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31年前那个台风日才是考古出土的良渚玉首次进宫

时间:2019/8/11 10:34:55  来源:钱江晚报 马黎

乾隆帝“玩坏”的“兔子耳朵”

  良渚热度不减,玉器故宫展又上热搜,其实——

  31年前那个台风日 才是考古出土的良渚玉首次进宫

龙首纹玉

  良渚申遗成功一个月了,热度依然没有丝毫减退。8月6日至7日,央视十套《探索·发现》首播纪录片《圣地良渚》(上下集);“良渚与古代中国特展”正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展出,由此,“良渚玉器首次在故宫展出”也上了热搜。

  不过,马上有知情人向钱报记者纠正——“良渚玉器首次在故宫展出”这个说法不对,应该是良渚玉器专题展首次进故宫。

  是的,良渚玉器并不是第一次进宫了,且不讲乾隆皇帝这个玉痴自己就收藏了一批良渚古玉,再扒一扒30多年前的往事,那才是考古出土的良渚玉器首次进故宫。“1988年,龙年,杭州刮大台风,我都记得。就是那年进的宫。”几个重要的关键词,良渚考古第二代人、反山遗址发掘领队王明达想也没想,脱口而出。

  老杭州难忘的那个台风日

  才是考古出土的良渚玉首次入宫

  1988年8月8日,12级台风正面袭击杭州。

  这场台风让杭州人印象深到什么地步?只要一到夏天,一提台风,大家都忍不住搬出它来作个对比——那次,杭州市区62273棵树被刮倒,景区公园百年以上的古树倒了18棵。

  因为龙年,那天,在故宫办了一个龙主题的展览。

  1987年瑶山遗址发掘工作结束,反山、瑶山出土的龙首纹玉圆牌、龙首纹玉镯(也叫四龙首玉镯),因为契合龙的主题,就被选入宫了。“一个小皮箱,还装不满。展览设在一个偏殿里。”

  这是考古发掘出土的良渚玉器,首次进宫。

  在这次故宫举办的良渚玉器展里,也有两件跟龙有关的玉器,一件就是30年前进宫的龙首纹玉镯,出自瑶山遗址1号墓。它的旁边还展出一块龙首纹玉圆牌,也在瑶山遗址出土,成串的龙首纹圆牌饰只能女性贵族拥有。

  龙的造型,早在良渚之前的崧泽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直接源头来自于北方的红山文化。在良渚文化早期,龙首纹还流行着,雕琢在璜、镯、管、锥形器的外缘。

  但是,进入良渚文化晚期,龙首纹消失不见了,神人兽面像取代了它,成为良渚玉器的唯一母题。专家推测,使用龙首纹的族群在政治和文化上,已经和良渚本地人融合了。

  1988年之后,良渚玉器很快又第二次进宫了,那是1991年的“中国出土文物精华展览”,良渚玉琮王首次进故宫,那次还展出了反山为主的玉器,比如冠状饰、玉璜、玉锥形器、玉带钩、玉管珠等共8件。

  1991年9月14日,在呼和浩特开完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后,牟永抗和王明达先生转道北京时,专程去了故宫博物院。

  当时,展柜用的还是老式柜子,恒温恒湿条件没有现在好,玉琮王放在一个托盘上,托盘上能清楚看见“粉笔灰”,琮王受沁得有些厉害。王明达心里一惊,“北方环境太干了,玉的核心问题是保湿。”两人马上喊人,琮王立即“下架”,赶紧保护起来。

  乾隆出品的文创产品

  被玩坏的不只是“兔子耳朵”

  故宫和良渚的缘分,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乾隆。

  乾隆帝对玉琮是真爱,但更爱写诗盖图章,他对良渚玉器也“下手”了。比如他做了各种花式改造,把玉琮做成笔筒和插花器。

  去故宫前,王明达先生特意提醒:去看看那只“兔子耳朵”有没有展出。

  我在现场找了半天,才看到它。难怪不认识,它穿了件“马甲”:一件珐琅内胆,用来盛水,变身为一只雅致的插花器(也有一说为香薰)。

  王明达说,在故宫博物院藏的良渚玉琮里,数“兔子耳朵”最有名。

  这是一件两节矮方柱琮,上面是兽面纹,下面是人面纹。因为玉器受沁,请人重新做了打磨,把内孔打直,显露出原玉料颜色为青绿色,配上珐琅内胆。而玉琮的兽面部分,神兽大眼睛边缘被磨掉了,变成了两个圆弧状,打磨后,像兔子耳朵。直槽里,刻有乾隆御制诗文《再题旧玉辋头缾》——按照清代人的观念,良渚玉琮被普遍解释为汉代人套在横杆两端,供人抬轿子或乐鼓的“辋头”。

  不只这次展览上的“兔子耳朵”,还有更多被乾隆帝“玩坏”的良渚玉器。

  比如有一件玉璧,乾小四同学勇敢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一面浮雕“乾”字,一面浮雕了八卦中的乾坤符号。

  这块璧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图片上看,颜色是棕色的。除了在两面签下大名之外,通体被染成了褐色,器物的外缘、射孔还做了改雕。

  虽然经过四爷一系列花式改造,但我们还是一眼看出,这就是良渚的玉器,是闪玉。

  “从尺寸、晶粒粗大、中孔对钻错位等特征现实,此璧应是良渚文化晚期玉璧。”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邓淑蘋女士在她的新作《乾隆皇帝的智与昧:御制诗中的帝王古玉观》中,这样认为。

  描述玉器长河的这12个字

  明年高考说不定会考到哦

  良渚玉器出土的历史连绵不断。如果要说最早的发现和利用,目前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晚期。

  “良渚玉器因为埋藏比较浅,2500多年前,就已经出土,随葬在春秋晚期的吴国窖藏。”王明达找出一本图录《吴国王室玉器》。1986年,苏州吴县严州春秋墓(最早判断为窖藏)出土了相当数量的良渚文化玉器,其中有6件玉璧,还有被剖为一半的玉琮。

  再稍晚一点,2003年海盐天宁寺镇海塔的元代地宫中发现了直径达24.8厘米的良渚大玉璧,居然作为青铜壶的底垫了。

  其实,到唐宋时,大家都不记得良渚玉了,功能不清楚,更不认识它的图像和纹样,但都喜欢它的造型。于是,有人开始仿制,比如宋人、清人做成了青釉琮式瓶,有的还用铜器做成玉琮,作为文人用品。这次在展览中也能看到这样的宋人仿制品。

  直到1973年,江苏苏州草鞋山遗址的考古发掘,我们才第一次确定玉琮的年代坐标。人们才知道,喔,这不是周汉古玉,这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良渚玉器。

  这次展览中,有一面落地展墙,虽然没有放任何玉器,只是一张示意图,但也不妨多停留一会儿,可以长很多知识,这便是“玉器长河”。

  玉器在中国已有八千多年的历史,经历了神圣化、礼制化到世俗化的演变,然而尊玉、礼玉、爱玉的传统,一直存在于中华文明的血脉中,沉淀为我们的文化基因。

  现在跟我默念一下这12个字——延绵不断、多元一体、兼收并蓄,最近它们在各种良渚讲座、展览中反复出现,这是玉器显示的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也是最新归纳的中华文明的特质。说不定,明年高考会考到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