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共对疫情 用艺术搭建心灵之桥——美术界政协委员谈国际艺术交流

时间:2020/5/25 22:40:16  来源:中国文化报

   青山一道,共担风雨。正在全球范围内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将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世界是继续在多边合作、对话共赢的全球化道路上前行,还是陷入闭关隔绝、对抗零和的逆全球化衰退,正在考验人类的集体智慧,也成为文化艺术的共同命题。

   充分的文艺交流,是各国人民加强沟通理解的重要方式。文艺虽不能直接救苦救难,却可以慰藉人心、凝聚共识,让更多人投入到斗争与行动中,成为一个勇敢的人。如何让世界人民通过艺术了解中国的抗疫故事和人文追求,如何让中国人民通过艺术了解世界的声音和脚步,如何用艺术沟通人心、温暖人心、凝聚人心,推动国际社会坚定共同面对疫情的信心,乃是艺术界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相关艺术机构不可推卸的责任与担当。

  

   范迪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更为深入、广泛地开展国际艺术交流

   在抗击疫情的斗争中,众多感人的事迹和镜头激发着中国艺术家们的创作热情。数月来,各级美术家协会、艺术类高校、画院等机构积极组织,全国美术工作者掀起了主题性创作热潮,数十个以抗疫为主题的美术作品展正在线上、线下展出。“我们的美术创作也是和整个抗疫战斗的发展相同步的,反应之快,大家参与度之高,形成的创作热潮之持续,创作的作品数量之大是前所未有的,体现了中国美术家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理念。”范迪安说。

   自疫情爆发以来,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师生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积极践行“以艺抗疫”的艺术理念和文化担当。同时,本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守与笃信,对未来的国际合作与文化艺术交流,继续秉持积极、开放的态度。近期,范迪安代表中央美院向俄罗斯、日本、韩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士、奥地利、希腊、美国等国家的众多国际顶尖艺术院校院校长致函,重申中央美院对艺术、世界和对未来的信心,介绍中央美院的发展理念和抗疫举措,并表达了由衷的关切和问候。“尽管眼下很多已经纳入计划的校际交流、重要展览会议和学生交换项目暂时无法实施,但是我相信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彼此间的鼓励、支持和帮助。”范迪安说。

   在近日陆续收到各美术学院的回函中,院校长们明确表达了对多边合作、互利共赢精神的认同和对未来交流合作的期望。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院长克劳迪奥·洛卡认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两校之间的友谊更加密切,促使全球艺术院校重新反思并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从而为持续推进未来的研究交流奠定基础。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校长马克·祖潘十分珍视与中央美院的伙伴关系,表示希望能够共同应对疫情带来的挑战,深化两校合作关系。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院长谢苗·米哈伊洛夫斯基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们深刻体会到人类之间的相互依赖以及人类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脆弱性,“认识到人与人、机构与国家之间的相互帮助、支持与联系对于所有人的生存与繁荣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奥地利维也纳美术学院院长、美国加州美术学院院长、英国格拉斯哥美术学院院长、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校长等均在回信中表示对校际艺术交流充满信心。

   “中央美术学院将一如既往地坚信文化、艺术和教育的力量,与各国艺术院校通力合作,以更为深入广泛的交流合作、更具针对性的问题研究去巩固学术与情感纽带,以艺抗疫,共克时艰。”范迪安说。

   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的一场危机,应对它需要的是文化自信、相互尊重的众志成城与守望相助。正如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院长约翰·帕斯所表达的:“我们坚信在这个社会中,艺术和创造力将始终占有一席之地。”

  

   吴为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

   艺术是最好的沟通交流方式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以世所罕见的组织动员,开展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疫情防控阻击战,最大程度保障了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尊重和支持。然而,也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面对种种因疫情而起的谣言、阴谋论和歧视言行,加强与深化文化交流是消除隔阂误会、促进民心相通相知的重要途径。艺术能直指心灵,是最好的沟通交流方式。

   “我认为应在疫后注重通过艺术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抗疫故事,消除误解,增进理解,共同发展。”吴为山建议:

   首先,要用艺术阐释好中国抗疫故事背后的中国理念,用最鲜活、最真实的语言进行表达。“一是聚焦抗疫现实,塑造出鲜明的‘在场感’和‘当下感’。此次抗疫从地方到军队,从医学界到整个社会,从政府部门到各民间机构全面行动,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更体现了中华民族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部分的责任担当,彰显了中国制度的优越性;二是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抗疫展现了中华儿女团结一心的凝聚力和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兼济天下’的传统美德。三是歌颂医务工作者伟大的奉献精神。四是要有自觉的超越意识,在发现与反思中建构人文精神,引发全人类的思想共鸣,让世界更加清晰、真实地了解中国。”

   其次,通过经典作品有效深化国际文化交流。文化经典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结晶,是时代的标志。因此,传播经典就是传播一个国家的精气神和灵魂。“此次抗疫过程中创作的经典作品,应以其敏锐性和鲜明性、现实性和精神性相结合,使作品充满艺术感染力,充分体现新时代最特殊的‘抗疫精神’。展现出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强大的精神力量,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以及这种制度引领下的全民族的人文精神。”

   第三,积极扩宽对话途径,拓展文化交流渠道。尤其要大力拓宽对一些国土小、人数少国家的对话途径,做好文化交流的顶层设计,加大配套资金投入,增建文化设施,推动开展艺术经典的展览交流活动,实现文化对外传播在海外更好落地,让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全面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亲近中国,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同时,积极加强与国际组织开展文化合作,推动促进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如中国美术馆分别于2017年、2018年牵头成立金砖国家美术馆联盟和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为促进联盟各国民心相通、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合作平台。”

  

   吴洪亮(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

   要找到作品被理解的途径和方法

   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广泛开展国际合作,陆续引进、输出了大批精品展览,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全世界收藏齐白石作品最为丰富的艺术机构,北京画院不仅将极富天真逸趣的齐白石作品推向世界,还从院藏的7000余件作品中精心挑选出反映中国古典文化、自然观照和百姓生活的艺术佳作带进欧洲,向西方观众讲述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艺术,讲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随着全球疫情的蔓延,北京画院的国际交流项目虽已全部暂停,但也给了我们进一步思考和调整的空间。

   由于文化土壤的不同,东西方在哲学、美学乃至宗教、民俗等方面,均产生了属于自己的独特体系。那么,如何在国际交流中讲述中国故事呢?怎样让展览或作品发挥最大功效而避免认知上的“偏差”?“想要在国际体系中将我们的理念传播出去,一定要找到能让作品被理解的好的途径和方法,找到彼此共通的认知点;举办展览时要选择那些容易被西方观众理解的作品,而不是选择我们自己认为最好的作品;要研究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传播差异和有效性,让观众能够走进我们的传播系统。”吴洪亮说,“国际交流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你必须要知道对方能够看懂什么、接受什么,中国最好的艺术品并不一定能够产生最好的交流效果,能够产生文化认知的作品才是最佳的。”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显现。比如抗疫前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创伤;中小学复学后,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未成年人极端事件;部分人群因疫情影响产生焦虑和抑郁症状等。这些状况在全世界均有体现。

   “心理学研究已经证明,艺术是辅助心理创伤治疗的有效方式。疫情爆发以来,全球艺术界积极投入到相关创作中,已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艺术成果,然而某些作品过于符号化、形象化、场景化,虽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但辐射范围及产生的效果有限。”吴洪亮建议,在中小学课程中增加如绘画心理治疗的相关内容;在大学通识课中开设有关艺术心理学的课程,在艺术院校的创作课程中增加艺术心理学的比重,加强艺术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跨界研究,促进其成果的广泛运用;对疫情等灾害影响严重地区的公共空间形象进行深度规划,鼓励艺术家为公共空间创作具有心理疗愈元素的艺术作品,深度服务更广泛的人群;结合最新科技成果,开发应用程序、可穿戴设备,链接线上的心理自助评估与干预平台,融入具有积极元素的优秀艺术创作,帮助大众以艺术为导向调整生活状态,建构从个体到群体的心理健康实时守护。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