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再看《女史箴图》(上)



时间:2018/1/26 21:29:53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前端的一位著名画家,也是在中国绘画史上流传至今话题最多的一位著名画家。

  不管中西,画家往往都会有很多的故事,都会有很多的传说,关于顾恺之的故事和传说非常之多。在顾恺之的传说中,有很多方面都是饶有兴味的。他确立了中国绘画审美的价值观,确立了形神论,确立了中国美学的基础,可是,围绕着他的人的各种传说,对于今天的艺术家仍然有很多的启示。比如说,顾恺之为了艺术的“痴”,这个“痴”不仅是一般的痴迷,这个“痴”表现在他对艺术的尊重和敬畏,表现在他对艺术的坚持与恪守,还表现在他对艺术的其他方方面。对于艺术,顾恺之不顾其他,他以艺术马首是瞻人生价值观,在与我们今天的比较中,更显出难能可贵。他不像我们今天的很多著名的美术家,把自己的名利放在首位,而把艺术放在次要的位置。他们是用艺术来撬开名利的大门,用艺术来为自己的名声开辟道路。因此,我们今天看顾恺之的“痴”,应该说可以得到很多的借鉴。正好像顾恺之《女史箴图》中的那位照镜子形象那样,今天,对照古人照照镜子,整整衣冠,还是很重要的。

  当然,在今天的现实社会中,如果要求我们今天的人也像顾恺之那样执着于艺术到“痴”的地步,那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在我们的艺术教育中,更多的是教授一些技法和技能,而忽视了对艺术忠贞的教育。这就使得现实中缺少对艺术的忠贞和敬畏。我们缺少米开朗基罗画天顶画那样的不顾一切,也缺少像顾恺之那样对艺术的“痴”。对于身处艺术界的人来说,对于靠艺术吃饭的人来说,对艺术的尊重和敬畏,为了艺术的执着与恪守,这是最基本的。当我们今天面对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不管是其所画的内容,还是画的技法;不管是它的形神关系,还是与中国山水画起源的联系等等,所有的一切,它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尊敬的内容。

  第一次知道顾恺之,是在大学时期的美术史课程。因为南艺的前辈俞剑华、罗尗子、温肇桐先生编著有《顾恺之研究资料》,这本1962年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古代画家资料集,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之前少有的研究古代画家的专著。而我的导师温肇桐教授毕生研究顾恺之,对我的影响极大。包括这本书的三位编著者在内,很多研究中国古代美术史或者学过中国古代美术史的画家,都没有机会看到原作,因为它深藏于大英博物馆之中。那时候连出国都是非常奢侈的事情,怎么可能奢望能够在大英博物馆中看到《女史箴图》?

  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得之于偶然。2011年9月19日, 我作为国家博物馆的一员前往大英博物馆交流,那天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和东方部主任司美茵女士说,这次来伦敦时间太紧了,否则会向你提一些要求,有的可能会让你很为难,我没有具体说什么事情。下午如约在大英博物馆见到她。她一见面就问我,“想看《女史箴图》吗?” 那当然!

  就这样,她领着我们在大英博物馆大门的右侧一个巷子穿过,来到大英围墙外面的书画装裱室。《女史箴图》静静地平放在案子上,工作人员轻轻地卷起覆盖在上面的宣纸而露出了尊荣,此情此景,至今历历在目。我一直好奇,它在展厅中该是什么样的情况?

  我第一次见到原作是2011年9月19日,在大英博物馆的书画装裱室,实现了多年的愿望,感谢东方部主任司美茵女士。

  本次再此见到《女史箴图》,近七年了,像见到老朋友一样,却依然是新鲜的感觉,依然是崇敬的心情。

  《女史箴图》现在暂时不对公众开放了。出于保护的要求,此前是每年展出8周,在一年中分三个时段展出,保证公众能有机会看到。但这对于旅行到伦敦的中国公众来说,能够碰到展出的时间也是很不容易的。

  不大的展厅中悬挂着傅申先生书写的大幅的“墨香堂”。

  (未完待读,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