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西周青铜器——毛公鼎

时间:2019/4/21 12:05:41  来源:李莎的娱乐

  提起毛公鼎来,在我国史学界、考古界,以及古文学学者中间,恐怕是无人不知的。这件被誉为“一代重器”的西周时期的青铜鼎,造型素朴有致,连耳通高53.8公分,口径47.9公分,重34705克。腹呈球圆形,下面铸有三条马蹄形足,双耳立于口沿上。全器仅在口沿外侧铸有饰重环纹一周。给人一种稳定典雅的印象。

  这件看来也不过是普普通通的鼎,却备受学者们的青睐,这是什么缘故呢?原来它的腹内器壁上,铸有一篇长达497字的铭文,这样长的铭文在迄今已经发现的青铜器中,是独一无二的,而且内容十分重要,记述着周宣王(公元前826年一前782年在位)把国中政事委托于叔父毛公盾,告诫毛公賡要谒尽忠诚,好好治理国家;与此同时,还赏赐给毛公唐许多财宝。为此,毛公膺感恩戴德,特为铸造了这件鼎,一来为了铭记周王的恩典,以表示感激。二来为了记录这一桩殊荣,并传之于子孙后代。这篇铭文涉及到西周晚期国内的政治情况,补充了史书的缺载,是一篇难得的研究周代奴隶制国家的重要文献。因为这个原因,毛公鼎便“名声大著”,成为了希世之珍。

  毛公鼎在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间,发现于陕西岐山县。这里是周人的发祥地,称周原,先后出土过许多珍贵的西周青铜器。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古董商人苏亿年将毛公鼎从陕西运到北京,旋被当时的著名金石鉴赏家兼收藏家陈介祺获悉,出重资将鼎买了下来,陈介祺号董斋,山东潍县人,博雅好古,嗜爱金石与古文字学,平生致力于古器物的收藏,拥有陶器数百件,自名“齐东陶父”,又搜集秦汉六朝玺印精品七千余方,号“万印楼”还搜集了三代钟、鼎彝器数百件,都是稀世珍品,故而题自己的所居为“宝焦斋”,并自号为“宝董居士”。在他买下毛公鼎的当夜,便邀其亲家吴式芬一同鉴赏、观摩。两人连夜轮流椎拓铭文,以一行一条纸,拓得铭文三份,吴式芬取-份,陈自 留两份。

  据后人考证,这就是毛公鼎铭文最早的拓本。后来吴式芬著《攘古录金文》,罗振玉氏著《三代吉金文存》,便是用的这个拓本。陈氏得鼎之后,视为珍宝,秘不示人,将鼎埋于家中后堂。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陈由京师妇故乡山东潍县来章村,毛公鼎也随之带到潍县。回到乡里后,陈又特制一柜,将鼎储之柜中,整日放置床头。到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太平军进驻山东,怕有所失,又将鼎移至潍县城内收藏。陈氏晚年,为了不使珍宝收藏遗迹不传,便决定将重器毛公鼎拓整张铭文,现今传世所见靴形的拓本,就是这时所拓的。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陈病故,毛公鼎留给后人。至宣统年间,对毛公鼎早存获取之心的两江总督端方,随即派人花巨资仗势买下毛公鼎,并限三日内交出。陈家在此三日间,日夜椎拓铭文,现今所流传的真拓,一大半是这三日内所拓。端方死后,后人曾一度将毛公鼎作为媵器欲随嫁女到项城袁姓家,因是重器,袁家不敢接受。

  以后毛公鼎就被抵押在天津俄国道胜银行,因无法还款收回,幽禁仓库多年。民国十九年间,美商想以美金五万元购买毛公鼎,正在议商中,为番禺叶恭绰及津浦铁路同仁得知。此时恰逢叶恭绰五十寿辰,铁路同仁便集资将毛公鼎从天津道胜银行赎出,送给叶恭绰做寿礼。才使这件重器未曾落入美商之手。叶得鼎后,怕遭意外,一直深藏天津。直至迁居上海后才又移藏于上海。抗战末期,被商人陈泳仁以储备券一千万元购得。陈对古物知识不甚了解,也无多大兴趣,加上抗战期间,陈泳仁经营五金行业,有资助日军的嫌疑,他拟将毛公鼎献给国家,意求将功折罪。民国三十三年陈将这一意愿写成报告,呈报第三战区司令部并转呈中央。其时日本人即将投降,毛公鼎就没有被起运至后方,仍然密藏在上海。一直到一九四八年秋,这件几经周折保存下来的国家珍宝,便随着国民党政府去了台湾。现藏台北“国立中山博物院”。看来回归大陆的时间也许不远了。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