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佛教兴盛的西京大同府

时间:2022/1/27 15:26:23  来源:佛像雕塑艺术


  北魏时,作为都城,大同成为北方中国政治文化中心,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驿站,佛教开始传入大同并迅速发展,云冈石窟的开凿及大量佛教雕刻的出现表明,其时大同是北中国的佛教中心,也是我国佛教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辽重熙十三年大同改云州为西京,成为辽五京之一,政治地位的提高、辽王室的大力推崇,使大同地区原本就十分发达的佛教文化出现了崭新的面貌。“潭渊之盟”以后,宋辽间和平相处,西京的很多建筑,基本从这个时间之后开始兴建。

  大辽王朝在这里大规模修建华严佛寺,直到清宁八年(1062)“奉安诸帝石像、铜像”、使之不仅成为西京地区的佛教圣地,更成为辽朝帝王的皇室家庙。萧观音被立为懿德皇后之后的清宁二年(1056)又于西京应州建造木塔作为后族家庙。

  当时,西京各地的知名佛寺不下百余处,仅在京城之内及京畿地区就还建有天王寺、普恩寺、禅房寺、南堂寺、涌泉寺、观音堂等各类寺庙。辽道宗加封守司空的高僧法钩,《全辽文》记载其曾为云中住持;还有名僧惠鉴、守志、守道等,从《辽史》行文来看都应是西京寺院的长老;辽代高僧云中人社法撰著的《显密圆通成佛心要集》,在全国广为流传。

  民众崇佛更为活跃,佛寺香火不断,许多信男善女出钱兴建众多的塔幢、佛寺。还有大多未婚少男少女出家为僧尼,恪守教规、吃斋念佛。为弘扬佛法,不少信徒还宣讲、书写、篆刻经文。

  佛教充实、丰富了辽代文化内容,推动了辽代文化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契丹族的汉化。辽代西京佛教由于帝室权贵的支持、施舍,寺院经济特别发展。

  民间对于寺院佛事,也时常发起团体性的支持,盛行着所谓“千人邑社”的组织。这是地方信徒为协助寺院举办各种佛事而结成的宗教社团,隶属于寺院,由寺内有德望的长老领导,下设都维那、维那以及邑长、邑证、邑录等职。

  社员就是当地居民,分别量力储资于寺库,以供寺用;并依兴办的佛事而有种种名称,如燕京仙露寺的舍利邑,专为安置佛舍利而组织;房山云居寺的经寺邑,则为镌刻石经和修葺寺院而组织等。

  此外,更有永久性的供塔邓邑、弥陀邑、兜率邑,以及每年一度纪念佛诞的太子诞邑等组织。寺院印置大藏经,也多组织邑社来举办。

  这样,寺院由于得到更多的资助而佛事愈盛,并且通过邑社的群众支持使佛教信仰更为普遍。

  当时民间最流行的信仰为期愿往生弥陀或弥勒净土,其次为炽盛光如来信仰(辽东宝严寺阁上有炽圣佛坛),药师如来信仰(燕国长公主舍宅建药师院,民间通称她为药师公主),以及白衣观音信仰(相传太宗移幽州大悲阁观音像于契丹族发祥地木叶山,建庙供奉,尊为民族的守护神)等。他如舍利和佛牙的信仰亦盛,且于释迦佛舍利外,更有定光佛舍利的流传。

  至于由佛教影响而成的习俗,突出的为妇人喜以黄粉涂面,称为佛装;人名以三宝奴、观音奴、文殊奴、药师奴等为小字等。 

  辽代帝室优遇僧人,同时又通常以经律论三门考选僧材,其学业优秀的授以法师称号。更于各州府选有德望的沙门为纲首,指导后进,就讲(讲解)、业(修持)、涌(讽诵)三方面选习专攻,一代名僧即多出于其中。

  由于有这些培养考选制度,就促进了佛教教学研究的发展。辽代最发达的教学是华严,其次是密教,再次为净土以及律学、唯识学、俱舍学等。辽西京大同府所辖的五台山,原为华严教学的中心,这对辽境各地佛学有很大的影响。

  大同西京时期的佛教为我国佛教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在佛教建筑上,现存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壁藏构筑精巧,风格独特,殿内的天宫楼阁被誉为海内孤品,大同华严寺为全国最大的辽金建筑群。

  在佛教艺术上,薄伽教藏殿内二十九尊塑像为我国现存辽塑中的精品。这些佛教建筑、佛教塑像为我国建筑史、雕塑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如今,大同在辽代古遗址中,完整保留下来最多的建筑是佛教建筑的庙宇和塔。

  最后给大家看看我们大同还保留完整的部分辽代遗构吧!

■ 华严寺

  华严寺位于大同古城内西南隅,始建于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而命名。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地位显赫。华严寺分上下寺,上寺以大雄宝殿为主,是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之一,后局部毁于战争,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

  下寺大殿为薄伽教藏殿,意为佛教的经藏殿。薄伽教藏殿内右侧椽底题有“维重熙七年(1038年)岁次戊寅九月甲午朔十五日戊申午时建”字样,表明这是一座历经辽末保大之乱后幸存的辽代建筑。

  殿内斗八藻井等亦是辽代旧物,内槽彩画中所绘网目纹、三角柿蒂等辽代通行的纹样尚依稀可辨。四周,依壁有两层楼阁式藏经柜,被已故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海内孤品”。佛坛上布列辽代彩塑29尊,为我国现存辽塑精品中精品。

  现在华严寺占地面积达66000平方米,是中国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的一座辽金寺庙建筑群,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 善化寺

  善化寺整个寺院坐北朝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山门天王殿、三圣殿、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前左为文殊阁,右为普贤阁。整个寺院建筑高低错落,主次分明,是全国现存辽、金时期寺院中布局最完整的一座。

  其中,除文殊阁在民国初年毁于火灾之外,山门、三圣殿、普贤阁皆为金代遗构(也有推断认为普贤阁是唐代遗构),大雄宝殿为辽代遗构。

  一座寺庙,保存了4座辽、金古建筑,这在全国绝无仅有。而寺院中轴线建筑和总体布局依然完整,在全国早期佛寺中也是唯一的实例。

■ 观音堂

  大同观音堂现存十七尊辽代石刻雕像,观音殿正面为一尊六米多高的观音菩萨雕像,左右各塑两尊胁侍菩萨,观音菩萨前面坐一尊自在观音,观音菩萨背后塑一尊韦驮立像。

  观音殿左右两侧各塑四尊明王雕像。观音殿门左右两侧各塑一尊力士像。这十七尊雕像造型生动,神态各异,表现手法灵活,体现了辽代佛教文化的发展,也体现辽代佛教造像的特点。

  该殿堂的建造和雕像的塑造与辽代大同地区的政治、文化和历史背景有着重要的联系。

■ 觉山寺

  觉山寺位于灵丘县城东南15公里的觉山山腰。觉山又称悬钟山。寺周高山环抱,寺内古柏森森,景色宜人。寺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 483)。寺内建筑分三条轴线,每条轴线从前至后都有三层院落。中轴线上有山门、钟鼓楼、前殿、中殿和东殿。东、西、中三条轴线并立,四周围墙整齐。

  寺塔经辽代大安六年(1090)重修后,虽经元、明两代多次地震,至今仍巍然屹立。塔高13层,平面呈八角形,密檐实心砖砌。塔内有八角形塔宝,中心有八角形塔心柱。底层可攀登,内有木雕卧佛一尊,四壁有壁画。塔座周围有砖雕歌舞伎,是辽代砖雕艺术的珍品。

■ 禅房寺塔

  禅房寺砖塔耸立于大同城西南30公里处的丈人峰顶上,因其为禅房寺的一部分,故名禅房寺塔。

  据《大同府志》载,禅房寺塔为辽代建筑,为六角七级实心砖石结构,塔高20米,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除塔刹为铁铸外,其余均为砖石结构。

  其中,塔座为须弥座,用规整的长方石料砌就,石间不用灰泥而用木榫。每块石上雕有莲花、牡丹、童子等,六个角各雕勇猛威武的力士。上枋每面各镌刻有一佛二菩萨的浮雕一幅,再上还有莲珠束腰两层,并雕有莲瓣等。塔座如此高大繁复,在其他地方少见。

  塔座以上是仿木结构的砖砌塔身,第二层塔壁每面各设门式小窗和四棂小窗,乍看起来十分逼真,其实是虚设的雕饰。以上各层结构相同,只是每层逐渐向里迭收而已。

  禅房寺塔造型美观,稳健大方,形如笔锋。由于它高高耸立于山顶之上,衬之以青嶂叠翠和飘渺的云烟,更显得挺拔秀美。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圆觉寺塔

  圆觉寺塔位于浑源圆觉寺内,但当年的寺院已毁,仅存寺塔,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圆觉寺塔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塔高九层,密檐飞拱,通体砖砌,平面呈八角形,全仿木结构建筑。

  全塔分为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其中塔座为须弥座,最下部叠涩数层,逐渐内收,束腰两层砖砌,雕刻歌舞伎乐、力士和动植物图案,对研究古代民族文化,特别是北方民族歌舞、乐器有一定价值。塔身下直、上尖,呈圆锥形;塔顶上端安装莲花式铁刹,再上为覆钵、相轮、宝盖、宝珠。

  铁刹尖上有一只造型精美的铁凤,可随风转动,既是风向仪,又是避雷器,实属古代罕见的翔凤风向标。

长按关注:[佛像雕塑艺术]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