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页 共591

陈履生:画中的女知青(下)



时间:2022/3/12 15:03:53 文章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本文为《巾帼:新中国绘画中的女性形象》(全文约54000字)的第九部分“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下,总十六)

沈阳市宣传画学习班《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1977年

施绍辰《花开三春回山来》,1976年

徐德元《志在农村》,1976年

  从不同方面去表现女知青的劳动和生活,从1972年全国美展以来就相继出现了很多作品。如施绍辰《花开三春回山来》(年画,1976年),关鉴《革命代代如潮涌》(年画,1976年),徐德元《志在农村》(年画,1976年)等。“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是一个时期内针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非常流行的口号,很多绘画作品都是以它为标题。1976年,黄胄创作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以特有的语言方式表现了女知青到新疆,受到维吾尔族群众热烈欢迎的场景;他们骑在骆驼上弹琴、歌舞,是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这是黄胄继1955年表现女地质队员之后的历史发展,也是他在擅长表现所熟悉的新疆少数民族女性题材上的发挥。

黄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1976年

  1978年12月10日召开的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工作会议,是一个时代的转折。会议提出:还要坚持上山下乡,是为了条件成熟时不再上山下乡;要逐步缩小范围、有条件安置的城市不再动员下乡;尚需动员下乡的不再插队,要因地制宜举办知青场、队,国家给以优惠政策;已在农村插队的知青,要逐步给予解决,其中老知青要限期解决;城镇要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行业,扩大就业门路。到1981年底,国务院知识青年办公室并入国家劳动总局,各省、市、自治区也仿照办理。至此,历时20余年的上山下乡运动宣告结束。据统计,1968年到1973年6月,全国就有800多万城镇知识青年到了农村,但是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知青工作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很多知青在生活上长期不能自给,在口粮、住房、医疗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困难。

  知青在农村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成了一代人的人生悲剧。因此,从1978年之后的知青题材绘画创作就转向了对于这一历史的反思,其中获第五届全国美展的二等奖的《春》(王亥,1979年)所显现的女知青面对春天的迷茫,已经不是过去的那种昂首挺胸,也不是过去的那种意气奋发。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中国大地所带来的正是这种历史的反思。画面中的女知青站在自己的“家”门口,手中拿着一把梳子;有2只春燕翻飞,屋檐下挂了一顶草帽,上面隐约可见写着“广阔天地”。与简陋相应的是地上那搪瓷缸中的仙人掌,而眼前的春雨滴滴答答,这好像就是古时候的那种“凄凄惨惨戚戚”。画面中的灰色调也不是过去的阳光明媚的“红光亮”;而女知青的着装也不是过去那种具有时代标识的军绿,而是有着城里人感觉的淡紫。尽管她挽着裤腿,甚至连塑料凉鞋的鞋袢也没扣上,显现出那种毫无修饰的青春生活。

王亥《春》,1979年

王川《再见吧,小路》,1980年

  这是一个历史的翻转。1980年,大二学生王川又创作了《再见吧!小路》(1980年),并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获三等奖。画面中的女知青在返程的小路上,以金色的阳光为背景,手捧军用水壶,好像是最后的回眸。不管所表现的日出还是日落,都已经没有了当年八九点钟的太阳所激发的踌躇满志。显然,这里没有不舍,而是不忍回首过去。放眼望去,这个时代中的还有杨谦《山乡》(1979年)中的女知青已经背着孩子,赤着脚在提水。那她能不能与过去再见?又是如何与过去再见?再见以后又是怎样?都是历史留给人们的思考。这一时期的绘画创作所揭示的社会问题,以深刻的主题,鲜明的形象,戳痛了社会的神经,担当了反思历史的重任。

杨谦《山乡》,1979年

何多苓《春风已经苏醒》,1981年

  作为“伤痕美术”的重要组成,知青题材的美术创作在经历了新中国以来的那种时代的歌颂而转向揭示,不仅关系到知青一代,更关系到一代知青画家,他们在生活的磨练中成长,他们艺术创作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可以说从1972年全国美展开始,这一群体就已经显山露水,成为一个时期内中国美术创作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很多画家在回城之后很快进入到各地的美术院校重新学习。他们在90年代以后成为中国美术创作的中坚,其原因的一方面就是有着在农村的生活和意志的磨炼。何多苓1981年创作的《春风已经苏醒》所画是其大凉山的知青生活,画面中的农村女孩虽然不是知青,可是她已经融入到像何多苓这样的知青生命之中,并影响到他们的绘画创作。知青题材的绘画创作在80年代的持续发展中。

何多苓《青春》,1984年

陈宜明《我们这一代》,1984年

陈宜明《青春记忆》,2009年

  1984年,陈宜明参加中央美院第一届油画研修班时的毕业创作《我们这一代》,就是画自己,画知青一代所呈现的是东北知青农场寒冷的冬季,大家聚在一起的众生相,感觉到空气的凝集。突出位置上的一群女知青在高光下的木讷的表情,依然是在寒冷之中等待春天。这种暗褐色调的青春有着时代苦涩的情怀,像褪了色的历史照片。2007年至2009年,陈宜明又创作的《青春记忆》,依然是那种挥之不去。而曾经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张垦2008年创作的《回家》(油画),所表现的和陈丹青的《女知青上山》,构成了整个知青运动从开始到结束的两端。

张垦《回家》,2008年

陈丹青《女知青上山》

  2008年5月15日在上海美术馆举行的“青春叙事·中国知青画家油画邀请展”,展出了当年知青画家中的40多位画家近200件作品,陈丹青、许江、何多苓、李向阳、沈嘉蔚、李 斌、王洪义、吕敬人、陈宜明、潘衡生、尤劲东、刘孔喜、张仲达、励忠发、尹呈忠、赵小沫、宫晓滨、刘广海、周国斌、徐纯中、刘柏荣、孙兆路、邢仪、魏新燕、韦竞明、杨涤江、方昉、王国斌、张 垦、李建国、田力、王得源、王亚卿、何绍教、韩绍光、陈新民、韩宇光、何小薇、王 旭、张振刚、李之久、黄启后、林建群、杨琴琴、赵沛、赵雁潮、郑小鹏等,他们曾经在黑龙江、云南、贵州、海南、江西、福建、安徽、内蒙古、山西、陕北、甘肃、新疆等地留下生活的记忆。参展作品中刘广海的《家书》表现了一位女拖拉机手,她在劳累之余反反复复地看妈妈的来信,思念伴随着五味杂陈。“当我一个上午一条垄还没有锄到头的时候,一个人躺在空旷的大地上,望着高高的天空,联想到自己的人生之路,自己的青春岁月,泪水便顺着脸颊慢慢流下。”这时候的他已经不像其《红色记忆》中离开北京前在天安门广场合影的状态。尽管也有像知青刘孔喜那样将过去的生活和记忆转化为一种资源,不断去画那些令人不忍去看的貌美的女知青,然而,这只是当今的画而已。

刘广海《家书》,2008年

刘孔喜《青春纪事之四——探家》,2008年

(未完待读,敬请关注)

The End

【陈履生博物馆群开放时间】

上午9:00-11:30(11:00停止入场)

下午2:00-5:00 (4:30停止入场)

免费参观

周一闭馆

地址: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新治路199号

电话:0511-88225018

邮箱:clsgm@qq.com        clsgm51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