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1/17页 共503

专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艺术家王野翔、董雷:不仅是技能呈现更需一种情怀



时间:2020/4/18 9:24:28 文章来源:江苏省中国画学会 

  记者:自新冠肺炎病毒暴发以来,前方医护人员奋勇战斗在抗疫第一线,后方的文艺家纷纷以作品来记录、展现这场艰苦卓绝、惊心动魄的全民战疫中的难忘时刻与场景,全国各地都涌现出数量可观的抗疫主题的美术作品,请两位老师结合自己的创作谈一谈对这些抗疫主题作品的感想。

《奋战在抗疫前线》 王野翔 / 作

  王野翔:疫情袭来,病毒肆虐,面对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生命,我感觉画笔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于事无补。只能每天关注着疫情控制的进展,取A4纸对屏速写,记录一些有关抗疫的新闻报道。每当灾难发生,我们这个民族都会迸发出强大的凝聚力量,总有那么多义无反顾逆向前行的人,他们把灾难挡在身前守护生命,他们是我们的英雄,是时代最可爱的人。每一位有良知的人都会对他们由衷地生出敬意,心存感激!这是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专业与业余画家要用手中画笔讴歌他们最朴素的情感。艺术作品给予人们的是精神层面的救助,让我们产生共情,同心勠力共同面对灾难。同时,作为一种历史的见证流传后世,警醒世人。

《热血再塑武汉》

董雷 / 作

  一场空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武汉,武汉人民在全国各地和人民解放军白衣战士,还有广大群众的支援参与下,英勇抗击疫情。作者独具匠心地运用一千多张图片,经过艺术处理再创作后,组成“武汉”两个雄浑的大字,塑造了白衣战士和人民群众一方有难、八方支持,用热血和爱心构筑新的长城,保卫武汉、再塑武汉,使武汉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史诗性画面。

  董雷: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美术家和美术工作者密切关注防控疫情阻击战的进展,心系武汉、心系疫区,用手中的画笔,讴歌战斗在疫区前线的最美中国人,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徐里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美协已经收到全国美术工作者创作的4.6万幅“抗疫”主题作品。中国美协近期将出版“抗疫”主题全国美术作品选,并于6月在国家博物馆举办全国“抗疫”美术作品展。但显然,并非所有“抗疫”主题创作都能在艺术表现与情感表达方面达到这样的水准和高度,“抗疫”关头的美术创作乃至文艺创作整体也确实面临着在数量上“铺天盖地”之后,如何在质量上能“顶天立地”、在情态上能“脚踏实地”的课题。至少在当下,绘画创作的“照片化”、人物形象与场景的模式化、题材思路的单一化等沉疴与积弊仍然存在,疫情过后如何创作出记录时代直指人心的厚重作品?我们回应重大事件与时艰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依然任重道远。这是投身于“抗疫”主题创作的美术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记者:无论是在中国美术史,还是在世界美术史上,重大历史题材作品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比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陈逸飞的《占领总统府》,程丛林的《1968年某月某日雪》,苏里科夫的《近卫军临刑的早晨》,路易·大卫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等等,都是美术史上重大历史题材的经典之作。我们也知道,这些年来,两位老师也创作了不少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且在全国重大美术展事中屡获大奖,请两位老师谈一谈该如何进行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其创作的关键要点有哪些?

《新华日报》王野翔 / 作


  王野翔:如您所说,重大历史题材在美术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是由于美术作品具有形象地记录还原重大历史事件这一重要功能所决定的。仅就表现人类灾难来说,美术史中就不乏众多表现这类题材的传世名作,比如荷兰画家勃鲁盖尔的《死神的胜利》,西班牙画家戈雅的《瘟疫医院》《波吉亚和垂死者》,保罗·佛斯特表现治疗欧洲黑死病的《罗马的鸟嘴医生》,法国画家籍里柯反映海上遇难的《梅杜萨之筏》,蒋兆和先生的《流民图》,毕加索揭露纳粹轰炸无辜平民的《格尔尼卡》,赤松俊子的《原爆图》等等,这些作品有的采用写实手法真实地还原历史,有的采用象征性手法表现战争杀戮。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技能的呈现,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一种情怀。具体到表现灾难的作品,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感基础,怎么能通过揭示灾难所造成的悲剧来传达出震撼心灵的力量?当然,投身这种创作特别强调要有现场感,如果自己没有亲身经历,又缺乏有根据的形象素材,很难获得对灾难降临的切身感受,作品也不可能打动人。所以,到目前为止,反映抗疫题材的作品大部分仅停留于根据照片移植过来的画面。对于这样一场深刻影响人类命运的重大事件,画家止步于此是远远不够的,那种深刻地揭示灾难背后深沉东西的佳作还有待画家们继续努力深入探索挖掘,加以呈现。

《向城市走来》

董雷 / 作

  这是一幅表现中国改革开展转折时代的主题性历史创作。昨天,这群农民在承包地上获得第一次解放;今天,他们走进城市,追求人生的第二次解放;明天,他们的命运怎样?作品获江苏省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美术作品大展的最高奖——创作奖。

  董雷:对于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创作,我认为画家在创作时首先要思考。主题性美术创作属于艺术品序列,不是历史事件的图解,其作品应是艺术家对历史理解后的诠释,反映了创作者所处的时代对历史的思考。主题性美术创作不仅仅是空间、比例和结构的再现,而是一种将历史融入艺术的深度思考,它既要尊重历史,又要体现出艺术家的个性创造。一味地强调作品的历史真实性会变成对事实纯粹的图解,而缺乏艺术的生命与活力;只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又会脱离事件本身,缺乏生活的真实,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作品才会有价值和意义。其次,情感要真挚。主题性美术创作要满含深情,如果忽视了文艺创作应有的规律,把文艺当成了宣传标语口号,搞成了铺天盖地的创作比赛,那只会适得其反。徐悲鸿在1942年的《西洋美术对于中国美术的影响》一文中曾言“吾国因抗战而使写实主义抬头”。其时救亡图存、唤醒民众成为艺术创作与宣传的首要任务,“为人生而艺术”“为社会而艺术”显然比“为艺术而艺术”更能与时代脉搏共振,更能回应时代命题。时至今日我们更应看到,主题性美术创作有其自身特定的语境和语态,创作者须在拥有相当水平的艺术表现能力的基础上,具备置身事中、感同身受的体悟能力,与整体观照、取精用宏的升华能力,方能创作出回应时艰、引发共鸣的好作品。第三,需要时间。主题性美术创作强调的是纪念性与艺术性的结合,纪实性和创造性的结合,还须进一步努力和探索。主题性美术作品进入历史,历史会有历史的判断,以后会更客观。实际上新的艺术会有新的发展、新的气象,时代会不同。离得越远看得越清楚。我们会更客观地从历史的角度去看主题性美术作品。有的时候退得越远山会显得越高,高山退得越远越看得清楚,越近有时候反而看不清楚。主题性美术作品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作品,还须进一步努力和探索。经典作品的创作,需要反思,需要艺术家一颗执着的心,全景深入回顾这场战胜疫情的全民战争,呼唤人性的真善美,创作出“高峰”之作。

《大国工匠》

董雷 / 作

  是一幅现实主义创作题材的美术作品,江苏艺术基金项目。这幅作品的背景是各种各样的“工匠”劳动之手砖追求装饰性构成,主体是一组纪念碑式的大匠形象,产生历史庄重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作为主角的十位大匠,是以获得国家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大匠为原型,到相关地区进行采风写生的基础上,研究工艺大师的人物图片资料,通过艺术手法重组升华,不仅有传承历史的工艺大师,有在普通生活中的工匠,而且还刻画了在工业制造业中的师傅,在现代科学产业上的工程师,凝缩成了最具点题效应、最能揭示主题思想的典型人物和情节。作品突出了工匠之手这个最打动人心的细节,对背景墙上的手以金粉打底,紫金勾线,借用了奥斯卡金手印墙的创作手法暗含了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这个主题。


  最后是要打磨。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精品上,只想着走捷径、搞速成,是成不了大师、成不了真正意义上的经典作品。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也只是表面文章、过眼云烟。主题性美术作品质量还有待提高。要针对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特点,着力打造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优秀美术作品,避免抽象化、概念化、套路化的应景创作。如提高作品质量、努力出精品。只有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的作品,才能标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征程中的最高审美水平,才能更好展现新时代风貌并引领新时代风尚,真正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

董雷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乌克兰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扬州市美协副主席,扬州大学硕士生导师、客座教授,扬州市瘦西湖艺术中心主任。 

王野翔

  现为江苏省国画院人物画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蒋兆和艺术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省美协人物画艺委会秘书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省“333工程”学术带头人,文化部优秀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