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2022年的预言,就在艺术家的脑洞里

时间:2021/12/6 9:45:01  

  2022年的预言,就在艺术家的脑洞里

《Good Night 2020》 Tatsuya Tanaka

  在以往的文学界和艺术界,“病毒”并非罕见的元素。特别在很多科幻题材中,它常常被描述成充满未知和攻击性的“假想敌”,让人类社会陷入艰难的自救旅程。

  它是一场人类与大自然的博弈,也是人心之间的博弈,因为在充满挑战的处境中,人性会被置于非常态之中。

  因此,在被新冠病毒席卷的这两年,创作者们开始了另一场漫长而深刻的思考,创作思路也持续被影响。一些作家甚至放弃之前写了一半的小说,转而提笔撰写这个骤然断裂的时代。

  譬如《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加里·施泰因加特最新出版的《我们乡村之友(Our Country Friends)》,直接以2020年3月为背景,以“8个朋友,1个乡村屋子,6个月隔离,4个故事”为限定。

  这可以说是一本新时代的“十日谈”,也被誉为隔离时期的一个有震撼力的寓言。

  也有一些艺术家在病毒突袭之下,展示了强大的临场发挥能力,比如全球各地的“阳台音乐会”系列。他们被限制了表演的场所,干脆“画地为舞台”,也创作了特殊时期别开生面的城市景观。

  2020年4月12日,德国的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在疫情之下举行阳台音乐会。

  艺术家,不会只在岁月静好的时刻出现,疫情下的艺术,也绝非无用之用。那些充满奇思妙想的脑洞,可以让人们在黯淡寡味的疫情生活里,感受到了艺术的点点微光。

  #01

  在艺术中,管窥疫情万象

  如果要细数疫情时期最勤劳的艺术家,日本的田中达也(TATSUYA TANAKA)一定是头一个。

  这个80后大男孩是一位微型图片摄影师,喜欢用自己的1万多个人偶和日常生活小场景来表达观点,多年来保持每日一更,从不“鸽”读者, 就连陈奕迅也没能躲过他的魅力,在2017年和他合作了专辑《C’mon in~》封面,用一群快乐小人的脚步来代表悦动的音符。

陈奕迅《C’mon in~》专辑封面

  在疫情期间,田中达也更是按照每一天的真实心情,把“疫情日记”表达到极致。在2020年3月18日,他让悟空“乘着”温度计在万里长空中疾飞,预示着打败疫情的决心;

  在2020年9月13日,他用一堆玻璃杯和各色职业人群,展现疫情生活中必须保持的“社交距离”。

  但他最喜欢运用的意象,是口罩。 在普通人心中,口罩可能就是一个防疫工具,但在田中达也心中,口罩包罗万象。

  它可以是支起来的帐篷、一家共眠的被子,也可以是春天赏樱的野餐垫。

  田中达也给作品起的名字也有很美好的愿景,比如这幅作品名为:

  《Winter always turns to spring》

  圣诞节即将到来,田中达也设计的这棵“口罩圣诞树”好像也不违和,何况圣诞老人手上还举着一瓶消毒洗手液呢。

  田中达也甚至还做了2020年东京奥运会系列。在他的微缩景观中,支棱起来的口罩演变为排球场、田径场、羽毛球场……田中达也想用这些特别的组合,记录下这届特殊的奥运会。

  他把这整个专题命名为《stay safe》,想以此唤起大家对防疫的重视,同时也希望鼓舞大家的斗志,就像下面这张作品中的弄潮儿一样:疫情就是我们在迎战的巨大海浪,我们需要逆流而上。

《We overcome many difficulties》

  可见,人们虽日夜在疫情的笼罩下,但生活仍在顽强继续。

  除了田中达也,口罩这个时代符号也被一些创作者带到历史名画中,比如艺术家Genevieve Blais就用PS技术为古典油画人物戴上防疫口罩,瞬间让它们有了穿越感。

  无独有偶,剪辑大神男巫Zach King为了提醒“请所有人一律佩戴好口罩”和“禁止聚餐”,也同样用名画的元素做了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神奇博物馆:

  一些创作者也很懂得如何让艺术跟现实结合,比如日本的畑山翔平在看到一只戴着口罩的猫咪图片后,迅速将它做成了手办。

  更有爱的是,中国一家手办网店店主在获得授权、将手办引入中国后,将40多万收益全部捐赠给了武汉。

  中国的艺术家也在积极创作,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大概就是剪纸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艺术家,用自己的手艺开展了一批防疫剪纸展。

from 甘肃武威 吴永祥

  在疫情期间,很多文娱活动被迫停止,但保持创作的艺术家远不止这些。在人人隔离的时代,他们默默守着自己的一片孤岛,用更敏锐的艺术触角传递着自己的思考,让大家看到了疫情生态的另一面。

  #02开启关于未来的启示录

  除了抗疫,环保也是艺术家们喜欢表达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虽然迄今为止,戴口罩仍是目前防疫最有效的措施之一,但它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样不容小觑。

  根据美国《环境科学与技术》杂志报道,全球每月使用和丢弃的口罩数量约达1290亿个。被乱扔的口罩正在沦为野生动物的杀手,大量的口罩垃圾正在侵入动物栖息地,被动物误食。

  同时,根据海洋保护组织Oceans Asia最新报告,2020年约有15.6亿个口罩流入海洋,而这需要长达450年才能被分解成微塑料。

  这对海洋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威胁。2020年9月,动物学家在巴西海岸发现一只企鹅尸体,解剖后发现其胃里有一只完整的N95口罩。

  为了强调废弃口罩对环境造成的压力,意大利设计师Tobia Zambotti曾展出过一个巨大的艺术装置——口罩沙发。

  他从意大利北部小镇佩尔吉内瓦尔苏加纳收集了超过1万只废弃口罩,密封放置一个月并消毒后将其填充进了PVC沙发中。

  今年8月,Zambotti还收集了大约1500个散落在冰岛街头的废弃口罩,消毒后把它们做成了一件“羽绒服”,填充物用口罩代替了鸭绒和鹅绒。

  他希望提醒人们这件正在被漠视的事情:零星的口罩或许不显眼,但当它们聚集在一起,就是一个无法忽略的存在。他呼吁人们使用对环境更友好的材料,减少对地球的污染。

  艺术家Raangul也曾用口罩做过精辟的隐喻——这些成堆的废弃物,正在覆盖我们的地球,支配我们的生活。

  在未来,会不会有其他物件代替口罩进行防护和隔离?一些艺术家提供了一些新设想,比如来自荷兰埃因霍芬设计学院的Anna-Sophie Dienemann,就设计出了多款轻盈又收放自如的时尚单品,让人们在自觉保持社交距离的同时,也突显自身的艺术感。

  还有一位比利时艺术家阿兰·弗胥伦,他在探索一种可穿戴的迷你“绿洲”,里面装有百里香、迷迭香等芳香植物。阿兰·弗胥伦认为它们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希望用它来取代口罩。虽然是一个荒谬的实验,但也足见艺术家们为了防疫所迸发的巨大脑洞。

  在疫情常态化的今天,很多人或许都已经对“病毒”这个词脱敏,但创作者们对疫情和身处困境中的人的关注从未停止。 他们的观察和灵感,或许正在开启关于未来疫情生活的启示录。

  但就像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所提到的,她写作的目的,不是激发想象,而是平息想象,希望人们不要把疾病妖魔化,或把错误归咎于患者。

  如果人类执意把疾病看做外来的“他者”,“像现代战争中的敌人一样”,那么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Big wave》田中达也

  参考资料:

  [1] 我们时代的文学:第一批书写新冠病毒的小说已经到来

  END

  出品 丨 生活方式研究院

  撰文 丨 花瓢白

  视觉 丨 欧阳波比

  图 丨 网络

  封面&ampbanner 丨 Tatsuya Tanaka

  今日话题你喜欢哪个防疫主题的艺术品?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