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收藏家具篇——小家具 大境界

时间:2019/2/15 15:28:32  来源:古玩精品圈

  在我们今天的家里目光所及之处往往都会是沙发、衣柜、床和桌椅,很少会注意到在我们的家里还有那些不起眼的小家具,比如茶几、衣架、梳妆台。但最让我们想不到的是这些毫不起眼的小家具,它们的年岁可是已经有数千年之久。那么这些小家具究竟都是从何而来?而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我们无数次地在各种各样的地方,都会看到另外一种独特的中国家具——屏风的身影。那么在过去那些漫长的时光和古人们的生活中,屏风只是在起着一种阻挡视线的作用吗?别具匠心的古人们究竟又会拿这个我们今天依然可以见到的屏风来做什么文章呢?

  中国最古老的家具是屏风,周朝就有了。古代的屏风它的功能比今天要大很多。我们今天的屏风使用的功能比过去小了很多。《水浒传》中有一段记载就是宋徽宗把他心里的那个心腹大患那几个“寇”都给我写在屏风上,有谁呢?有山东的宋江、淮西的王庆、河北的田虎、江南的方腊。他把四个人名都写在背后,天天提示自己要逮住这几个人。那么史籍上还有另外的记载,比如唐太宗。唐太宗当时把各州郡的都督和刺史的名字都写在后头,他为了什么呢?为了汇报一些政绩,哪儿没照顾到,它完全都是一种备忘录的形式。这些都是史籍上有记载的。我们今天当然不需要了,我们今天使的都是电脑,都是奔三、奔四、奔五了,电脑上都有备忘录,手机上全都有备忘,又什么事都记在上头。当时没有这些。屏风作为居室中最重要的家具,所以在不起眼的地方题上一些字。一方面还有装饰作用,我们知道中国书法本身有极强的装饰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提示自己。这是它的一个功能。

  屏风的主要作用,第一个作用是我们今天不太重视的一个作用,它是权力的一个象征。我们今天大致使用屏风还是这个功能,就是分割一下空间。你比如你去一些重大的场合,人家用屏风挡一挡,有的餐厅里有时用屏风临时的挡一挡,使很多人有自己的一个封闭空间。

  古代的屋子没有今天这么密封,穿堂风、屋里小阴风刮着。所以他睡觉的时候,我们当时睡在地上,要三面都挡上屏风,挡风,防止睡觉时受凉、受风,它这种三面挡屏风就逐渐演化出我们后来的罗汉床。我们为什么中国床是有屏风的,是有三面围子的,就是受屏风影响。外国人没这事,外国人都是平板床,我们是有方向的,就是因为早期使用屏风的一个缘故。

  最后屏风演化成各种形式的屏风,比如我们桌子上搁的、炕上搁的,甚至一些案子上搁的,就是为了看的这些屏风。它就是装饰的作用。

  第一个大的屏风都叫围屏,很大,围着,古画上都能看到高大,围着。古人要睡在地上的时候,这种围屏给他强烈的安定感。我们想想,我们过去睡在地上的时候,我们现在很少有机会再睡在地上了,我年轻的时候,还出去军训干什么的,有时候打地铺,那真是睡在地上。睡上去以后就非常不舒服。首先是心里不舒服。所有的东西都显得非常高大,人显得渺小。如果用屏风围一围,心里就会踏实,也显得安全。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屏风的实物,是大同的北魏司马金龙墓中出土的屏风,有机会去大同的时候可能能看到,但是你看到的机会不是很多,但是书中可以看到这种屏风的。尺寸不是很大,但表明了我们最早的这种实物的存在。

  后来发展出一种很重要的屏风,叫“地屏”,直接落地的一个大地屏,就这么大,就这样的,看到了吧?。这有多大呢?我要站在这儿也就这么高,就非常大,2米多高,这是大地屏。我们说了,这种地屏一旦拿出来的时候,不管搁在哪儿,都是事件的中心,主人坐那儿,这儿一定是主人。

  古人一到春秋两季,经常要做户外活动。原因是当时没有电,室内是很少做聚会,采光也不好。晚清以后,因为有了玻璃,屋里采光才逐渐变好。在清朝中叶以前绝大部分的屋子都是十分昏暗的。所以到南方去看,你看南方的隔扇,它每扇都可以打开,让外面的光线直接进入屋内。所以一到春天,大量的聚会就出现了,都在庭院。我们可以从古画上看到。那么这种在院中做的这种聚会,我们现在很少了,我们现在大量的聚会都是在屋里进行。可是古人一定是在院外的。那么他就要有一个中心,他就把这种地屏拿出来。这种地屏呢,大量的地屏,我们看到的实物在两端的地方都有提手,表明它经常搬动。要不然它犯不着在一个屏风旁边做上提手。我一开始最早看到这种屏风的时候,我很诧异,我说这上面为什么不是铁环,就是提手。为什么都有这个东西呢?后来我通过查资料,通过看一些书才知道,古人经常要搬动这个东西,不像我们今天,有可能一个屏风往那儿一搁,多少年都不动。古人是经常要搬动的。那么他在外面做聚会,做什么呢,就显得气氛非常热烈,我们今天也不妨有时候试一试。
折屏是另外一种形式,它是从围屏发展起来的,它的装饰功能级大于了使用功能,就是越来越装饰化了。尤其明清两代,大量的折屏出现,表明当时社会的一个富足程度,因为屏风的制作在当时也是非常贵重的。你比如这个折屏,看到了吗,十二扇屏?这个屏风有确切的纪年,乾隆元年, 1736年,二百七十多年前制作这样大的屏风,3米多高,人大概在这个位置上。这个屏风是我去买回来的,在香港。当时我们看到这个拍卖图录的时候是在那年的9月份,9月初,结果我们非常幸运,就是用很便宜的价格,没有任何人出价,就我们一个人出价,一伸手就给买回来了。买回来以后呢,我发现这个屏风非常的重要。

  它在腰板上有西湖十景。我们今天到杭州去,都要看西湖,人家说这是三潭映月,那是平湖秋月,那是花港观鱼,西湖十景,这上面全有。那么所不同的是乾隆时期,乾隆元年的西湖十景,跟今天有一点差异。这就是文物的一个重要性,它提示你有什么不同。它这差异在哪儿呢?其中有三处差异,其中两处是意思上的不同,有一处是字面的不同。

  两处不同,一处是今天的“平湖秋月”,在乾隆元年的时候,是“平湖秋色”。“平湖秋月”是夜景,“平湖秋色”是白天的景象。我仔细想了一想,我想平湖秋色是对的。为什么呢?中国的传统文学中要求,要求的事物一般不要重复出现。有三潭映月了,就不能再有平湖秋月了。比如我们的燕京八景,过去还有洛阳十景,燕京八景有“卢沟晓月”、那琼岛就是春阴,是吧?你不能说琼岛晓月,我不是看月亮实景,只是看这个地区最有名的景色。所以它就不能重名。在平湖秋色中,它肯定是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它是追求这个景象。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被好事者改为了平湖秋月,忘记了还有三潭映月。这就是文物对我们今天的重要性。

  第二个不同呢是西湖最重要的一景,叫“柳浪闻莺”,对吧?谁都知道,一到西湖,走到杭州边上,“柳浪闻莺”,大家都没有想过“柳浪闻莺”是什么状态。什么时候会有柳浪?我们今天去西湖边上,全部都是柳浪,柳树。柳浪一定是刮风的时候,柳枝才能转,才能飘动起来,像浪一样,而且是大风。那么有风的时候鸟是不叫的。鸟你也听不到它叫。你也找不到这种感觉。乾隆元年的这个屏风上写的是“柳岸闻莺”。准确吧?早晨起来,走到西湖边上,听到在清晨的寂静中听到小鸟的叫声,“柳岸闻莺”是正确的,后来被好事者改为“柳浪闻莺”。为什么呢?我想,改名的这个人一定是某一天走到了西湖边,正好刮起了大风。看到柳树枝像浪一样翻卷,觉得诗意无穷,就把这个改了。但是他没想到下一点,“闻莺”这个细节就没了。所以文物的重要性有时候就在这些地方,细节处展现出来。

  屏风呢,还有一些小的功能,比如枕屏,我们今天都不用了。我们今天屋子本身就小,再搁一屏风在脑袋顶上,碍事。晚上一伸懒腰,给捅地上去了。这都不行,是吧?那么枕屏呢在唐诗宋词里非常多,非常地多,来描写古人在睡觉前,看看枕屏,高兴。上面有画、有字,主要的问题是挡风。

  还有一种屏风,跟枕屏非常类似的屏风,都是这样,枕屏和砚屏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尺寸比较小。枕屏是搁在炕上,搁在床上的,砚屏是搁在桌子上的。所谓砚屏是什么功能呢?古人过去研墨写字,墨得自己研。墨研啊研啊研,终于研好了,爹妈叫去吃饭,回来一看,干了!它就必须搁一个屏风,挡在它,让它尽可能慢一点儿干,防止它有风。这就是砚屏最初的来历。

  砚屏由于在桌子上时间长了以后,它变成了一个景色。一开始功能性的东西,我老强调功能性。它功能性的东西就逐渐逐渐不是很重要的时候,它的陈设性就会起来。那么他就开始装饰这个砚屏。它就出现了桌屏,就是为了看。桌屏后来就不搁在画桌或画案上了,就是直接搁在条案上,后来晚清,我们就叫“插屏”。插屏的特征是什么呢?是活的,上面这块独立的板能撤下来。一般的判定这种能够活动的都年代偏晚,死的,固体的,一体的这种都年代偏早,我们怎么去判断这东西呢?有时候一看,这个年代比较早,一看,这年代晚,就是从很多信息上来分析。我们简单的分析就是说,凡是一体的都一般偏早,凡是能拆开的都一般偏晚。这是插屏演化的这么一个过程。

  古代的时候对屏芯的处理特别重视。最早可能没有屏芯,挡风就可以了。至于上面画什么,对于我们个人来说都不是最重要的。可是当时的人会逐渐去改善这个屏芯。你比如他用了其他很多手段,比如用漆。中国是发明漆非常早的国家,七千年以前,我们就开始使用漆了。后来有云母、螺钿、琉璃,所有可以用于装饰的东西,都在屏风上装饰。你看那个《满城尽带黄金甲》里都非常富丽堂皇,它还是有本的,它还就不是随便那么凭空想象的。当时唐代用的大量的反光物,你比如云母、琉璃、贝壳。凡是反光的东西,大家都比较感兴趣,显得很富丽堂皇。

  另外一个非常古老的家具是什么呢?也跟我们今天的生活有点关系,叫“几”,就几个人的“几”。这个字本身是个象形字。你想这几就是个象形字,今天“几”的概念最多的,对我们来说就是茶几,沙发旁边搁一茶几。这个概念怎么来的呢?就是从最早的香几而来。

  我们的几,战国时期有大量的几,跟我们今天的生活无关,比如凭几。过去人躺在地上的时候,底下靠着一个凭几。这个都跟我们今天的生活无关了,也就不再更详细的说。香几跟我们有点儿关系。唐代的时候叫“香桌”。当时几的概念不是很明确,我们今天几的概念基本上算是明确了,就是一个比较小的小型家具。香几的功能很明确,就是搁上香炉,焚香、供佛等等作用。香几在室内的时候它是搁在中间的,搁在屋子中间的,是视觉的一个中心。有时候春天搞活动的时候也要搬到外头去,跟屏风搁在一起。元代《西厢记》中有一段崔莺莺焚香拜月,就是在院子里。那焚香拜月一定是在院子里。把这个香几搁在院子里,焚上香拜月。那么这段台词是这么说的:“红娘,移香桌儿近太湖石畔放着。”就说你移这个香桌就是香几,搁到太湖石旁边,那就表明它是在院子里的空间,要陈设。

  香几呢我们看一下它的样子吧!香几一般都是两种形状,圆和方。这是圆香几。这是方香几。看到了吗?就这么两种形状。那么香几的式样非常多,从三足到八足不等,有三足、四足、五足、六足、七足、八足,它的式样很多,样子也很胳膊,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它都比较瘦高型的,只放一个香炉。那么它慢慢地它就会演化出来很多其他的形制,比如我们的花几(图:盥手观花图)过去家里房子的犄角儿摆一花几,就是香几演变过来的。比如琴几,(图:听琴图)琴几说起来应该是琴桌,它比较长,搁一古琴。再有就是我们最常用的,最实用的家具就是茶几,只要有沙发的,旁边搁一茶几,或者前头搁一件茶几,这就是后来变成非常实用的一种家具。

  刚才说屏类几类,还有一类也不属于以前那些门类的一个家具,是架类家具。中国古代家具中还有一类,不属于以前说过的任何门类,就是架类家具。

  第一种就是衣架。这个衣架跟今天的衣架完全不一样。你恨不得觉得这衣架根本挂不上衣服,过去古人不是挂衣服,而是搭衣服。今天的衣服都得弄个衣服架子一挂,还得有型有板。对吧?过去的衣服全是提起来跟面条似的,往上一搭就完了。过去的衣服也没垫肩,也没什么,你现在的衣服,西服都是挺着的。过去的衣服都是软的,所以搭在上面。往这儿一搭。一般都搁在床头,这是衣架。

  灯架。所谓的灯架,应该是烛台架。过去没有电灯,上面都搁蜡烛的,烛台架一对,一左一右,这种都是非常名贵的。过去在架类家具中非常名贵的。这个估计大家就猜不着了,这个东西有点像衣架,但是又小,巾架。就是挂毛巾的。讲究啊,专门挂毛巾的,非常小。那么这里可以证明它是挂毛巾的。这个知道了,这个很容易看懂。脸盆架。过去没有盥洗间,搁一脸盆。这地方很窄,你知道吗?我们将来讲辨伪的时候可能会讲到这儿,这东西过去都很窄,我见过有人把这地方做得特宽,为什么呢?他想现在一个大香皂搁在上面。过去没有香皂,过去即便搁一个皂条似的,很窄,所以它那个地方都很窄。

  架类的东西很多,比如火盆架,这是方的,也有圆的,中间那是一个金属的盆,搁炭盆取暖,我们今天又有空调,又有暖气,冬天不受寒冷之苦了。过去的人冬天是非常受罪的,尤其文人脚底下都得搁一个炭盆,还防止中煤气呢,那个炭是有煤气的。我前两年去到南方,还看到屋里使炭,特别有意思。红炭,炭灰都捂着,扒开以后特暖和,非常漂亮。过去都有炭盆,这在明清小说中都有记载,你像《红楼梦》里多次都有。96回的时候黛玉躺在那儿都快气息奄奄了,紫鹃还得把炭盆往上搬,说你是不是怕她熏着。都有很多这样的描写。

  架类的家具最后还有一种,就是我们梳妆打扮时用的这种镜架。过去这儿搁一个镜子,镜架。梳妆台。古人多讲究啊,做得非常漂亮,每天对镜贴花黄,像这种镜架非常早就有,你比如《女史箴图》上都有这种描述。

  我们这一讲讲的是家具中的杂类,就是不太常用的,比如屏类、几类、架类。那么我们以前非常准确的,按照科学的分类方法,把中国的家具就是基本上,就是这五类:第一类卧具,第二类坐具,第三类承具,第四类庋具,第五类杂具。通俗的说法就是:床榻类、椅凳类、桌案类、柜架类、其他类。我们这种五类的方法就把我们中国的家具基本上囊括了。

  我们听了这几讲以后,能对我们中国的家具,大致上有一种了解,从形制到它精神层面的一个了解。我们下面要讲的是中国家具的另外一个层面,下一讲讲中国家具的用材,反映中国人的一种精神追求。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