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七旬奶奶退休后“跨界”玩奇石

时间:2017/10/21 18:45:45  来源:燕赵都市报

耿桂云阿姨的家堪称“奇石世界”

  说起石头,会让人想到“顽石”“冷冰冰”这样的字眼。在石家庄,72岁的老阿姨耿桂云,爱石成痴,以石为宝。一块块石头到了她的手中,就有了灵魂和生命。戈壁石、沙漠石、风凌石……在老阿姨150余平方米的家里,一块块来自祖国各地的石头,因各有独特的纹路与颜色,而被赋予特殊的寓意,居然联袂演绎了一场令人感动、波澜壮阔的“中华史诗”。

耿桂云阿姨展示她创作的奇石小品

  耿桂云退休前的本职工作是冶金设计,她早年喜欢文学创作,是一名作家,曾受到周恩来和朱德的接见。她退休后,一门心思投入到赏石文化的研究中,并把发展中国赏石文化的大旗扛上肩头……

  爱石成痴,把家变成“奇石世界”

  秋雨过后的下午,石家庄的喧嚣中仿佛夹杂着一丝静谧。就是在这样的清静中,记者来到耿桂云阿姨的家,顿感震撼。

  只见客厅电视墙是石头拼出来的山水画,大气磅礴,别具韵味。客厅四周,长长的玻璃柜子里,是一组组奇石小品,鳞次栉比。主卧室、次卧室里,也摆着陈列架,一组组陈列着的,也是奇石作品。一间朝阳的屋子是耿桂云选石、组石的工作室,一个长条状的操作台上摆满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原料石,目测得有近千块。

  耿阿姨说,这些石头都是她从石头展销会上一块块儿、一箱箱搬回家的,便宜的一二十元一块儿,贵些的有1500元一块儿的……

  在耿阿姨家转了一圈儿,简直是置身于奇石的世界,令人目不暇接。老阿姨乐呵呵地说,“淘”这一屋子石头,都花了她几十万元啦。

  “展柜里摆的作品,是我组装的奇石小品《中华史诗》系列的一部分,共350来组。还有很多作品因为无处安放,只好打包装箱了。”看着满屋子的“宝贝”,耿阿姨说。

  仔细打量这组“中华史诗”系列奇石作品,耿阿姨还安排了年代顺序,每一件作品还都有名字、有故事。如《荆轲刺秦王》《项庄舞剑》《桃园结义》《贵妃醉酒》《寇准背靴》《杨四郎探母》等。

  “看,这是咱石家庄的历史名人赵子龙。”耿阿姨指着展柜中的一块人物象形石说。

  这是一块青灰色的石头,整体看去就像身披铠甲、侧身站立、挺胸抬头的大将军,一手拿着长枪,一手将一个婴儿抱在肩膀上。

  “看,将军还揽着阿斗,小阿斗的眉眼都能看见。”耿阿姨说,“谁能想到,经过亿万年的风吹雨打、岁月琢磨,一块普通的风凌石竟然‘幻化’成赵云的形象?”

  还有《关羽关云长》《荆轲刺秦王》……评析着一件件石头作品,耿阿姨爱石之情溢于言表。

  懂文学懂美术,“跨界”后又懂石

  耿阿姨今年72岁,退休前是一名工程师,主要从事冶金设计。你可知道,耿阿姨还是一位作家,早在1981年就成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后,她再度“跨界”,与石头结下不解之缘,现在是中国观赏石协会网小品石、组合石鉴赏版版主,是“中华史诗小品奇石博物馆”的创始人。

  这么传奇、又跨界的耿阿姨和小品奇石的故事,真得慢慢讲。

  大约20年前,热爱生活的耿桂云就经常和爱人张先生骑上自行车,去几十里外的山上找枯朽的树根,去河床里捡石头,回来做根雕、镶壁画。7年前,耿桂云65岁,参加了一个奇石交流活动。在那里,她见到很多千奇百怪的戈壁石。遥想这些石头亿万年经历的寒冬酷暑、风吹雨打,耿桂云凭着自幼良好的美术基础,从这些石头上,看出了他人看不出的形状和画面。而且凭着深厚的文学底蕴,她喜欢给揣摩出意境的石头配诗。为此,不少奇石店店主都请她去为自己的镇店之宝配诗、做文化顾问。

  说起耿桂云阿姨的美术基础和文学素养,话就更长了。

  1945年,耿桂云出生于辛集市(当时还叫束鹿县)的一个农家。由于爷爷和父亲喜欢古文学,姥爷爱好书法,四舅舅喜欢画画,她自小深受书画文学的熏陶,在四五岁时就描摹四舅的画,十四岁那年画的《喜丰收》参加了县里的画展,十六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十九岁参加了“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受到周恩来、朱德等的接见。她创作的小说《水灵儿》在《人民文学》发表。可以说,耿桂云当时是个标准的文艺女青年。1981年,她作为第二批会员加入河北省作家协会,成了作家。

  虽然自幼喜欢文艺,可耿桂云大学上的却是河北矿业学院(现在的华北理工大学)。大学毕业后,多个文化单位几次要调她,但耿桂云想:创作就要在火热的生活当中进行。于是,她投身于设计院,搞了二十多年冶金工艺设计,画了半辈子工业图纸。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激励了我一生——我干什么都要干好。”耿桂云说,虽然她的主要精力投在冶金设计上,但是单位的书法大赛、院歌征集,她都认真参与,都拿了第一,甚至她在业余时间设计的上百家店面也都在城建中中标。

  “干什么都要干好!”耿阿姨的话平实却让人震撼!或许,正是这样的信念与意志,铸就她几近传奇的“跨界”吧。

  在耿阿姨的一组题为《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石头小品中,粉红色的风凌石和绿色孔雀石幻化为树木,一叶轻舟载着两个灵动的玛瑙石人物,好一派诗情画意。

  “阿姨的这些奇石小品太美了!”

  听到记者的感叹,耿阿姨的老伴张先生说:“是!她的作品就是又精美又有高度,因为她有文化,又懂美术。”话语中满满的崇拜和赞叹。

  创作《中华史诗》系列,想建一座博物馆

  耿阿姨说,创作这些石头小品,不会对石头进行任何雕琢,讲究的是浑然天成。品相不同的石头,组出什么意境和寓意的小品,全凭创作者一颗心与日常积累。

  沉醉赏石后,耿桂云得知“赏石文化发源于中国,发展在日本”的说法,她坐不住了。通过学习,她了解到,日本的赏石文化多以巨石装点园林,以沙绕石做枯山水。这怎么能和中国的壮丽山河以及厚重的人文历史相比呢?

  “抗战年代我家是老堡垒户,掩护着八路军县长和公安局长,为掩护地洞中的八路军干部和全村人性命,我母亲一只耳朵被日本兵打聋。”耿桂云说,她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于是,6年前,她开始创作《中华史诗》系列奇石小品。

  “我发现,很多戈壁石像古时候的中国人。难道是在人类还没有起源的几亿年前,老天就用石头塑造我们中国人了?发现这个问题后,我有了深深的使命感,作为河北的一名作家,要勇于担当,用这些精美的‘宝石’,组一部《中华史诗》,从真正意义上战胜‘赏石文化发展在日本’的说法。”耿桂云说。

  怀着这样一腔热忱,耿阿姨开始用微薄的工资,狂热地寻找、购买石头,并凭借一双慧眼,淘选到一块又一块鬼斧神工般的神奇石头。于是,她陆续创作出《从远古走来》《石器时代》《龙的传人》《伏羲创周易》《稷勤五谷》《大禹治水》《神农尝百草》等一系列奇石小品,并又重新按年代排序,一个由近350组作品组成的《中华史诗》系列奇石小品横空出世!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耿桂云恰好70岁。她冒着酷暑,挥汗如雨进行创作。热熔胶烫伤了皮肤,锤子和槽刀伤了手,她都不在乎,创作了30组抗战题材的作品:《“三光”政策》《狼牙山五壮士》《王二小》《南京大屠杀》《雁翎队》等,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今年是建军90周年,她又不舍昼夜,加紧创作了《百万雄师过大江》《红军不怕远征难》《送君送到大树下》《保卫钓鱼岛》等十几组奇石作品,其中九组作品还在河北博物院展出……

  “太震撼了!”

  “太感动了!”

  “耿老师,您是一面旗帜!”

  ……

  对于耿桂云的作品和创意,很多石友在震撼感动之余,无不敬佩。河北省观赏石协会会长刘长跃赞叹耿桂云说:石家庄出了个“奇人”!

  七年呕心沥血,耿桂云已创作奇石小品近600组,以数量庞大、匠心独运和独到的文化内涵成为我省赏石玩石界的翘楚,并在古稀之年获聘“中国观赏石协会网”小品石、组合石鉴赏版版主。目前,耿阿姨有个心愿,就是希望得到帮助和扶持,建一个博物馆,让更多的人看到她的“石头版”的《中华史诗》,让中国的赏石文化及其所体现的精神传给后人。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