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引领岭南印坛中兴的谢景卿父子

时间:2018/2/12 13:08:04  来源:新民晚报 韩天衡、张炜羽

谢景卿篆刻“吴名琅印”

  随着明清易祚,兵戈扰攘,曾短暂风靡于晚明南粤士大夫之间的闲赏清玩雅事,也烟消云散,岭南印坛进入了一段低谷期。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廷关闭了闽、浙、江三个海关,实行“一口通商”,自此广州成为鸦片战争前全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极大刺激了珠三角地区的贸易发展。畅旺的商业活动使城市充满活力,也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文人清心乐志的优雅生活又再次回归。

谢兰生篆刻“谢兰生印”

  南海谢氏一族素存风雅,艺文传家。乾嘉间出现了谢景卿、谢云生、谢兰生父子。他们打通了南北印艺交流的通衢,不仅注重篆刻创作实践,还潜心印学,收藏印谱,摹写集录两汉印文,重新掀起了当地文人赏玩、镌刻印章的风气,成为岭南篆刻承上启下的中兴人物。

  谢景卿(1735-1806),字殿扬,号芸隐。广东南海(今属佛山)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恩科举人。谢景卿的艺术启蒙来自于其家族长辈,像嗜好镌印、精益求精的父亲谢昌言和腕力豪健,专治大印的叔父谢昌大。受家风熏陶,谢景卿醉心于书法、篆刻及古文字,曾一度在广州西湖书院旁设“漱艺斋”悬例鬻印,以致艺名鹊起,地方官员及名士学者皆慕名而来,谈艺论印,日无暇晷,谢景卿也乐意为诸友奏刀。其白文印师承两汉,古朴渊雅;朱文印取径元人,秀逸隽丽。印作辑为《云隐印稿》、《紫石山房印蜕》,存印甚多,可见谢景卿是位高产的作者,且晶玉瓷牙各类印材兼善。

  嘉庆元年(1796)冬,曾向程瑶田请教过古玺文字的文士宋葆淳游粤,与谢景卿研讨印篆,席间展示袁日省集录的汉印印文专著《选集汉印分韵》。精研古文字的谢氏在赞叹之余发现了原稿中编韵的讹舛和官私印章错杂等问题,遂决心厘订增补。他在友朋和自己珍藏的一百多卷古印谱中,将袁氏未收或笔画稍异者,悉心采录,新得缪篆字形五千,于嘉庆八年(1803)辑成《续集汉印分韵》二卷。其中有的单字字形多达数十种,使“愈见古人变化无方,灵府独辟,不拘<说文>矩矱也。”此书后经近代孟昭鸿再续三集,被合编为《汉印分韵合编》,收录缪篆字形达一万五千多个,与桂馥《缪篆分韵》并称,泽被后世印坛,成为研究缪篆和篆刻创作借鉴重要的工具书,堪称是南粤印人对印坛作出的前无古人的重大贡献。

  谢氏《汉印分韵》中印文全部由其长子谢云生精心钩摹。谢云生(1756-1823),字倬士。篆刻得浙派神髓。其胞弟谢兰生(1760-1831),字佩士,为嘉庆七年(1802)进士,主讲羊城四大书院,门生众多,像陈澧等粤籍名士均出其门下。谢兰生善诗文,书法寝馈颜真卿、褚遂良,兼参李邕。绘画得吴镇、董其昌之妙。篆刻瓣香汉人,高古淳厚。

  龚自珍有诗称:“但恨金石南天贫”。在清早期一个多世纪中,偏僻的岭南地区鲜有金石家,直至乾嘉时,在谢氏父子与仕宦羊城的大金石家翁方纲、阮元等积极宣导下,金石学者渐出,古印收藏与篆刻创作逐步兴旺,促使日后晚清岭南篆刻走向辉煌,遗风流绪,至今不衰。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