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绝对艺术】重温“90年代初”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实践

时间:2019/5/24 9:36:11  来源:绝对艺术

  

  5月18日,群展《人间指南(上)》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这是一场梳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脉络的展览。聚焦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艺术家在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社会转型的背景下进行的艺术实践。希望引导观众重新审视中国社会开始进入现代性和全球化的那一段特殊时期。

  展厅现场图,UCCA供图

  参展艺术家包括陈劭雄(1962~2016,出生于广东)、任戬(1955年,出生于辽宁)和新历史小组、王晋(1962年,出生于山西)在上世纪90年代相关的一系列创作。

  在艺术界,80年代到90年代是剧烈变化的,80年代的知识分子具有普遍的精英主义想象。90年代更多的则是欲望与焦虑。艺术家对价值坍塌显得更加敏感,他们有的退出社会领域,有的一头扎进新兴消费文化作为应对策略。

展厅现场图,UCCA供图

  绝对艺术对话策展人卞卡

  绝对艺术:是什么样的契机让UCCA想到了做这样一场展览呢?

  卞卡:UCCA研究了很多个案,包括我们当年的第一个展览就是“85新潮”,回顾了中国当代艺术历程。对于即将展出的毕加索个展,我们也想平行地来做一个中国艺术家的展览,探索本土的艺术家如何在精神性这条线索上发生变化。

展厅现场图,UCCA供图

  绝对艺术:这场展览主要是关于当时的精神性对现在中国的影响吗?

  卞卡:我觉得可能更重要的是对当时社会的影响,或者说是当时社会对精神性的影响。然后,我们在今天再来看的时候,是不是有一些联系?

展厅现场图,UCCA供图

  绝对艺术:您觉得这种联系是在哪些方面呢?

  卞卡:联系很多,比如说当下的年轻艺术家和学者会谈到西方后现代的哲学,对应地,我们可以看到在九十年代新历史小组就开始接触后现代哲学,中国当代艺术语言的成熟与发展可能就是在那个时候。80年代是自发的、感性的探索,90年代的当代艺术开始有了思辨性。在这次展览中,艺术家陈劭雄的便携式的风景就具有思辨性,像是我们今天的自媒体自拍和社交网络的图像消费;艺术家王晋关于美元的作品,在1992年他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全球化发展是一个必然的阶段。这些都与当下有关联。今天很多艺术家和年轻学者可能会横向地对比来看西方,什么前沿、时髦?如果不回顾,我们看不到中国的艺术家这么先锋、激进的一面。

  街景-天河城,陈劭雄,1999,图片,UCCA供图

  艺术家陈劭雄

  90年代,陈劭雄生活在广州,在改革开放的南大门,那里没有那么多理想主义。大约是在1999年,中国的精英们对互联网有了初步的认识。陈劭雄已经开始深入地了解电脑和网络。和朋友们一起谈论BBS、window XP、上传、下载,研究与互联网讨论相关的作品。他的作品都是一步一步地叠加,在前一个作品做完后,自己又去反思,然后在这件作品的基础上思考下一件作品。对于电脑、互联网的敏感捕捉,是那个时期的一种先锋精神。

  展厅现场,陈劭雄作品,UCCA供图

  展厅现场,陈劭雄作品《视力矫正器-7》,双视频录像装置,UCCA供图

  艺术家王晋

  艺术家王晋是一个在行为艺术中“鼻祖式”的人物,随着中国进入那个有些陌生的新时代,开始带出中国更深层次的东西。那个时候他非常困惑,读了很多艺术方面的书,却没有办法突破,只能不断的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来做。从1992年开始做所谓的实验艺术,做一些当代艺术的样式。

  王晋作品《叩门—美元上的总统》被用作《新周刊》杂志1999年第14期(总第69期)封面

  90年代初期王晋创作了一组现成品绘画《叩门》,将美元的七种面额的图像印在故宫旧城墙砖上。这组作品最早被艺术家称为“敲门砖”,喻指美元是打开中国当代贸易大门、促使中国进入全球金融系统的符号。此次展览中,作品被以大幅图片的方式重新呈现,艺术家转而强调图像的绘画性趣味,通过凸显美元上人物形象的绘画技巧与逸趣来“覆盖”掉意识形态的纠葛。这组被重新呈现的作品被赋予了一个副标题——“美元上的总统”。

展厅现场图,UCCA供图

  艺术家任戬

  任戬作为50年代中期的人,本能的有一种理想主义。80年代中期的时候,中国有了现代艺术运动,大家讨论真理、的东西文化论。他成为“北方艺术群体”的发起者和核心成员。他虽然具有“北方艺术群体”的理性、崇高、思辨等严肃的特征,同时也裹着神秘主义的外表。

  “上街下厂”,任戬在武汉汉正街街头采购制作“任戬集邮牛仔服”的布料,1992

  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进来以后,任戬在武汉组织成立了“新历史小组”,由当时各个大学的先锋艺术家、理论家组成。90年代的“大消毒”是“新历史小组”第一次集体行为,它提出一个免疫的概念,“消毒”本身是对精神和物质双重的免疫过程。“新历史小组”共同的工作,在那个年代给大家提供了可能,根据中国的地缘性生长出一个来自本土的发声的。

展厅现场图,UCCA供图

  《新历史1993大消费》艺术活动的“集邮”作品因为没能走出国门,而在展览阶段就被中断,所以很多成果还没展现。如顺利推进,“国旗邮票”图案会变成地砖铺在德国的主题公园中,延续成为符号语言(先生的“集邮”作品的延展项目因没有去成德国而没实现),这个新增的信息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这次已被我定论的艺术活动。因为我们并没有看到一件完整的作品。这个从绘画变成产品,又延伸到生活消费的连锁反应被某种权利隔断了,让我们没有看到后面的呈现,这里应该还有很多没被触发的布局。

  假设我们看到的一件完整的艺术活动,事件源起于艺术家的油画作品,素材选择了严肃的民族图腾“国旗”和象征无边界流通的“邮票”符号来表达作者对“独特与普遍”的态度。并且在广州双年展中得奖,拥有了高尚的神圣性符号,具备了最初的重力势能,再将这种艺术能量下放大众,印成布纹“大花布面料”变成日常的窗帘、床单、桌布等,这些“大花布面料”再裁制成“任戬集邮牛仔服”系列服装,借助摇滚演唱会、时装表演,麦当劳展销等手段使其成为时尚,与大众消费行为深度连接,将势能转化成日常动能,让高度转化成速度。

  最后再脱离消费品成为艺术家个人符号,让符号波及方方面面,从大众返回个人,从普遍返回独特,重新回到神圣,速度再次换成高度。这像是一套多米诺骨牌,又或是不同能量的接力赛,一个从神圣流到大众又回到神圣的运动轨迹。这种艺术下放后又回到艺术的做法在1990年代初的世界艺术圈里,还鲜有耳闻。这应该就是先生1990年代作品《基础图案投产实施系统工程》的核心意义。

——本段摘自成硕磊《艺术家任戬的U形折叠——尤伦斯“人间指南”艺术展览观感》

展厅现场图,UCCA供图

  在当代艺术的环境之下,当代艺术最重要的支撑是前卫性。但是在碎片化的状态之下,不光是中国艺术家,全世界的艺术家都不知道哪里是前沿。当年马塞尔·杜尚知道,他被康定斯基、马列维奇“逼出了画布”,打开了现成品艺术、观念艺术。但是现在我们又走到了不知道哪里是前面的地方,唯有理清什么是过去。《人间指南》就是一个以90年代为话题的历史回顾的展览。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18日。

编辑:《绝对艺术》Fiona Zhou meng

编辑 Editor:周萌Zhou Meng

编辑 Editor:孙洁 Sun Jie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