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履生:从纺织机到聚光灯,英国利兹工业博物馆



时间:2017/11/29 11:37:24 文章来源: 陈履生美术馆 

  离开了利兹美术馆之后乘出租车去工业博物馆。到那里并不是太远,在利兹的郊外,可是,和出租车司机说了半天,他才明白,还是个老司机,说明这家博物馆在这里不是太有名,或者说是去的人很少。郊外的风光是不一样的,出租车在一个有着乡间岔道的路边停下。下了车之后感觉像是被人甩到荒郊僻野的路边上,周围看不到一个人,来往的车也不多。

  沿着离开主路的一条砂石路,向前走不远就来到了一个大门前,门上有最为简单而没有装饰的文字,告知这里是利兹工业博物馆。门两边有柱子,其中右侧的柱子上有利兹纺织厂的标志,显然,这里就是当年世界上最大纺织厂的所在地,可是,一眼望去,就是面积不是很大的普通的平房,看不出这个世界最大的规模。只能理解为作为世界上当时最大的纺织厂,今天显得并不是很大,因为现在各种大的多了去了。可以想象当年这条小路上是人来人往的纺织女工,其中不乏小至6岁的童工,当她们精神饱满的进入,却在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工作之后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

  这里见证了世界纺织工业的发展,以及从农耕时期到电力的机械化时代的历程,是纺织工业革命最直接的物证。利兹工业博物馆原来是世界最大的毛纺织厂,目前的建筑物于1805年由本杰明·戈特(Benjamin Gott)建成,这里有当时最先进的机器,有6台纺纱机,约100工名人,还有童工。1971年关厂,经历了100多年。工厂关闭后用了8年的时间改造成了成了博物馆。1982年,利兹市议会接管了这座建筑,并重新开放为工业遗产博物馆。现在被列为二级保护建筑。不幸的是博物馆在2015年节礼日那天遭遇了特大洪水受到毁坏,现在又重新开放。

 

  周边看不到一个人,才想起今天是星期天,担心闭馆。好在牌子上写着星期天下午一点开馆,非常幸运。

  从外观上看,这里真的不像博物馆,完全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被废弃的旧工厂,但旧而不破。迎着入口有一扇极其普通的门,两侧是一排平房。右侧的窗子上贴着展览的广告。广告的中间是一位看来也不普通的戴着皇冠的女肖像,皇冠上写着“纺织皇后”。广告上面有文字:从纺织机到聚光灯,大概是说肖像主人的经历。感觉上还是很有意思,但不明就里。

  面对这样一座陌生的博物馆,从哪里进入?又是如何?一概不知。用试探的心里推开了门,看到了两位男士,原来这里就是博物馆的前台,感觉是当年工厂的门卫。经询问是一点钟开馆。这个时候我们还没有吃饭,问有没有吃饭的地方。男士随手一指,就在大门的右侧有一个餐厅,完全是为了打发时间,进到餐厅之后感觉到这就像工厂的饭堂,如同上个世纪70年代我在家乡的电子厂的食堂一样。这或许是全世界博物馆中最简陋的餐厅,因为这个餐厅的设施,尤其是建筑,基本上是原来工厂的状貌。而所有的餐厅的设施也是极其的简陋,在最里头有一个拐角的地方有咖啡和茶水,还有一点饼干,其它什么吃的也没有。凡来到这里的人都是自助,因为没有服务人员,如果你吃点什么喝的什么,跟前台说一下,付款就可以,完全是凭良心。这里面已经有比我们先来的,一共有4位,3位年长者,一位年轻人。看来他们也是慕名而来。他们在等待中聊天,为这里增添了一点人气。餐厅的窗子上贴着展览的广告,站在窗前可以看到工厂的大部分,规模还是很大的。

  这里参观是要买门票的,3.8英镑(大约是25块人民币,儿童减半)。我们和服务员说了是同行,他们很高兴,感觉到少有中国人到这里来参观。因此,可不用买票。这并不是钱的问题,而是我们感觉到作为博物馆人的自豪,因为天下博物馆人都是一家。遗憾的是,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博物馆都认一家人,这正好像一个大家庭一样,并不是每一个家庭都是很和睦的,也有不完美的地方。

  参观从前台的左侧一个非常小的门进入,这个小的门相当于一般的公寓房的房间门那么大小,非常的旧。这或许是全世界博物馆入口最小而门是最旧和最普通的。它让人们感觉到历史的沧桑。

  进门之后,眼前豁然开朗。开朗不是因为像现代博物馆那样有阔大的序厅,豁然是因为有了进入博物馆的感觉,一改刚才所有的感受。

  迎面就是很大的机器。地下标明了两条历史发展的路线:左侧的白线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从1605年开始;右侧的黄线是利兹工业发展的历史,从1591年起步。两条线都会延伸到两侧的墙面上或特点的展品上,以期说明从蒸汽机时代开始的工业革命的过往历程。一些机器、实物和图片、文字说明了利兹历史的发展过程。在开头一个机器的边上有一个现代的装置,手伸进去以后可以触摸到开关,能够发出不同机器的声响。这是现在各地博物馆中比较流行的“体验”,而在这里也就这么一点新的东西。

  进入了这个序厅之后,接着就是利兹纺织厂的生产车间,里面所有都是原样。至此大致知道了这实际上是一座纺织厂原貌的博物馆,一切都保留了它始初的状态,原来的生产场所,原来的车间,原来的机器,原来的一切。总的感觉是黑乎乎的,确实有历史感。有一个50多岁男人在那一排纺纱机前给机器加油,如同当年的保养工一样。这是从头至尾所看到的唯一的一个属于展厅内的工作人员,他的工作的孤独是可以想象的,所以,见到参观者就比较热情,他告诉我们大概几分钟之后会有演示。因此,我们先大致看了看周边的情况,了解到当时的生产的规模以及其他的一些机器的设备。这是沿着右侧动线的窗外往外看,可以看到这家纺织厂原来是有很大的规模,很多的厂房,还有一根高高的烟囱,都能够显示出当年的规模。


  离开了这里,往下走就到了另外一层。这一层是纺织厂的成品生产车间。因为这里生产的红色毛呢是最好的军服面料,而绿色的是铺在台球桌上的那种毛呢。从面料的生产到服装的加工,显现出这家纺织厂当年经营的范围,以及它如何从简单的面料生产到成品生产的经营策略,它不仅是通过卖面料来获得简单的利润,而是通过深加工来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这里既有服装成品的展示,也有从打样到缝纫的全部工序。那些旧缝纫机也有不同的年代,从早期手摇的到后来脚踩的,一应俱全。遗憾的是展品不够丰富,如果能够有更多的缝纫机专项收藏以及展示,那么可能更有意思,博物馆的内涵也更为丰富。

  实际上,从进门一开始到参观的路线中,都可以看到那位“纺织皇后”的形象,而在这样一个以女性为主的的工厂内,美女云集也可以想象,因此,有历史照片显示她们中的许多人都参加了选美,所以,有很多“纺织皇后”。海报上的那位“纺织皇后”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作为当时这家纺织厂的纺织女工,她和众多的纺织女工一样,在这里为了生计而劳动,可是,她和众多的纺织女工不同的是,她后来成了著名的电影明星,成为这家工厂的骄傲,也成了这家工厂的代言人。当她回到利兹的时候,粉丝们都是夹道欢迎。有一张照片拍的是当她回到这家工厂的时候,被她的工友们所簇拥的情景。因为这家工厂出了著名的电影明星,所以,博物馆中用了特别的空间来展示与她关联的各种实物和资料,以及从“纺织皇后”到明星,从纺织机到聚光灯的曾经的过往,展厅中还搭建了一个拍摄的场所来显现她当年的辉煌,同时,还展出了各种电影摄影机、放映机。这是一个专题展览,让人们更多地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利兹的发展历史。

  当然在这个工厂中还有与制版、印刷相关联的印刷机和制版等等,这些也都是和服装生产相关联的内容。当欣赏完那些电影放映机以后,前行左转弯还有个电影放映厅,正在用现代的技术放映历史影片。

  离开了这里沿着楼梯在往下走,经过一个错层的空间,这是当年烤红薯的地方,应该说是工厂的厨房,现在是空空荡荡。可以想象的是百年之间,这里曾经是欢声笑语,是劳动休息、吃饭的地方。下楼就出了这栋楼。原来房子是建在坡地上,入口处最高,显现出的是平房。出口的左侧有一个用水来推动运转的设施,这也就说在电没有出现之前,这里的生产曾经有过一段用水作为动力来带动纺织机的历史。

  工厂边上就是利兹-利物浦运河,这里确实是英国最长的人造水道,建于1770年和1816年之间,曾为运输煤炭,石灰石,羊毛,棉花,谷物和其他农产品的干道。实际上,这里最早是一个码头,名字叫做博特尼湾后院 ( Botany Bay是库克船长于1770年首次登上澳洲大陆的地方) 以此纪念来自澳大利亚的羊毛首次在英格兰靠岸。 在这个地方仍然还有码头卸货场的遗体和运河边的一艘沉船。

  很多博物馆的户外都是博物馆花园,像洛杉矶的盖蒂博物馆就是极其讲究。而这里的户外,虽然面积很大,可是,除了工厂的感觉,并没有特别的营造,基本上是原生态。沿着指示牌,就转到了另外的厂房内,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机器,基本上是从其他工厂运来安放的这里的,表现出了工业博物馆的感觉。博物馆的动线还是挺顺畅,既看到了室内,又看到了室外;既看到了纺织厂,还看到了其他工业文明的产物。最后到了一个像铁栅栏前,栅栏上有一个简单的门,推门而出就离开了博物馆,不过门外依然有很多堆放在路边的被废弃的一些工厂的机器。

 

  右侧是一个出口。要过一座新建的桥。这座桥也不复杂,但是与旧厂房相比却是非常的新,有点突兀。过了桥就是很大的商业综合体,全是大小不等的饭馆,由此想到为什么博物馆内没有吃的东西,原来出口的地方是应有尽有。但对于参观博物馆的观众来说,在博物馆内吃、喝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时候发现已经快三点了。肚子饿了,我们坐下来吃饭。外面下雨了,不一会又出太阳了,接着是窗外的天上出现了巨大的弧形彩虹,从天际的一侧跨到另一侧,给人以一种吉祥的感觉。边吃边想工业遗产的利用问题,遗憾的是我们拆的太多,留的太少;处理的太多,利用的太少;商业的太多,文化的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