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聚焦《永恒的祭献:中国古代青铜礼器》大展(9):展陈中的动态设计

时间:2023/5/18 20:14:20  来源:艺术中国

  作者_柳扬

  魏末晋初的“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写过一首送别诗,其中有两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4世纪的大画家顾恺之在评论如何将此类诗入画时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顾恺之感到为难的,是因为“目送归鸿”与“目睹飞鸿”不同,它不是一瞥即逝的情景,而是持续进行的活动,可见将动态的情境入画,殊为不易。唯其难但又传神,所以中国古代绘画,乃至诗歌的创作,都重视动感,唐代批评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列举他心目中理想的风格和境界,以“流动”压轴;五代梁画家荆浩在《笔法记》妙论笔墨法则和画家的融汇变通,指出笔墨只有不受形质的约束,才能创造出“如飞如动”的动感和气势。但是中国古代诗画所追求呈现的动感,都是通过暗示,让静止的艺术形象在观者的审美观感中激发出了类似运动的动感。只是到了二十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家才开始尝试更有质感的动态,以运动时产生的轨迹、运动的方向、动态平衡、倾斜等诸元素呈现运动感。意大利未来主义艺术家翁贝特·波丘尼(Umberto Boccioni)创作于1913的名作《空间中连续的独特形体》(Unique Forms of Continuity in Space),表现一个在空间中疾行的男子,通过身体的扭曲和速度产生的衣服变化呈现动感和速度,正是这类作品的杰出代表。

波丘尼,《空间中的独特连续形体》,此为翻自石膏原像的铜像,铸于1949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

  古今中外,动态和运动感在艺术作品中都被视为重要的元素,但是这种美学如何在艺术展览的布置中呈现出来,却从来没有被策展人讨论过,甚至很少有优秀的例子供我们参考。毋庸置疑,一个优秀的展陈方式,它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出色的布展,并非是给展品锦上添花,而毋宁,它和展品珠连璧合,相得益彰。《永恒的祭献:中国古代青铜礼器》展在追求和呈现动态或运动感美学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叶锦添先生的设计中,有一些极佳的例子。

  不同于一般的展览,《永恒的祭献》展入口处,被设计成了展览的组成部分:侧面的巨大落地窗被覆盖了蓝色的纱帘,入口的大墙上装饰了出自一件西周青铜簋上的孔雀翎纹,精选的部分由于再组合,以及蓝色的色调,流露出冷酷和神秘。而波动的聚光灯打在反光的展览标题上,产生波光粼粼、深潭一般神秘莫测的视觉效果。

展览入口处墙上波光粼粼的效果

  序幕《场景设定》,观众首先看到的是一方巨大的、透明有机玻璃所制的“悬幕”,吊挂于观者和天花板之间。从“悬幕”上垂下高低不一的十来件“青铜器残块”,以透明材料用3D打印机做成。“悬幕”上有水波图案,而特殊的灯光让这些波纹变得鲜活有生命:“悬幕”看起来波谲云诡,而它底下的“青铜器残块”也在微风中轻轻摇弋,两者仿佛有了通感,共同营造出神秘莫测的氛围。

“悬幕”上波谲云诡的水波纹

  第一幕《万物有灵》,呈现华夏青铜时代人神混杂、万物有灵的氛围,以及时人对鬼神上帝的敬畏和臣服。一道透明的黑色纱幕隔出展厅前方三分之一的空间,纱幕由数十道长条纱组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荡漾。汹涌的黄河影像投射在纱幕上,浊浪排空、波涛滚滚。这个设计,不但黄河影像本身呈现着汹涌湍急,而飘动的纱幕进一步加强了大河的动态感;磅礴而悲壮,黄河作为华夏文明摇篮的形象让观者震撼!

  

纱幕上波涛汹涌的黄河影像

  黄河骇浪惊涛、滚滚东去的影像,透过纱幕,投射在纱幕里侧的地上,一时间,造成了立体的汹涌波涛幻象:纱幕上的浪涛和地上的滚滚水流,和摇弋的条状纱幕投影交相呼应,呈现出大河一泻千里、浩浩荡荡的震撼景象。

投射在纱幕里侧地上的黄河影像

  纱幕背后的空间里,有五组动物形状的青铜器,包括一组鸟形銮铃、一组想象的神兽、一组源于自然的动物、一组兽面,以及一组有半人半兽怪物的器物。四壁装饰着起伏逶迤的山峦形象,隐约能见到众多异兽的形象。纱幕前方射过来的光,透过数十道长条纱之间的空隙,在山峦上产生一道道光线,它们闪烁着,如同山上泻下的瀑布一般。

透过纱幕射到山上的光线,状如瀑布的效果

  第三幕《祭祀》,呈现青铜时代“禋”和“燎”祭的场景,这种祭祀,是通过焚烧玉帛、犧牲生烟,让烟气上升苍天,以此与上帝及先祖神灵沟通。展厅的中间是一个“亞”字形土筑祭坛,祭坛上一缕青烟袅袅升起,直抵天庭,而烟的效果,是将特别的灯光打到祭坛一侧悬挂的薄纱幕上而产生的。然而这一幕最震撼的是天的形象:那是一个椭圆的幕布,其上投射了蓝天白云的影像。观众看到蓝天如洗,流云时而诗意地舒卷,时而湍急汹涌,那椭圆的天幕就如上苍监视芸芸众生的眼睛一样,悠远深邃又神秘莫测。

祭坛上一缕青烟袅袅升起,直抵天庭的特效

  第四幕《宴饮》,表现一个祭祀过程中宴饮的场景,展厅四壁装饰了由中国画家创作的西周贵族祭祀中的夜宴图,画中人物或坐或立,觥筹交错,前方有因为行走而晃动不清的人影。展厅中间矗立着四组造型奇特的组合展柜,每组以五件青铜酒食器,围绕一个不透明的白色亚克力制大方盒,盒里的LED灯带,映现出闪烁起伏的炉火。与此同时,投射在壁画上的特殊灯效,波光粼影,闪烁着霓虹的色彩,给人的感觉,仿佛是炉火反映在墙上所产生的波动光影一样。

闪烁起伏的炉火,以及墙上波动的光影

  第五幕《礼制》,表现西周统治者以礼乐规范人们的行为,借以维护宗法等级秩序,以及礼制对当时以及东周秦汉的影响。展厅中间陈列的青铜器物,被分成了若干组,以展示礼制对青铜器造型和纹饰的冲击。四壁用投影和灯光,创造出如同水墨画的光影,看似大树及茂密的枝干,在月光下,晚风袭来,摇曳生姿。更为生动的是,其间还有云气蒸腾,暗示从战国到汉代艺术表现中流行的云气纹。

四壁水墨画般的光影,以及云气蒸腾的特效

  第六幕《回到起点》,观众在《序幕》初见悬挂于空中的十件3D打印的“青铜器残块”,当他们到达终点时,又与完整的、美伦美奂的这十件青铜器相遇;这个设计暗示,观众的旅程,增加了他们对中国古代青铜祭祀文化的了解。而展柜侧面的一整面墙,不间断地放映这组青铜器的3D模型影片,缓慢的360度旋转,强迫观者留意青铜器纹饰和细节,让他们了解,青铜礼器上神秘、奇幻,有时是狰狞的图案,是祭祀和原始宗教思维的组成部分。

展柜侧面墙上,不间断360度旋转的青铜器3D模型影片

  如前所述,《永恒的祭献》大展的展陈设计中,使用了许多动态的元素。这些动感绝不是为了纯粹的视觉效果而设计的,毋宁,它们是展览主题和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和以青铜礼器为中心的宏大叙事相辅相成,珠联玉映 。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