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汉代彩绘镶银漆奁

时间:2018/12/3 18:42:55  来源:收藏快报 刘东/安徽合肥

图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至迟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漆器。春秋战国时期,漆树已大规模栽培,政府设有专门管理漆园的官吏,庄子就曾担任漆园吏。汉代,漆器制作工艺进一步发展,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文介绍安徽博物院展厅里展出的一件精美绝伦的汉代彩绘镶银漆奁,可窥汉代漆器工艺之一斑。

图2 图4 图3

  安徽博物院展厅里的这件彩绘镶银漆奁(图1),通高12.2、底径12.4、盖径13.4厘米。漆奁呈圆筒形,由器身(图2)、器盖(图3)和隔层(图4)三部分组成,可依次套合。漆奁为夹纻胎,通体髹漆。器身、器盖均镶有数道银箍装饰,银箍之间的漆面彩绘有纤细的龙纹、鸟纹等纹样。漆奁盖顶部微微鼓起,盖面及隔层正面镶有银质柿蒂纹装饰,柿蒂纹周围彩绘龙纹、凤鸟纹等图案。

  汉代堪称中国漆器的鼎盛时期,当时漆器的胎骨、品种和造型都非常丰富,在各种材质的胎骨上都可以髹漆,比如汉代一部分陶器上也有髹漆,金属器、皮革器、牙骨器也均见有髹漆者。当然,汉代漆器胎骨最主要的还是木胎和夹纻胎两种。所谓“纻”,即纻麻、麻布,制作时,先以木或泥制成内胎,再以涂漆灰的纻麻裱糊若干层,干实后,去掉内胎,最后在麻布壳上髹漆。“夹纻”作为漆艺的底胎技法,起源于战国时期,汉代日益成熟。因为,相比于木与漆结合,纻麻与生漆结合更加牢固,所以,从西汉中期开始,夹纻胎已逐渐取代木胎,成为漆器胎骨的主要材质。这件彩绘镶银漆奁即为夹纻胎制品。

  在夹纻胎骨成形后,还要经过细致打磨,再施灰漆、糙漆,有的另镶嵌银片、玛瑙小珠等,最后在漆面上彩绘各种纹饰。应该说,汉代制作一件精美的漆器,工序是相当复杂的,有的史料中记载“百人之力,万人之功”,虽有夸大之词,但至少说明漆器的制造是需要工匠们分工协作,耗时耗工,方可完成的。

  汉代漆器上的纹饰,是非常富有想象力的。如这件漆奁,彩绘有纤细而飘逸的变形龙纹、惟妙惟肖的各式鸟纹。龙纹是汉代的重要纹饰之一,其形式变化万千,它有蛇一般曲长的身体,有的还被赋予了兽类的四足、鱼类的鳞、鹿的角、马的鬃毛等,反映了汉人超凡的想象力。凤纹在汉代还没有固定化,往往表现为不同种类的鸟,仔细看这件漆奁,至少有三种鸟的形象:有的似鹤类,昂首长颈,两足修长;有的似朱雀,圆目长喙,振翅欲飞;有的似鸠,长喙短颈,展翅飞翔。

  另外,这件漆奁盖顶及隔层正面两处所镶篏的银饰,是汉代所常见的柿蒂纹样。柿蒂纹,其实是一种四瓣花,形状类似于成熟的柿子背面凹陷处的花蒂,而得名。柿蒂纹常被用作战国至汉代铜镜钮部周围纹饰,也常见于汉代铜器、漆器、瓦当上。近来,北京大学李零先生在《“方华蔓长,名此曰昌”——为“柿蒂纹”正名》一文中,根据两面战国铜镜铭文考证出“柿蒂纹”在当时应该叫“方华纹”或“方花纹”,是一种标志四方的花,从而为这一纹饰正名。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