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慕文泊:不为无意之事 何以遣此有涯之生

时间:2019/1/14 11:25:17  来源:退藏微信公众号

  商 青铜斝,保利香港2017年秋拍“中国古董珍玩专场”拍品 ,成交价为1652万港元。

  古董专家听起来就是很老的词语,在中国的语境里,自然让人联想到长衫落拓、银发白须的形象,但慕文泊是个80后的年轻人,言语机敏清明,又满富书卷气。

  年轻在这个行业里是劣势,天然让人信任感降低。拍卖场里铿将有力的落槌声固然让人心驰神往,但光鲜背后游走于藏家和古物之间,要深入了解古董的相关知识,取得藏家的信任,要寻找合适的拍品,策划吸引人的专场,这些都要付出很多时间和努力,旁人难以看见。也正是缘于此,才显得年轻的慕文泊难得。

  但这份工作对于慕文泊应该是自如惬意的,尽管最初毕业工作时没有料到如今的经历,也坦言当初并没有那么多的理想主义,一切就像冥冥中的定数。

  西周 青铜提梁卣,保利香港2014年春拍“古董珍玩专场”拍品,成交价为966万港元。

  慕文泊从小就喜欢历史,喜欢看书,喜欢古老的物件,本身就是一个特别的人,遇上了一份特别的工作,就像花开在了春天,鱼游在了海里,一切刚好。

  他说看书是闲事,交友是闲事,编一本有价值、有高度的人文主义的书,是闲书。不为无意之事,何以遣此有涯之生,闲事闲书都能渡人渡己,慕文泊实实在在是一个真实有趣的人。

  就此记录下与慕文泊的对话,一窥在拍场中的百态情形,也看一个拍场工作者的生活世界。

  对话慕文泊

  ·TUI CANG·

  Q|项昌海 A|慕文泊

  01

  一路的幸运与他人帮助,至今心存感激

  Q:请问您什么时候开始进入拍场工作?当初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份工作?

  A:进入拍卖与其说是选择,不如说是机遇。2008年初没收到中国美院艺术史研究生的录取单,于是开始找工作。像大多数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对于自己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并没有明确方向,也没那么多的理想主义。

  恰巧遇到西泠拍卖在招人,我去应聘,碰到老板在亲自招聘,当时聊了半个多小时。一个多星期后,公司就来电通知我去上班,我记得第一天上班刚好是四月一号愚人节。

  明宣德 铜鎏金观音菩萨像,保利香港2014年秋拍 “中国古董珍玩专场”拍品,成交价为1416万港元。

  Q:您第一次主持专场是什么时候,当初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地方吗?

  A: 我运气比较好,在公司做了三个月打字员,偶尔写写文章。有一次老板出差,书画部同事不能随行,于是就我跟着,回来就成了老板的兼职出差助理。2008年秋拍时,一个藏家给了二十几件古代文人供石,老板问我对这方面熟悉不熟悉,我说懂一点,老板便让我试着做这个专场。

  现在回想真是幸运,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没什么鉴定经验,能懂多少?只是好学,比别人勤奋一点,天天跑,竟然还让我收到不少很棒的拍品,做了第一个“观——古代文人供石专场”。那个专场的成交额可能还没有现在一件拍品的价格高,但融进了很多我自己对古代文化推广的理念。

  金耀州窑刻花梅瓶,保利香港2014年秋拍 “稽古——宋代瓷器、铜器和石雕专场”,成交价为 507.4万港元。

  当时因为是小专场,自己一个人做,业务、文字、图录都自己来,有些石头比较重,管库房的老师也让我自己搬。

  因为图录想做的有特色,白天搜集资料,晚上去印厂再改,一边排版一边写文字,导致印刷厂的印前特别讨厌我。但也没办法,当时为了赶图录,我两天两夜没睡觉。

  Q:至今为止您主持过哪些专场?其中哪些给您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A:供石专场后,老板让我继续,可是找来找去只找到十来块老石头,难以成专场。刚好上海文物商店给我们一批杂件,其中有十几件竹雕。石头和竹子的文化气息本来就相通,我便用供石和竹雕策划了一个“竹石烟岚”的小专场,加上一些朋友帮忙,征集了四十多件拍品,结果拍得也很不错。

  2008至2009年也跑了一年业务,虽然当时还不精通,但是我勤学好问,对客户也很真诚,大家都愿意帮助我,至今我都心存感激。

  2009年赶上艺术品飞速的上升期,秋拍时一位日本藏家给了一批古代毛笔,做了个毛笔专场。那年秋拍也做了第一个竹木牙角、瓷、玉综合的文玩专场。

  台湾的邱欣俊大哥特别帮忙,支持我做了“山迁草堂文房古玩专场”,之后每年都支持我一场。

  除了固定的综合专场外,也陆续策划了古琴、竹雕、香具、茶具、犀角等专场。

  北魏 金冠及金配饰 (一组),保利香港2017年秋拍“尤伦斯男爵藏中国重要金器专场”拍品,成交价为1770万港元。

  2013年到了保利香港,除了综合的古董珍玩专场,还有宋瓷、铜器、石雕专场;安思远旧藏古代瓷器、奉文堂旧藏佛教造像、尤伦斯男爵藏古代金器专场等等,一做又是五年。

  其实拍卖是个有趣的事,每个专场又有很多的人和故事,都挺重要的。

  02

  家具收藏门类的泡沫特别少

  Q:您在工作过程中,有经手过中国古典家具的拍卖或者鉴定吗?

  A:基本每场拍卖都会有征集一些中国古典家具,去年保利华谊(上海)秋拍,文玩、家具部分也是我负责,算是征集的比较多,十几件,成交很不错。但我至今还没做过专场。

  Q:在您看来家具和其它的古董文物之间有什么异同之处吗?它值得收藏的地方在哪?

  A:家具是个很棒的收藏门类,它像其它收藏类别一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不同之处在于,很多藏家买来古代家具,除了收藏还会在生活中陈设和使用。

  明晚期 黄花梨荷花挡板翘头案,保利华谊(上海)2017年秋拍,成交价839.5万人民币。

  我经手的明式家具比较多,它简洁的线条,古雅的色调,除了延续一种文化的古意之外,还和现代家居、茶室的极简风格相一致。它不仅仅是文化的记忆,还是有生命的空间载体,很多收藏家买古董家具如桌几、椅凳、箱柜等,会在生活中使用它们。

  Q:从拍场的角度看,当下整个收藏界的市场呈现什么样的状态,中国古典家具在其中又如何?

  A:这几年大经济遇到调整期,整体成交额不如以前高了,很多藏品门类也进入调整期。但这两年来,高价位的拍品依然不断涌现,珍稀且具有高学术或文化含量的拍品依然受到广泛藏家的关注和追捧。

  对收藏大环境来说,调整是件特别好的事。

  好的艺术品经得起检验,收藏群体也会因为这个调整而冷静下来,沉淀一下收藏的思绪,也更好地审视自己的收藏系统,让浮华掠影少一些。在这个时期,依然有很多严肃的收藏家(当然他们一定也是非常成功的企业家或投资人)在不断的充实自己的藏品,不受到舆论和环境影响,我觉得藏家这种对收藏的严肃精神特别值得敬佩。

  卢家炳旧藏 宋 仲尼式“八极引”琴,保利香港2014年春拍“古董珍玩专场”拍品,成交价为667万港元。

  对于家具收藏这个门类,我一直觉得它泡沫特别少,大部分是资深藏家,或者有行家参谋的藏家们在进行收藏。

  行家知道什么好,什么价格合适,藏家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新藏家进场也是因为喜欢这个门类。这种收藏现象是十分难得的,所以一直以来家具的行情也十分稳定,而且稳中有进,因为资源越来越少,价格不断攀高,同时藏家的水准也在不断提升。

  03

  工作生活皆是意趣

  Q:您觉得在拍场中工作有趣在哪?

  A:对我来说,这个工作的乐趣是能够接触无数的艺术品,许多门类的艺术品我都有很大兴趣。工作第一个五年我对明清的各类文玩花的精力比较多,之后两三年对佛教艺术投入很多时间,这两年对青铜器的热情还在持续。

  商晚期/西周早期 青铜饕餮纹尊,保利香港2015年春拍“古董珍玩专场”拍品,成交价为1239万港币。

  收藏的每一个门类都得花很长的时间才能真正领略它的乐趣。

  比如对于青铜器来说,它有一种浑厚的力量,有种视觉的震撼力,同时它又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可以去探索,因此延伸到考古领域的研究之中,而研究本身就有很大的乐趣。

  记得2015年春拍征集到一件西周的带盖簋(髟生簋),当时研究了三个月,有效查资料时间至少超过一百个小时。为了理清收藏源流,我专门去台湾中央研究院调出清代至民国的原始拓片。查了三十多本清代关于金石收藏的笔记和文献,对这件拍品的收藏源流、铸造时间、时代意义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从考订铭文入手,厘定它的所属族群,确定它是我们传说中孤竹国的器物。虽然四百多万港币的成交,并不是什么高价拍品,但研究的过程很有趣。

  西周中期 髟生簋,保利香港2015年春拍“古董珍玩专场”拍品,成交价为448.4万元。

  类似的拍品有不少。这其实就是拍卖的乐趣,它给你带来视觉愉悦的同时,通过研究开阔了视野,并为藏家提供可靠依据和资料参考。

  Q:您工作之余,有什么休闲活动吗?

  A:我白天得闲就是看书,晚上和朋友喝酒聊天,是工作圈之外闲暇的喝酒,就不应酬了,三五好友闲侃大山,乐在其中。

  Q:您自编了一本关于香学的书——《我闻》,为什么会想到要编这样一本书?这与您在拍卖场的工作经历有关系吗?

  A:《我闻》是系列丛书的名字,创刊号是《香事》,合起来是《我闻·香事》。第二辑是竹文化,之后要做佛教艺术、古代陶瓷、插花……每年出两本吧。

  我从小喜欢写点东西,从小学到高中,历年学校手抄报比赛我都有参与,自己也喜欢看考古、美术史、社会学的一些书,还喜欢看生活类闲书。

  我想编一个丛书,能够把古代传统文化和当下的生活连在一起。其中有由浅入深的知识,有与知识相关的丰富的图片资料,有与当下生活相关的一些思索。但这个系列绝不是做艰深的学术,要让大家看得懂,开阔生活方式的视野,这样才有意义,简则易从。

?慕文泊主编的丛书《我闻》《香事》

  我特别感谢拍卖的这段经历,有形而上的感知,也亲手触摸过无数的古器物,积累了一些古器物的知识。所谓的文化是需要载体的,无论古今。

  所以我的丛书中应该会尽我所能地把古代器物,及其连接的生活方式与当下对接起来。当然,我正在尝试,正在努力。

  文字丨项昌海

  图片丨慕文泊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