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晨兴半炷名香”瓷画解读

时间:2020/10/31 11:39:38  来源:收藏快报 李益炯、李熊熊/浙江

图1 明清时期德化窑瓷盘

  图1是明清时期德化窑生产的瓷盘。盘中青花图案较常见,但画意为何?爱好者却未必有共识。好在图中有一句题词“晨兴半炷名香”,为我们解读画意提供了线索。

图2 《集古名公画式》“苏东坡赏心十六事”(第四事)画稿样式

  这幅瓷画画面中心有一人物,盘腿坐在地面上,左手抚膝,右手边有一摞书,表明他是个好书之人;人物身上一条白色绸裤,一件对襟便服,头上一顶带翅官帽,示意此人是个在家的官员。结合题词中“晨兴”两字理解,他应该是个早晨刚起来的爱好读书的士大夫。人物的身后画着一张香案,案上有两只香炉,一只插着点燃的线香,另一只则燃着块香,应该正是题词所说的“半炷名香”。此外,近处还有屋壁、栏杆、洞石等,天空中有薄云红日,说明环境是园林中的亭阁轩榭一类的场所。

  “晨兴半炷名香”一语是有出处的,它是明代人总结的苏东坡“赏心十六事”之一。说到“赏心十六事”,其实苏东坡自己从来没有如此总结过。约在明万历时期,社会上追求雅致之风日盛,有好事者编出“赏心十六事”,寄托到风雅才子苏东坡的名下,“赏心十六事”才流传开来,成为晚明文人风流倜傥的标签。图1正是借“赏心十六事”之一为主题,创作的一幅瓷画。图中人物或是专指苏东坡,也可能是泛指苏东坡式的人物。

  “晨兴半炷名香”的本意是早晨起来点燃半炷名香,这究竟有什么值得开心喜乐的呢?下面我们结合画面来说说“晨兴半炷名香”的乐趣所在。

  古人很早就知道,焚香产生的香气,有使人头脑清醒、精神焕发的作用。明代后期,人们生活条件极大改善,对焚香一事有了更多的讲究。《遵生八笺》就有一个章节“论香”专门谈论焚香之道。其中说到,有一种焚香专门针对醒脑:“玉华香、龙楼香、撒馥兰香,香之蕴藉者也。……蕴藉者,坐雨闭关,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爇,香霭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虽然“论香”这一段说的是午睡起来,读书之前焚香的妙处,但与“晨兴半炷名香”产生醒脑读书的作用是相同的。

  除了帮助读书人醒脑,古人焚香更看重的还有另一种作用:与天地鬼神沟通。古人认为,燃香之后枭枭上升的烟是一种媒介,可将人的愿望上告于天。

  晚明时期,焚香祈求上天赐福是民间非常普遍的习俗。几乎人人都会焚香,但祈求的境界却可以有很大的不同。高僧莲池大师曾写过一篇《烧香祷愿》文,从中可见一斑:

  “予未出家时,上元日,随众致香于吴山之三官庙。于时士女杂沓,祝祷之声如雷。听之,则求财、求官、求子、求寿者。予再拜长跪而祝曰:‘此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愚何德而敢望福?福愿加于有德者。其贫穷,我固安之也。’于是归而书古诗一律于中堂。诗云:‘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为求处处田禾熟,唯愿人人福寿长。国有忠臣扶社稷,家无逆子恼爷娘。四方平定干戈息,我若贫时也不妨。’相传是邵尧夫作,而未知是否也。呜呼!人人作如是心,不必官府治之,而天下太平矣。”

  从莲池大师文中可知,普通民众焚香无非“求财、求官、求子、求寿”,这是一种境界。而莲池大师所求者则在他引用的一首诗里:“为求处处田禾熟,唯愿人人福寿长。国有忠臣扶社稷,家无逆子恼爷娘。四方平定干戈息,我若贫时也不妨。”显然,莲池所求与众不同,思想已达“人我一体”的境界。

  莲池大师引用的诗,真正的作者是“邵尧夫”。“邵尧夫”即宋代大儒邵雍,这首诗是他的《训世孝弟诗十一首》之一。“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这种每天清晨焚香,向上天祈求赐福于普天之下的做法,被后世许多忧国忧民者仿效。瓷画图1中的“晨兴半炷名香”应该也有这一层意思在里面。

  那么,图1中人物“晨兴”点“半炷名香”,究竟是为了醒脑读书,还是告天祈福?我们认为,两个目的应该都有。人物身边有一叠书,表明焚香的目的,至少有一部分是为了读书。但人物周围有栏杆、洞石等,还能看见天空中的云、日,说明环境是园林中的亭阁轩榭一类的场所,这样的场所方便烟气向天空升腾,又是适合焚香告天的场景。

  如果我们把“晨兴半炷名香”看作既为醒脑,又为告天未尝不可。作为一个苏东坡式的人物,焚香、醒脑、告天完全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它们并不矛盾,反而还是互补的关系。一个忧国忧民的古代知识分子,通过焚香,醒脑提神是一种物质享受,告天祈福是一种精神升华,当两者结合在一起,就达到了他所理想的身心愉悦的状态!

  最后说说“晨兴半炷名香”的一个歧义问题。“名香”二字,现在网络上有许多人写成“茗香”,这是一个误解。“茗”的本义是“茶”,“茗香”也就是“茶香”。这样,全句就被解释成了早晨起来喝一杯香茶了。“茗香”与“名香”完全是两码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歧义呢?很可能在另一个与晚明不同背景的社会环境下,有人认为喝茶的乐趣比焚香更值得称道,故意把“名香”改为“茗香”。后人不明就里将错就错,才使错误流传至今。

  其实要辨别对错不是难事。“晨兴半炷茗香”中的“炷”字本来就是用于焚香的专用量词,根本不能用来形容茶水。所以从语义逻辑分析,“晨兴半炷茗香”是有语病的,而“晨兴半炷名香”才是通顺的。

  再从实物看,图1这幅晚明的瓷画,无论是画的内容还是题词,都明明白白地是在表现“晨兴半炷名香”。

  我们还可以再看看明清之际编印的画谱类图书。如草坪山人辑录的《集古名公画式》,书中收有“苏东坡赏心十六事”画稿样式,其中第四事的画式见图2。图2的题名很明确,是“清晨半炷名香”,画式与图1瓷画虽有不同,画意则是完全一致的。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