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话说紫砂曼生壶

时间:2018/5/10 10:57:45  来源:中国艺术报 朱家声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一丸土”。阳羡,曾名荆溪,北宋以后改称宜兴,是闻名世界的陶都。自古以来,人们对宜兴不乏美誉之词,其中一个原因是它拥有独特的紫砂陶土。盛产于鼎蜀镇附近山丘之中的这种陶土,主要有紫泥、本山绿泥、红泥三类,可以单独成器,也可以配比掺和使用。砂泥的质地细腻柔润,可塑性极强,可以任意雕接捏塑,让作者的艺术构思和制作技巧得到完美的倾泻。

  关于紫砂陶器的创制年代,有学者依据宋代笔记杂著中某些记载追溯到北宋,如梅尧臣《宛陵集》中的寄茶诗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1976年宜兴羊角山紫砂古窑的发掘,出土了一批相当于北宋中期以后的紫砂残器,为这一说法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但目前一般仍以明清两代史籍专著《阳羡茗壶系》、《阳羡茗陶录》所述,将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作为砂器的草创阶段,历来称颂金沙寺僧和供春为鼻祖。之后,名匠辈出、百品竞争,进入了紫砂制作的典范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宜兴紫砂的制作达到了顶峰,时人向往简单朴实的生活,砂器纯真无华、凝重朴净的个性契合他们在美学上追寻幽野之趣的理想;又由于陈曼生等文人的参与,将诗词、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相兼于一体,“借物寄情,依物言志”,出现了很多内涵深邃的具有文人气息的珍品,形成独特的紫砂壶艺,富有艺术情趣和欣赏价值,文人墨客唱和吟咏,富公巨卿争相购买,上自达官贵人,下至平常百姓,无不钟情。

  嘉庆时期,文人学士开始与陶人合作,为其作品题写诗文,尤其是陈曼生亲自手绘十八壶式,延请杨彭年、杨葆年、杨凤年、邵二泉、申锡、吴月亭等一流陶工制作;随后,曼生亲自捉刀,以俊逸的刀法,在壶上刻雄奇古雅的书体和契合茶壶本身意境的题句。

  曼生,即陈鸿寿(1768-1822),字子恭,浙江钱塘人,能书善画,精于雕琢,以书法篆刻成名,为西泠八家之一,艺名昭显。嘉庆二十一年,在宜兴附近的溧阳为官,结识了杨彭年,并对杨氏“一门眷属”的制壶技艺给予鼓励和支持。更因自己酷嗜砂器,于是在公余之暇,辨别砂质,创制新样,设计多种造型简洁、利于装饰的壶形。自此,文人壶风大盛,“名士名工,相得益彰”的韵味,将紫砂创作导入另一境界,形象地给予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在紫砂历史上便出现了“曼生壶”或“曼生铭,彭年制砂壶”等名词,表面看来,镌刻名士和制壶名工“固属两美”,实际上,名壶以名士铭款而闻名。虽然写在壶上的诗文书画依壶而流传,但壶随字贵。

  传世“曼生壶”,无论是诗,是文,或是金石、砖瓦文字,都是写刻在壶的腹部或肩部,而且满肩、满腹,占据空间较大,非常显眼,再加上署款“曼生”、“曼生铭”、“阿曼陀室”,或“曼生为七芗题”等等,都是刻在壶身最为引人注目的位置,格外突出。尤其值得特别指出的是陈曼生一反宜兴紫砂工艺的传统作法,竟将壶底中央钤盖陶人印记的部位盖上自己的大印“阿曼陀室”,而把制陶人的印章移在壶盖里或壶把下腹部,如不留意,往往是看不到的。台湾殷瑗庐收藏之曼生壶多达十余件,诸如:杨彭年款陈曼生铭紫砂圆笠壶、杨彭年款陈曼生铭紫砂合欢壶,线条简洁、做工规整,刀法纯熟、刻工精细,壶底印“阿曼陀室”,运刀犹如雷霆万钧,显得雄健朴茂,金石味十足;壶把下方“彭年”小印;此壶当“名士名工”壶中的精品。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