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2022西泠春拍 | 绝代典藏:陈鸣远为杨中讷制丁卯壶 吴大澂 何绍基家族 褚德彝 龚心钊等递藏《阳羡名陶录》重器

时间:2022/7/28 22:34:58  来源:西泠拍卖

2022西泠春拍

清康熙·陈鸣远为杨中讷制朱泥丁卯壶

款识:陈鸣远、壶隐(印款);陈远(刻款)

包装:紫檀木盒附龚心钊多处钤印题签。

传承:杨中讷、朱笠亭、吴大澂、何绍基家族、褚德彝、经涤庐(经亨颐堂兄)、钱崇甫、陈渭泉、日本瑞勒轩、川濑佐一、龚心钊、龚安英递藏。

传拓:《陈隺峰为杨耑木中允手制沙壶》,褚德彝手拓,丙辰六月(1916年)。

部分出版:

1.《陈鹤峯手制沙壶拓本》,神州国光社,民国五年(1916年)。

2.《宜兴陶器图谱》P107,南天书局有限公司,1982年。

3.《紫泥清韻——陈鸣远陶艺研究》P19,上海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1997年。

4.《中国紫砂》P14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5.《诗酒茶情——清代制壶名家遗珍》P55,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2006年。

6.《中国陶瓷钱币碑帖研究》P284,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7.《紫韻雅玩》P56,天地方圆杂志社,2008年。

8.《宜兴紫砂》封二、P59,江苏宜兴陶瓷(紫砂)文化研究会,2010年。

9.《陶都风?宝岛情——宜兴紫砂艺术台北展》P44,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2013年。

10.《中国陶瓷研究》P313,世纪出版集团,2016年。

部分著录:

1.《阳羡陶说》,张燕昌,清乾隆。

2.《阳羡名陶录》卷下〇五,吴骞,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

3.《龚心钊手书》,上海博物馆藏,1928年。

4.《阳羡砂壶图考》,香港百壶山馆,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

5.《宜兴文史资料 第15辑(历史文化名人研讨会征文选辑)》P70,政协宜兴县委员会,1988年。

6.《紫砂春秋》P352,上海文汇出版社,1991年。

7.《宜兴十景观止》P144,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3年。

8.《说陶》P634,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3年。

9.《文物鉴定大辞典(4)》P3321,人民中国出版社,1993年。

10.《论陈鸣远》,谢瑞华、黎淑仪,1997年。

11.《陈鸣远紫砂技艺若干问题的探索》,汪庆正,1997年。

12.《论述陈鸣远紫砂陶艺及有关问题》,陆明华,1997年。

13.《紫砂苑学步——宋伯胤紫砂论文集》P71,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1998年。

14.《东方博物(第二辑)》P209-211,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15.《百年收藏:20世纪中国民间收藏风云录》P320,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16.《宜兴紫砂文化史》P46-47,浙江摄影艺术出版社,2000年。

17.《博物馆与收藏家》P243,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

18.《紫砂名陶典籍》P151,浙江摄影艺术出版社,2000年。

19.《鉴识紫砂壶》P41,福建美术出版社,2001年。

20.《紫砂壶全书》P459,福建美术出版社,2002年。

21.《天津市文史研究馆诗文选集》P322,天津市文史研究馆,2002年。

22.《宋伯胤说陶瓷》P22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3.《海上收藏世家》P63,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

24.《紫砂壶全书(修订本)》,P239,华龄出版社,2006年。

25.《宜兴紫砂陶》P133,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6.《紫砂收藏入门百科》P215,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

27.《紫砂 中国艺术品收藏鉴赏全集 典藏版 下卷》P339,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

28.《2007年国际紫砂研讨会论文集》P117,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

29.《砂里淘金 宜兴紫砂收藏宝典》P44,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

30.《中国古代紫砂器》P139,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

31.《紫砂鉴定》P217,福建美术出版社,2010年。

32.《紫砂古籍今译》P50,北京出版社,2011年。

33.《紫砂传奇》P25,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年。

34.《中华国宝图典》P86,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年。

35.《中国陶瓷名著校读》P204,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

展览:“陶都风?宝岛情——宜兴紫砂艺术台北展”,中国台北历史博物馆,2013年。

尺寸:高8.4cm 长15.3cm

出 版 物 书 影

( 民国 · 珂罗版 至 2016 )

著 录 刊 物 书 影

(乾隆《阳羡陶说》《阳羡名陶录》至 2016)

名陶论史  必有陈鸣远

提及鸣远  必有丁卯壶

丁卯壶

为世所重  载载相传

独占壶史绝代无

· 上款人重要 ·

  吴骞《阳羡名陶录》:陈鸣远擅有清一代之绝技,当日文人学士争相延揽,而与杨耑木交尤厚。

  耑木其人对陈鸣远个人的影响力,在于文艺修养和审美理念,更经由吴骞波及后续文人紫砂发展尤其是壶身题刻方面的创作旨趣。杨氏筑园于海盐,曰“拙宜”,有《拙宜唱和集》一卷。拙宜园即陈鸣远名盛时期,往来寓居浙江名园之一。

  此外,杨耑木家族人物堪称史上有名。

  杨中讷(1649~1719)字耑木,号晚研。康熙三十年二甲一名进士。授编修,官至中允。督江南学政。先后受业于朱彝尊、黄宗羲。曾奉命参与编修《全唐诗》,成就其个人文学同时也立下光辉业绩。

  杨耑木与曹雪芹祖父曹寅为至交。曹寅《楝亭集》涉杨者有十首。现上海图书馆藏杨中讷《芜城校理集》涉曹诸事皆为编修《全唐诗》期间所作。

  杨耑木之父杨雍建,以敢谏著称。杨氏父子二人生平简介,可查阅:朱彝尊《光禄大夫兵部左侍郎杨公神道碑铭》、查慎行《敬业堂文集》之《晚研杨先生墓志铭》,《两浙輶轩录》卷十一亦有传。又见于《海宁州志稿》艺文志·典籍八、《国朝耆献类徵》卷一二一、《国期先正事略》卷四、《国朝画家笔录》卷一、《国朝书人辑略》卷二、《室名别号索引》等文献资料。

  丁卯壶底的铭文,看起只是说明为谁制作、制作时间及作者署款。但此壶标明上款人的意义,绝非简单的纪事而已。

  耑木先生,因其博学修养,对于开辟具有文人紫砂特色的壶铭,也就是切器、切用、切怀一类铭文的发展,有先导之功,此类铭文可以说是后续曼生壶壶铭之滥觞。

丁卯壶壶底刻款

·  紫砂典籍著录 ·

  丁卯壶作为陈鸣远声名盛起的代表,被著名的紫砂典籍载入。从稍晚于陈鸣远的文人张燕昌《阳羡陶说》开始,《 阳羡名陶录》《阳羡砂壶图考》等一切紫砂重要典籍均为此壶单辟笔墨。

《阳羡陶说》、《阳羡名陶录》、《阳羡砂壶图考》中关于丁卯壶重点字句


  乾隆时期,朱琰,笠亭,则直接成为丁卯壶收藏者。朱琰是《陶说》的作者,这中国古代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陶瓷史专著。

  丁卯壶,代表了文艺理论家对陈鸣远的推崇,其中我们发现砂壶典籍重要人物——吴骞与丁卯壶的作者陈鸣远和上款人杨耑木的特殊联系。

  陈鸣远的生平资料不多,其中最隆盛的声誉最早由清人吴骞记录。作为酷嗜典籍的藏书家和杂项收藏家,吴骞继《茗壶》之后,成就一部有关紫砂研究的专著《阳羨名陶录》,专门对陈鸣远进行了推介。此后乾隆年间,陈曼生客居海昌求学于吴骞,无疑也受其思想意趣的洗礼。

  我们发现,吴骞在编搜善本之余,费劲心思保存并出版了杨耑木的《药房心语》。这部书来自于杨耑木关于饮具铭文、酒座偶尔游戏的散纸笔墨。吴骞在序言中确定了杨氏的主张,强调饮具之铭可作为文人座右之铭,意味朝夕省览。

  茶酒相通,这种主张,经由演说家由杨耑木,传导给陈鸣远这样的天才艺术家,为砂壶题刻确立了主旨方向。譬如青铜铭文、书画题跋都成为可以借鉴的文化资源,成为文人紫砂创作、发展、收藏,一路下来的关键内核之一。
像吴骞这样的作者,同时是学问家,藏书家,通诸经史。看似闲余的壶艺通史,却埋藏典籍理路。通过树立像陈鸣远这样的典范人物,丁卯壶这样的标志性作品,意在强调,在技巧之上,砂壶创作也需要立意以定位置,意高则高,意远则远,意深则深,意古则古。这给后续文人紫砂创作,定下了基调。

· 创作时期特殊 ·

  康熙丁卯年,陈鸣远创作渐入佳境。

  丁卯前一年,丙寅年陈鸣远以知名艺人的身份被载入《宜兴县志》,并被“特为表之”。前几年,青年陈鸣远得到明末著名“复社四公子”陈维崧的推举,在阳羡派词人的词赋中叫响了名气。自中年之后,开始周游于江浙一带,与大量名士定交,这里面除了金张这样的地方文士,还包括像杨耑木那样具有良好政治前景的未来文官。

  陈鸣远采取了一种高级定制模式,寓居在名士名园中设计,还适时地让这些文人/文官以书法、诗文各种形式参与即兴合作,这些情况从大量名士诗文集以及珍稀的传世真器铭文里,可以得到证实。

  塘栖诗人金张所著《介老编年诗抄》十三卷,诗集以编年体刊载,与陈鸣远有关的诗作二十余首。丁卯年是陈鸣远与金张定交次年,列在这一年段的诗篇,为我们勾勒出丁卯年间,陈鸣远具体的游踪、寓居往返的创作方式、壶底款印“壶隐”对作者自身的意义、坚持创新的态度:

  《陈鸣远欲归留看试灯一日…》,叙述了丁卯上元日陈鸣远被留塘栖看灯;《陈鸣远至,始知归舟覆前山漾…》道出他往返将塘栖、桐乡、嘉兴等地制成的壶坯带回宜兴烧制遭遇翻船的事故。

  “三吴烟水间,小艇岁去来”,“生涯到处踪无定,问讯从今期有常”,这是丁卯年间陈鸣远的生存状态。

  此外从金张的诗篇中,我们发现他有着十分自重的作者感。逐步打响名气的陈鸣远,十分注重自身的知识产权。

关于丁卯壶底陈鸣远自刻“壶隐” 一印:

  《阳羡砂壶图考》载丁卯壶,提及此壶“壶隐”一印,“为所制陶器中仅见之品,自与寻常所制不同”。

  丁卯壶底一方小印——“壶隐”,对于陈鸣远有着特殊的意义。这在金张诗集丁卯年卷明白地显示出来:君私打小印,虚名颇自惜;因知不朽艺,贵乎自开辟;巧则因心古则摹,最嫌依样画葫芦。

  诗人金张《介老编年诗钞》丁卯卷,关于陈鸣远壶隐小印的诗篇

  在丁卯时期,陈鸣远的创作动机,超越了和壶主之间消遣拈制,互相欣赏的程度。可以说,在一次次的创意突破与技术攻坚背后,他对于自己的作品,是有可传之想的,绝非游戏心态。

  尽管丁卯年,自谦地刻了“壶隐”小印,但陈鸣远是有艺史留名的自我意识的。随着名声的确立,陈鸣远的文人朋友们频繁捉刀代笔,其中最著名的是曹廉让、杨耑木。

  自《阳羡陶说》始,《阳羡名陶录》《阳羡砂壶图考》至龚心钊所述,人们普遍认为,丁卯壶款“為耑木所自書,晉唐風格,足繼米、趙,宜其名重海内”。

  杨耑木当然可以在自己定制的壶上,落自己的款,表明是自己的笔迹。但他选择隐去自己,凸现壶的创作者为陈鸣远,一方面是二人交往至密,另一方面,可见鸣远壶当时名声之赫赫。

· 收藏家理念 ·

  丁卯壶经过被典籍记载,引起一代一代收藏家的关注,名孚中外波及日本。

  这里我们也看到顶级紫砂收藏理念的发展。最初自然是定制与馈赠,鸣远为耑木制壶,作为壶主人,珍藏的同时是直接使用的。

  而后经过辗转进入市场,古董商对于陈鸣远所制紫砂壶产生兴趣,因为陈鸣远被典籍确立清初第一紫砂大家,在紫砂史上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除了交易,还有交换馈赠,鉴藏者丰富了鉴赏把玩的形式,例如褚德彝就特别为此丁卯壶亲自做了拓片,题写文字,转赠经亨颐堂兄。

褚德彝手拓丁卯壶

  到了龚心钊,则更侧重流传考据,这种有据可考的模式,仿佛给传世名器增加了鉴证备案。另一个层面,显示出同好之人,将自己,也就是最近一任收藏者和往届藏家比肩,彰显一种跨越历史的品味契合。

  这是物中见人的鉴藏理念,影响深远。


龚心钊手书丁卯壶递藏过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