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重庆考古首次走出国门 完成马特盖奇克等遗址考古

时间:2017/9/19 19:13:14  来源:华龙网

  记者今(15)日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获悉,由该院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共同组建的联合考古队,近日对俄罗斯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和哈卡斯共和国境内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古代岩画和青铜时代墓葬进行了调查、试掘、测绘和拓片等相关田野工作。目前,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相关人员已返渝,进入室内资料整理工作阶段。

  发现距今数万年前小型石制品 为古人类的迁徙与扩散提供实物资料

  旧石器时代遗址的野外调查、试掘是本次联合考古的重点。近年来,西伯利亚相关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发现为研究晚更新世晚期古人类的迁徙与扩散、石器技术组织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成为国际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热点。





  马特盖奇克遗址位于哈卡斯共和国境内叶尼塞河支流阿巴坎河右岸的二级台地上。本次试掘出土了以燧石、火山岩、石英岩为主要原料的小型石制品,从加工技术上来看,主要以锤击法为主要剥片方式,结合石制品特征和阶地埋藏环境推测其年代不晚于距今1.2万年。这是首次在哈卡斯共和国境内的阿巴坎河流域二级阶地地层中发现旧石器时代遗物,扩大了叶尼塞河流域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空间分布范围,填补了该区域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工作的空白,为认识古人类的迁徙与扩散,探究石器技术的更新与演进、阐释人类适应方式的变迁与发展的等方面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而在位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水电站水库库区库尔塔克左岸台地上的卡缅内伊洛卡遗址,试掘则出土了以燧石、脉石英等原料加工的小型石制品,其工具加工方式多变,有向背面加工、向腹面加工和错向加工等几种手法。从埋藏环境与地层叠压顺序判断其年代不晚于距今2.4至2.8万年,此次考古发掘为研究叶尼塞河流域旧石器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增添了新材料,对于认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群的迁徙与交流,技术组织的发展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对加尔文化墓群进行测绘 为石板墓群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除对该地区旧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工作外,联合考古队还对位于哈卡斯共和国境内乌斯季索斯塔加尔文化墓群进行了调查、测绘工作。





  塔加尔文化 (Tagar Culture) 是南西伯利亚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早期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1世纪,分布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哈卡斯共和国和克麦罗沃州东部等地区,以前苏联著名考古学家吉谢列夫在米努辛斯克附近的塔加尔岛发现的大石板墓命名。联合考古队使用全站仪、GPS等测绘设备结合地理信息信息技术对乌斯季索斯塔加尔文化墓群进行了首次测绘工作,为塔加尔文化石板墓群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为制定下一步考古发掘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联合考古队还对哈卡斯境内的赫热勒喀哈亚岩画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内的沙拉博林岩画进行了考察。











  据了解,西伯利亚岩画广泛分布于西伯利亚的绝大多数地区,其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反映了西伯利亚先民的经济生产生活场景和宗教思想观念方面等内容,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中方工作队对相关研究材料进行了收集,与俄方就岩画的研究方法、年代判断、内容读取、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符号的演变、扩散以及与萨满教之间的关系、拓片技术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交流和实际操作。在沙拉博林岩画工作期间,中方还与同时在此地开展田野工作的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考古团队开展了学术交流。



  此次中俄西伯利亚联合考古是重庆考古的崭新尝试和开拓进取,加强了国家文化互动,对建立中俄国际学术交流合作框架与机制,对促进考古学研究的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意义。“重庆考古首次走出国门,开创了重庆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