为来得早。这里每天上午10点开馆,早点来是有好处的,至少要在前200人之列,否则即使到了售票口,也要等一个小时以上。各馆有各馆的规矩,就好像在馆内能不能拍照一样。因为,馆内只能容纳200人,此后,出一位才能进一位。所谓的只能容纳200人,并不是空间的限制;论空间,2000人都没有问题。这里有320公里长,开放区域也超过1公里。所以,官网上有特别“禁止”的警告:

  “给予一点尊重才不会带来伤害!

  为了保护遗址,禁止在游览过程中喝水或进食,不得携带动物入内。

  当然,禁止触摸尸骨,这是数百万巴黎人的脆弱遗体。”

  告示中还有“如何着装”

  “既不能穿着太少,也不能太多;

  所以把您的靴子留在家里,穿上平底鞋会更舒适!

  另一方面,即使在冬季,入口前的等待时间也会很长。因此,请带上厚的御寒衣物。”

  相信对于“如何着装”是其它博物馆所没有的。馆方说明了要“给予一点尊重”,也说明了入口前的等待时间会很长。因此,看看那些排队等待的人都是有心理准备,都是那么非常有耐心的感觉。但不排除有许多像我这样全然不知的。

  显然,该馆的票务问题是很多人都不清楚的。因为这种利用城市资源建立的博物馆通常都没有一个门脸,没有一个售票厅,门外也没有一个像样的标志。售票处只是一个路边上深绿色的像亭子一样的不大的房子。

  沿着很窄的旋转楼梯而下,进入到地下21米的这个被称为博物馆的地下墓穴,实际上与博物馆的认知有相当的距离。刚开始看到几块有关历史和整体布局介绍的展板,此后一直到快结束的那个集合点上,一路都没有看到任何文字来介绍这座博物馆及其展品。也没有像其他博物馆那样有一些基本的服务设施,累了不能座,这里根本就没有可以坐的地方;渴了不能喝,饿了也不能吃,这里不允许吃喝,更不可能有售卖。所以,在这里参观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于其他博物馆。这里的巷道高约2到3米,宽度约2米左右。

  从地上到了地下,迎面就是一股阴森之气。刚开始的时候地面潮湿,有的地方还有一些积水,也有一些湿滑。像巷道一样往前延伸,光线暗淡。没有心理预期,也不知前面是什么。好像是忽然,两侧的墙面上出现了码放整齐的头盖骨和大腿骨,从此就是满眼皆是,一直往前延伸。原来这里堆放着600万具的人的尸骨,不过,开放区域所看到的只是整面墙的头盖骨和大腿骨,一面墙接一面墙。在这1公里多长的路上,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并没有思想准备,只是大概知道这个地窟是存储人的尸骨的地方,但不知道它的数量和规模以及它的故事,而这一切都是都难以预想,所以,只能随之而去。走着走着,慢慢的看出了当年的规划者是那么的精心,那些大腿骨或者头盖骨并不是简单地码放在那里。它们有一定的规则,有一些专门设计的图案。其整齐、整洁都表现出了对于死者的尊重,也表现出了墓穴作为一个存放人的尸骨的专门场所,将它们有尊严的叠放在一起,是活着的人对于死者的尊重。





  作为博物馆,这里只能说是只有这一件整体的展品,尽管它是由数以百万的头盖骨和大腿骨组成,尽管其中还有一些具体的家族墓和名人墓的墓碑。而对于参观者来说,可能也不像参观其它博物馆那样,看它的藏品,看它的分类,看它的陈列,看它的空间,看它的设计,看它的解说,甚至慢慢欣赏那经典作品的美以及美的细节。在这里既看不到那么多的内容,也没有那个“雅兴”去慢慢看那千篇一律。因此,基本上都是匆匆走过。其中好像一路也没碰到其它参观者。而走在这里的也很少是独自而来,一般都是三三两两。走在前后不见人影的巷道中,两侧整面墙的头盖骨和大腿骨与之伴行。

  就这么孤独的往前走,虽然这里的存放都很古,却生发不出思古之幽情。虽然没有那种恐惧感,可是心里发毛。到了这里已经是不得已,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我想任何一个有恐惧感的人来到这里也只能往前走,尽管没有说明不能后退,而后退也没有人阻拦,因为这里就没看见工作人员。这也是其它博物馆中少见的,这么长的“展厅”中居然没有工作人员看管。

  毕竟是置身其中,走着走着就慢慢适应了这里的氛围。因此,可以驻足看看那些墓碑上的一些文字,也能够细细欣赏百年前的工匠所码放的那些图案。这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艺术品。如果将一面墙作为一个单元,如果将连成一片的这些不同单元看成是一件作品,那么,这个绵延一公里多的画廊是这个世界上最特殊的。每一个走到这里的人都会感慨平生第一回所见而叹为观止,都会发问这些尸骨是从哪里来的,又是为何集中到这里?

  无疑,这是和巴黎的历史发展关联的。因为在巴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早在1786年,巴黎瘟疫中的无数亡者的尸骨都存放在地下。此后,为了大量存放的需要,政府决定将原来的采矿场改建成地下墓穴。而当年在拿破仑三世(1808年-1873年)的支持下,巴黎前警察局长奥斯曼爵士以铁腕的手段重建巴黎,拆掉了60%以上老巴黎的建筑,那与之关联的墓就会随之平掉,尸骨就到了这里。这里就像考古中的文化层一样,是层层的累积,所不同的是墓地考古中的文化层是纵向的,而这里的墓穴则是横向的。在这横向的铺排中,随着历史的发展有无数过去的故事,国家与社会,城市与街区,家族与个人,有名与无名,如此等等,在这横向的历史编排中展现了时代发展中的必然,也反映了时代发展中的可能性,以及文化传承中的习俗。显然,把这些尸骨集中起来存放,算是不同时期逝者的一个很好的归宿。这里浓缩了时间,或者说是用这些特殊的材料说明了时间。细想想这经历了几百年。






  今天,对于这里的绝大多数遗存,人们无法知道他们是哪里人,是什么人,但人们知道他们是法国人,是巴黎人,或者是与巴黎相关联的人。这些人在过去可能有高贵的身份,可能就是普通的平民,甚至是乞丐。但他们今天共处一堂,让人们看到了这里的平等,个体只是在其中的一个位置而已,或者仅仅是图案中的一个点,如此而已。人生就是这样走过了一个历史漫长的过程,而最终成为白骨落脚到这里。它们实际上是一部关于巴黎的特别的历史教科书。感谢过去的设计师和工人根据类别将那些分散的骨头分类堆放,并标志出它们是哪一年从哪里转移过来,或说明来自哪个公墓,还用石碑刻上了拉丁文的铭文,记录了他们的身世。这虽然只是零星的一些。

  走着走着,已经有一些乏味,因为实际的变化是有限度的。不管如何精心的去编织它的图案,表现出艺术的素质,其规模和花样也极其有限。所以,走着走着就没有刚开始那么专注的去看,去发现。走到接近参观路线的尽头,终于到了一个比较大的像一个集合点的位置上,碰到了三位像我一样的观众,他们也不知其所以然。这个时候看到墙上有几块展板,大概有一些文字说明。实际上到这里的时候,人们已经无心去看那些文字,只想尽快出去。



  出了墓穴,见到了阳光,感觉到了阳间。可是,外面排队的人还是很多,比我之前排队时候的人还多。队伍到了街心花园中转了几个弯。细想,此时里面还有200人,那么,这200个人分散在1公里多的参观路线上,又是不同时间的进入,所以,走在里面的巷道上就很难碰到人。这是为了表现一种尊重,也是为了地下的安宁,因此,人们只能在地面上非常耐心的等待,等从里面出来的每一个人。出来的人是他们进去的希望。可以说,这是地窟博物馆的一种为了表达尊重的独特的管理方式。在这样一种方式中,正如其官网中无微不至的介绍那样:

  “上下行台阶超过 100 级,

  由于地下场地的限制,使用轮椅的人员或者携带助行器的人员无法进入。

  此外强烈建议以下人员避免参观本景点:

  - 行动不便的人员,

  - 患有心脏疾病或呼吸衰竭的人员,

  - 孕妇,

  - 敏感人员或幽闭恐惧症患者,

  - 幼童(10岁以下)。14 岁以下的儿童必须由成人陪同。”

  确实是非常特殊,这也是其它博物馆所没有的。客观来说,它只是墓穴,而不是博物馆。当然,称为“博物馆”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它的特殊性还包括在出口的路边上有一家关联的纪念品商店,里面所有的商品都是以骷髅头为元素的设计,烛台、文具、酒瓶、酒杯、餐具、冰箱贴、雨伞、钥匙链、T恤衫、戒指、装饰品等,真是创意无限。




  无疑,在这样一座特殊博物馆中的参观体验完全不同于其它,所反映的城市资源的利用也是独树一帜。可是,很多博物馆去了一次以后还想去第二次,或者去更多次,像卢浮宫那样。但相信很多人一生只会去这一次,当然我也不例外。我是不会去第二次的,因为它已经深深的嵌印在我的脑海里而难以忘怀。





【陈履生博物馆群开放时间】

上午9:00-11:30(11点停止入场)

下午2:00-5:00 (4:30停止入场)

免费参观

周一闭馆

疫情防控请予以配合:入馆人员须佩戴口罩,进行信息登记、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码。

地址: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新治村

电话:0511-88225018

邮箱:clsgm@qq.com

     clsgm518@163.com


【视频】陈履生博物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