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上海油雕院|展览】“复调——帕维尔&王劼音”明日开幕

时间:2019/4/10 10:14:23  来源:上海油画雕塑院

开幕时间

2019年4月10日(周三)16:00

展览时间

2019年4月10日至4月25日

展览地点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

  2019年4月10日下午,来自捷克的艺术家帕维尔和来自中国的艺术家王劼音,将在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各自用最新的油画作品,连同今天他们在展览现场创作的两件特别作品,联袂上演一曲意味深长的复调。

策展人语

  2019年年初,当我们给王劼音老师送上帕维尔的画册时,他翻了几下,很快说:“他是我们自己人。”

  这个被王劼音认作自己人的帕维尔,是来自捷克的当代艺术大家。捷克,对于绝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是一块既浪漫又神秘的土地。对于它的了解,很多是基于卡夫卡和米兰?昆德拉等作家的文学性描述。事实上,我们对这个中欧国家知之甚少,于是捷克在我们心目中,便成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有趣的是,帕维尔的画作,同样给我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作为我的师长辈的艺术家王劼音,是上海少有的当下依然活跃于前台、不断更新自我艺术面貌的40后艺术家。很多时候,当我自以为已经熟悉并了解他的艺术之时,他却又换了花样。故而,他也常常带给我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令人兴奋与期待的是,这两位虽未曾谋面就已经有了某种精神契合的中外艺术大家,今春就将相聚申城,用他们最新的画作,共同谱写一曲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却又各自独立、和而不同的复调。

  表面上看,尽管画风不同,他们俩的画作似乎都较为抽象。实际上,他们在思想观念、精神内涵和表达方式都很不一样,而这种艺术上的差异深深植根于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中。

  体格健硕的帕维尔,身上似乎永远蕴藏着无限的爆发力和能量,或许正是这些能量孕育了他那些充满张力的绘画作品。相较于王劼音的内敛与含蓄,帕维尔的画风率性、大胆、粗狂,艺术语言层层叠加、挥洒自如、畅快淋漓。画面上没有具体的叙事线索,但也不完全抽象,更接近于新表现主义。他擅长对客观形态作夸张、变形乃至怪诞的处理,通过色彩、块面、线条、笔触,乃至形式和构图的探索,以此来表达各种矛盾、复杂的情绪与感受。因此,观看帕维尔的画作,更像是观看一场血与肉的搏击,充满着迷惘和对现实的忧虑,又包含着某种宗教精神和悲剧意识,是灵魂内部的一次冲撞,似乎还传递着西方游牧民族血脉里的激荡,热烈而血性。

  与帕维尔充满激情和能量的画作不同的是,王劼音的画面平静、理性、优雅、节制,耐人寻味,又令人咀嚼。近年来,王劼音对改造旧画或“坏画”情有独钟,兴致盎然。此次推出的这批新作,他收敛起一贯擅长的书写性描绘,而是凸显出一种强烈的几何构成,带着一点硬边派的味道,也让我们对他作品的阅读与理解变得不再像以前那么顺畅。这些具有强烈工艺特性的机械线条,彻底改变了王劼音绘画长久以来形成的温和与阴柔的诗性气质,而是走向了它的反面,呈现出坚挺、刚硬、冷峻、生涩的美学特性。这是王劼音对自己艺术创作习惯性和舒适性的一次背叛,一次逃离,也是他勇于颠覆自我的一次大胆探险,由此也彰显出一位艺术家不懈追求的精神境界,以及东方文明向内求索的哲学思维。

  同为40后艺术家,出生于1942年的帕维尔,亲身经历过卡夫卡式的荒诞。20世纪70年代,为了所谓的社会“正常化”,捷克境内,那些具有独立的创造性的思想表达受到压制或被边缘,这些早期经历对帕维尔的创作产生了持续的影响。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他的画作中看到各种或弯曲、或变形的人物形象频繁出现,这些带着特定姿态和哀伤特质的人物形象,其实是画家对周遭世界做出的一种非常形象化和个人化的反应。

  帕维尔的创作主题和灵感大多来自文学,从卡夫卡、塞弗尔特,到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他用绘画的方式来阐述文学世界里的那些哲学观念。亦如文学一样,帕维尔主要关注和探索的是个人,核心是描绘并揭示人的心理环境。现代人的不确定性,以及未来的不可预测性,反映在画面上就是用心理存在的空间和视角取代真实的空间和视角。他有一幅画作叫《宇宙之眼》,在我看来,他正是借这双宇宙之眼在探索人类心灵深处,描绘人类内心的孤独状态。而这些人物的原形,可能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里的多余人物,也可能是20世纪城市神话中的存在主义局外人,也包括期盼得到灵魂抚慰的世界各地的朝圣者。他想以通过个人感悟来反映人类的普遍经验,以此来探讨人类生存的永恒议题。

  出生于1941年的王劼音,1980年代中期曾留学奥地利维也纳,在截然不同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养份,在东西方艺术中穿行跨越。他对西方艺术有着某种亲近感,但对本土文化又有着深深地眷恋。他的绘画常常突破单一的文化视角,而是下意识地对东西方艺术进行有机地融合,我想这是他将帕维尔认作自己人的根源所在。多年来,王劼音自如地游走于版画、油画、水墨等多种艺术手法之间,一方面积累了综合运用各种材料的技能,另一方面又在观念层面越来越走向开放与当代。

  此次参展的这批作品,他有意识地将中国绘画特有的时间性和生长性理念注入其间。我们仔细观察这批作品的图底,它们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油画底色,而是王劼音精心收集与改造的素材。3年前,他在一家美术馆做个展时,特意将空白的画布铺在其中一道展墙和一块地面上,鼓励参展的观众签名或者自由涂鸦,留下他们参与的痕迹。个展结束时,他将这些已经被观众涂抹得面目全非的画布搬到了工作室,并对其进行了艺术性的改造。它用覆盖、涂刷、渗化等各种手段,统一了色调,保留了部分涂绘的印痕。经他改造之后的图底,画面中底部模糊的色彩和线条宛如时间的记忆,显得厚重、古朴和苍凉,富有历史感。在此基础上,他用生硬的几何线条对画面进行分割,像是在原来的图底上增加了一道帷幕,既有着强烈的现代构成意味,又产生出类似于古典窗棂的空间层次和审美效果。另外,与图底构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对抗,形成一种张力。王劼音通过这种方式,将观众的参与纳入自己的作品中,从而让他的创作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和互动性,并在精神上传承了中国绘画作为生长性艺术与时间性艺术的特质。

  如果说线条是绘画的骨骼和神韵,那么色彩便是绘画的肌肤和情感。色彩是绘画语言中最具表现性和情感张力的元素,直接传递着艺术家心中的万千情感,在绘画中起到了“感受凝聚”的重要作用。总体而言,帕维尔的绘画主要体现了他的情感色彩,并充分发挥出色彩的魅力。而王劼音的绘画,更重视线条对于画面的控制力与影响,那些相对统一和沉稳的色调,更像是他绘画的一种精神底色。然而,绘画对于他俩而言,都不仅仅只是简单的涂绘与描摹,而是一次思想的沉淀,一场观念的赋形,一局智力的游戏,甚至是一出精神与内心的博弈,以及一种自我的修炼和提升。

  世界是由各种不同声音交响共存的地方,我们提倡用复调的音乐理念来看待和处理这些不同的声音,它们其实可以相互依存,友好共处,甚至可以共同合成一种优美的和声。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之间的交流日趋频繁,艺术越来越成为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和桥梁。保持艺术家之间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交流,对于今天的我们越来越重要。毕竟,艺术不仅能够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揭示人类的生存处境,而且追求和创造艺术的人们之间,总有一种跨越时空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关怀。

  最后,祝愿帕维尔与王劼音两位艺术大家,为我们共同谱写的这曲复调,能够演绎出东西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文化艺术碰撞、接纳与交融的最新篇章。

傅 军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副馆长

  今天,捷克艺术家帕维尔与中国艺术家王劼音来到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他们经短暂的交流之后,分别在一辆汽车的表面进行即兴创作,该作品将与其它展览作品,一起迎来明天“复调——帕维尔&王劼音”的开幕式,敬请期待。以下为今天的布展与创作现场:

布展现场

创作现场

艺术家帕维尔

艺术家王劼音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19年4月10日至4月25日

开馆时间:10:00-17:00(16:30停止入场)

周一馆休

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馆,金珠路111号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