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行动发声 | 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系列工作坊成功举办

时间:2021/12/1 14:21:46  来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作为2021清华国际艺术与设计教育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RE:ACTOR 发声器 — 国际艺术与设计系列工作坊”在2021年10月16日-10月31日期间成功举办。在为期半个月的系列课程与活动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集结了艺术与设计前沿学科的教学力量,联合国际多所院校和社会机构的专家资源,共同组成跨越学科和文化边界的五个工作坊,分别在生态艺术、机器人格、远程互动、太空时尚和数字体验领域进行探究和创新。

  10月16日,工作坊开幕式现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冬江发表致辞,随后五个工作坊的导师代表就各个工作坊的目标与意义发表主题讲话,来自世界各地的导师和同学们线上线下同步参与了开幕式。

 导师组  

封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 副教授

付斌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 副教授

蔡闻佳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 副教授

Andrew Johnson

卡耐基梅隆大学美术学院 副教授

Susanne Slavick

卡耐基梅隆大学美术学院 讲席教授

Augustina Droze

艺术家

Richard Satinoff

艺术家

  “危机倒计时”工作坊聚焦全球气候问题,反思与 “碳达峰”“碳中和”问题相比,气候适应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现在一系列“双碳”的举措,其在气候变化方面的成效都将在2050年后才会显现。我们的命运被一场正在发生的危机所联系,机构和制度的无力是否会导致人类整体命运的失败?带着这些问题,导师们希望带领学生用艺术创作唤醒身处危机而不自知的人类。

  “危机倒计时”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封帆副教授主导的生态艺术创作工作坊。其中,21名同学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在各自导师:付斌老师、封帆老师、Augustina Droze老师和Richard Satinoff老师的带领下,站在不同角度思考人类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年艺术家们,通过线上及线下方式参与,在蔡文佳老师分享的《柳叶刀健康与气候变化报告》中寻找灵感和数据,运用新概念、新媒材和新方法,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透过艺术的方式呈现更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思考,最终呈现出7件艺术作品:《表面问题》《此时此刻》《生息》《Mosquitopia》《嗟嗟》《顺其自然》《人类的余晖》。从作品中,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们通力合作,试图找到一种“通用”的艺术语言来连接世界各地的人类,引起大众对气候危机的关注。

 导师组  

米海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 副教授

陈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 副教授

Maria Luce Lupetti

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助理教授

张秋实

北京可以科技有限公司 机器人工程师

  不同于当代更常见的工业机器人,我们正在快速迈入一个新的机器人时代。未来的机器人是否会具有更多样的个性?“机器人嘉年华”工作坊鼓励同学们大胆讨论机器人是否也可以拥有多样的性格?影响机器人个性的要素是什么?颜值、内涵、还是TA的小脾气?作品最终以一部机器人舞台剧为呈现形式,透过戏中戏的叙事结构,向观众们呈现了性格特点在机器人形态设计中的重要性。

  “机器人嘉年华”工作坊在近两周的时间内历经开营、课程培训、剧本头脑风暴、分组角色设计、影片策划与制造、结营几个阶段,最后产出了六个性格鲜明的机器人角色,并用影片的方式呈现了这六个角色之间的故事。米海鹏老师回顾了机器人的发展历史、着重介绍了带有性格的机器人,陈雷老师从动画的角度讲述了角色塑造及机器人动作设计。此外,工作坊还邀请了工程师张秋实老师带领同学们快速熟悉机器人套件,Maria Luce Lupetti老师启发同学们从设计师的角度发散对创造机器人的想象。

 导师组  

向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 副教授

Sven Travis

帕森斯设计学院设计与技术专业 教授

李德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 副教授

涂山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 副研究员

程鹏

OF COURSE创始人

  “远程‘在一起’”工作坊关注数字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深度交流。实时的音频、视频并不能解决空间、时差的藩篱,工作坊试图探寻数字与模拟技术相互融合的方式,让天各一方的人们可以亲密的依偎,使彼此真实的心声可以被碰触、被共鸣。

  工作坊由向帆老师和帕森斯设计学院的Sven Travis老师联合指导,并邀请李德庚老师、涂山老师、程鹏老师、赵远津老师、任祚承学长作为辅导教师。老师们克服时差,组织北京和纽约的同学们积极合作,思考如何以数字技术让人们“在一起”。通过使用Arduino、Touch Designer等工具,搭建实时互动的沟通媒介,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创意丰富的沟通体验。

  工作坊内部5个小组通过多样的影像或声音传感器来感知并记录周围的环境,同时利用自己的巧妙设计来反馈和影响人们对时间以及空间的体验,最终呈现出6个影像装置作品《免提》《一壶茶》《从未来的过去》《境外之音》《远程螺旋丸》《飞书》,以回应老师同学们就人类深度交流提出的问题:你最亲密的人在哪里?在身边还是在远方?如果在远方彼此如何沟通?有更接近彼此交流的方式吗?有想象过更真实的沟通吗?

 导师组  

师丹青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 副教授

刘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 助理教授

王悦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 副教授

刘岗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 博士后

钟时

紫微科技总经理,航天科技专家

李健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科幻电影概念设计师

习晓瑾

新媒体艺术家

刘昕

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宇宙探索计划 艺术策划人

张兆宏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五工作室 艺术家

Rova Yilmaz

皇家艺术学院时尚专业 学者­

龙晋、刘昊海、罗倩

探路者集团工程技术 技术指导

  太空潮人的时尚态度和审美是怎样的?一场太空婚礼将如何举办?在30年后火星基地应该穿什么?地球上的新型材料怎么在太空服装中使用?“零重力时尚”工作坊将思维发散至未来人类的“星际穿越”时代,老师同学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创意与设计让“时尚”飞向太空,从现实到科幻,用硬核科技推测未来的设计需求,以挑战航天科技将人类生活扩展到太空领域之后的不同应用情景。

  25个来自中外不同专业背景的学员组成5个团队,产出《澡》《涟漪》《太空拾者》《浮生休境》《熠》5件作品。通过航天科技与服装艺术的跨学科创作,探讨零重力休闲、人体机能修复、宇宙污染、太空休眠和真空婚礼等近未来太空生存场景中的艺术设计表达形式。

  工作坊前期从“太空技术到科技畅想”的系列课程出发,在导师刘岗、李健、钟时等专家学者的精彩讲座中使学员逐步了解到航天产品设计、科幻宇航服设计、太空科普等相关专业知识,并通过对探路者研发中心和黑科技实验室的实地调研,近距离感知高科技航天服装面料。随着课程的深入,通过师丹青老师和刘亚老师,以及艺术家习晓瑾和刘昕的分享,启发学员打开太空身体感知方面的艺术创作方式。期间,自由舞者牛冬炎穿着刘亚老师“洞天”系列服装在现场呈现了一出别开生面的即兴表演。在零重力时尚的空间探索方面,张兆宏老师为同学们打开限制条件下公共空间创作的可能性,Rova Yilmaz老师也在线上从海外为同学们分享了她在零重力空间中的服装材料方面的研究。最后,王悦老师对同学们的方案进行详细的点评和指导。

 导师组  

付志勇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副教授

张雷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

Stefano Mangini 

意大利柏丽慕达时装学院教授

王尤

万尤引力创始人

Roblox罗布乐思

专家

方可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讲师

孙兴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讲师

张哲川

腾讯游戏Next Studio游戏 专家

陈默

无稽堂(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专家

张臻然

深圳市余烬科技文化有限公司 专家

  在未来的超级数字场景中,我们如何创造新的价值?基于”超级数字场景“主题,工作坊由北京主会场的”新太空经济·城市创变客“ ,以及深圳分会场的“不止于游戏“两个板块组成。

  “新太空经济·城市创变客”工作坊以Roblox为主要创新平台?具,以太空、城市、经济为关键词,引导?作坊参与群体分组激发创意。借助这个创新?具平台,在数字虚拟世界中,创造出可进?展示、游览、探索和交互的数字内容。来自信息设计、建筑学、环境艺术设计以及软件工程等不同专业同学在现场或在线上,分别担任策划、美术、场景、开发等不同项目角色。

  同学们经过共情(Empathy)、定义(define)、设想(ideation)、原型与场景搭建(Prototype& Scenario)几个阶段,基于工作坊设计工具及资源库,在短时间内快速产出,最终呈现出三件作品——《Re0:火星绘造师》、《生物共生:基因技术支持下的环形火星城市生态圈》和《2099 火星文明共谐城》从地球到太空,从设计思维到未来思维,探索学科交叉的领域,让预?变为遇?,以富有远?的创新回应未来的挑战。

  “不止于游戏” 工作坊 从学科交叉融合出发,以实践为基点,扩展互动媒体的边界,探索游戏的未来。工作坊通过讲座、研讨、头脑风暴、纸面原型和数字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方式,激发参与者对学科碰撞的重新审视,为互动媒体行业的发展探索方向。

  孙兴老师带来题目为《从玩家到策划》的主题分享,张臻然老师为大家带来关于互动媒体与装置艺术的相关分享,陈默老师为大家介绍了她创作沉浸式戏剧的历程与经验。工作坊还邀请到了张哲川老师为大家剖析互动设计在叙事中的作用。深圳分会场共有27名同学参加,合计产出四项互动媒体作品,分别从历史文化、戏剧与元游戏、当代亲子关系、虚拟现实等角度出发,对游戏的边界与未来进行了讨论。

  为期半个月的系列工作坊中,导师组与参与学生都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头脑风暴,各工作坊都从“问题”出发,向未来发出极具想象力的问题,并试图通过艺术与设计创作来大胆回应。系列工作坊是思想火花的“反应堆”,也是青年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发声器”,在全球语境下的创新实验教学中放大学生的表现力,激发国内外大学生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大声表达自己的创意与主张!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