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明天雕塑奖』入围艺术家·周巍《肖像》:身体与物件,时间与记忆…

时间:2021/11/27 15:56:10  

  11月19日,第九届『明天雕塑奖』入围暨获奖作品展在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美术馆(雕塑系展厅)拉开帷幕。此次入围参展的20位艺术家名单中,我们看到不少大艺博青年艺术家的名字:周巍、石冰、李慈航、张振……他们立足当下的社会现实与文化语境,从观念、材料、跨媒介等多种方式探索当代雕塑的可能性,带来了不少引人深思的作品。恭喜他们的入围!今天起,我们将邀请诸位艺术家分享他们的创作与思考——

  Vol.1

  周巍Zhou Wei

  生于湖南衡阳

  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

  现生活工作于广州、长沙

  艺术家自述

  我的艺术实践围绕关键词 “关系” 展开,其中有 “我和女儿”,“我与物” 之间的关系。

  “关系的反思”,伴随女儿成长的记录而开始的创作!在陪伴女儿成长的期间有关教育(教养)、家庭、自我等相关问题的思考,作为父亲和艺术家的双重身份下,生活和艺术之间的关系的思考与转化。

  “ 关系的建构 ” 围绕 “ 物 ” 展开系列创作,目前延伸出 “ 造物 ” “ 造园 ” 系列,创作方法通过物与物的 “ 链接 ” “ 连接 ” 形成新的 “ 物 ”。目前落地五个线下展览,每次的展览所关注的议题有所不同,但是背后都是关于现实世界和个体感性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所展开工作。也希望通过创作去激活有关:记忆与时间,生产与生产关系,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之间的关系。

  参展作品 · 现场

  《肖像》系列

  这次参展『明天雕塑奖』的一组作品都是有关《肖像》的创作,悬吊部分《肖像·身体》是女儿从出生到五岁身体变化过程的记录。创作方法是对女儿的三维扫描记录。

  儿童出于天性无法在保持静止的状态下顺利的完成一次完整的扫描,所以3D扫描每次记录的都是身体的局部,她的形象趋于破碎和分裂。将这个扫描计划成为一个长期项目——每一年实施一次直到完整肖像的形成创作结束。每一次我们都可以看到某种成长的变化,从一岁碎片化的形象随着年龄增长不断趋于完整。

  在本次展览中由于女儿年龄的局限,我们只能看到一岁到五岁的呈现。由三维打印的白色破碎的薄片悬浮在空中,中间分别悬吊一盏闪烁的灯,代表一岁到五岁(120、113、105、98、90次/分钟)的不同心跳频率,薄片围绕在其周围,在如同呼吸的一明一暗中仿佛展现了某种生命的涌动。教育构成了一种人的社会属性,它使得人进入到自我规训的轨道,使得破碎和分裂的人性聚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性人的主体(subject)构造。

  地面作品《肖像·物》是把女儿成长过程中衣食住行等剩余物,剩余物通过连接所形成的一组关于 “ 物 ” 肖像地面作品。整体空中和地下构成身体与物的肖像作品。我想通过这样记录的方式让作品伴随着成长逐渐完整和延续下去。我也希望其中关于成长、教育(规训)、记忆、家庭、关爱(关注)等议题隐藏在作品中。

  墙面文献资料部分,有关物品的高清拍摄,也有这个系列的其他作品以及过程关键词等资料构成。

  创作记录

  《肖像》整体概念效果图

  《肖像》身体3D扫描过程

  《肖像》物的文献整理

  造物过程

  身体 / 物件 / 时间 / 记忆

  入围系列作品

  《造物》系列

  2019至今

  2019年12月疫情开始到至今的 “ 造物 ” 系列,居家过程中围绕 “ 家·人·物 ” 所展开的创作实验,通过对不同人闲置物件的收集,通过链接形成新 “ 物 ”。

  个人物件——

  工作室闲置物件通过连接形成新 “ 物 ”——

  伴随女儿成长过程中,闲置下来的玩具连接创造成新的 “ 物 ”,这是一件随着时间不断增长的作品——

  《造园 · 遗墟》艺术项目

  2019,广东美术馆

  《造园·遗墟》是一件讨论城市、物与人关系的在地创作,作品简约干净,语意复杂而含蓄,充满了寓言感。作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展开,缓慢而绵延地串起了造园和遗墟两个剧场化场景,并全程动态地向观众展示,呈现出抽象中的城市的建设与消解。

  造园中的 “ 城市 ” 以广州为在地和建构的样本,广州不是艺术家的家乡却是他现在的家,“ 迁移 ” 和 “ 聚集 ” 成为了他对城市的深层思考。

  展览中,“ 城市 ” 在一个抽象的岭南园林的空间中,由捐赠者收集而来的日常 “ 剩余物 ” 慢慢构建起来,与白色的油泥相互交叠,并被覆盖,勾勒成枯山水的轮廓。

  最后再由观众挖掘取走,留下 “ 遗墟 ”。作品饱满了整个展览空间,而从建造到挖掘的过程,延伸了整个展期。

  展览第27天开始观众 “ 寻宝 ”

  在时间的流动和作品的变化中,展览呈现了一次生动的 “ 剧场化 ” 实验,使观众以不同角色的体验和不同视觉角的观看,沉浸于作品的创作之中来。

  文献区展示了艺术家收集来的每一件物品的信息

  不同年龄的12位剩余物捐献者代表

  12分钟影像 “ 证件照 ” 截图

  在展览的空间中,还矗立着另外两组影像,一组是人物的静态肖像,一组是捐赠的剩余物的日常的虚拟场景。与城市影像一起,共同构成了物、城和人在空间中相互观望的关系。完成了作品的三个层次的剧场视角:微观、宏观和叙事,而 “ 人 ” 的行为和流动穿起了其中的故事。

  文/广东美术馆研究策展部廖沙泥

  《我的山水》个展

  2018,深圳33空间

  展览中的两件作品,一件为 “ 山 ” 一件为 “ 水 ”。

  “ 山 ” 的作品,艺术家将木刻刀、热水壶、桶装水、遥控器、灭火器、茶杯、剪刀、鼠标、玩具挖土车、锤子等27件日常物品以白泥包裹,重塑成新的景观。“ 这一塑造的过程,来自于物的自身造型能量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物与物之间的链接,去除低点之后,呈现的造型与城市建设的景观是一致的。我觉得从某种意义来讲,‘ 山 ’ 这件作品与城市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链接。”

  “ 水 ” 的作品,由四个悬吊的喇叭、四个单独的水缸组成,喇叭轻微触碰水面,每个喇叭播放着不同频率的声音,四个音轨,一个是模仿人心跳的声音,一个是每天循环的紧张状态,另外两个是二元对立相互矛盾的感觉,除了心跳音轨是可以被人听到的,其他三个声音的频率都低于60赫兹,人耳无法听到声音。

  周巍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了他心中的 “ 山水 ” 景观。

  《一一》个人实验艺术项目

  2018至今,广州道禾幼儿园

  “ 关系的反思 ” 第一个落地的展览。

  “ 道禾-广州 ” 幼儿园和三代塾举行的当代艺术家周巍的艺术实验项目,致力于用当代艺术的手段重新关注儿童的教养、人性的形塑、并同时从成人和儿童关系的隐喻中展现某种我们今天社会的基本结构、逻辑,使得我们再次质问我们习以为常之物是否真的如此自然而然。它随之打开了另一个延伸的话题:人性的多元化和社会的规训之间形成的张力正是我们需要讨论的议题,我们应该如何在允许差异的同时创造一种社会的规范性,一种社会的基础共识呢?

  展览的题目《一一》一方面是艺术家两岁女儿的名字,另一方面也援引了台湾著名导演杨德昌的电影《一一》。他既体现了作为父亲的艺术家在和自己女儿相处中对于自我(家庭)和这一不断养成的关系的反思,同样也再次打开了对于杨德昌所讨论的问题——在更大的社会语境中,定位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日常,用细腻的电影手法展现了生命多重的复杂性。

  (文/姜俊)

  《时间的肖像》 2018

  《时间的肖像》是基于艺术家对女儿的三维扫描。儿童出于天性无法在保持静止的状态下顺利的完成一次完整的扫描,她的形象趋于破碎和分裂。艺术家打算将扫描计划作为一个长期项目——每一年实施一次。每一次我们都可以看到某种成长的变化,从一岁彻底破碎的形象不断趋于完整。

  展览中由于艺术家女儿年龄的局限,我们只能看到一岁和两岁的呈现。由三维打印的白色破碎的薄片悬浮在空中,中间一盏呼吸灯此起彼伏的闪烁着,薄片围绕在其周围,在一明一暗中仿佛展现了某种生命的涌动。教育构成了一种人的社会属性,它使得人进入到自我规训的轨道,使得破碎和分裂的人性聚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性的主体(subject)构造。当人的形象越来越完整,也正注定了他或她被框定和被禁锢在那个 “ 我执 ” 之中。

  《全景窗(监视·关注)》 拼屏影像 2018

  监视被认为是从18世纪开始的现代化管理术,福柯在《惩罚与规训》中引用了杰里米·边沁发明的 “ 全景监狱 ” (Panopticon)。“ 这是一种重要的机制,因为它使权力自动化和非个性化,权力不再体现在某个人身上,而是体现在对于肉体、表面、光线、目光的某种统一分配上,体现在一种安排上。” 如今我们进入到了一种更为全面的网络流动性监视场景中,

  艺术家头戴goPro摄像机,在 “ 爱 ” 和 “ 护卫 ” 的宣称下,持续记录着她女儿的一举一动三个月,在81个监视视频方框中持续循环播放。

  《礼物》 公益项目 2018

  《礼物》是一个互动参与式艺术项目。卡片上是艺术家深入贵州山区所收集的孤贫儿童写的身份信息,随着时间气球慢慢开始泄漏,从向上升到逐渐降落刚好是展览的整个周期60天。每位观者参观幼儿园时可以把气球作为礼物送给自己小孩同时需要捐赠1000元作为礼物送给贵州山区贫困儿童。

  《枯山水》 行为 2018

  舞蹈教室被转化为白色的微型风景——枯山水。它由幼儿园及家长募捐的的道具构成,巨大的镜子使得白色风景获得了一个空间延伸的镜像。

  这里是一个行为表演的现场,一位一身白衣的舞者在其中翩翩起舞,她的表演试图展示一种过程——从既定的舞蹈框架中慢慢摆脱出来,从而获得非程式化的肢体行为,即一种关于遗忘的表演,一种和规范性的斗争,一种解放的隐喻。

  这一段表演被影像记录下来,在镜子对面的大屏幕播放。每个观众进入这一微型枯山水中,留下足迹。他们可以从一边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影像,从另一边的屏幕中看见舞者反复的行为表演循环。

  最后白色的枯山水将记录了所有观众的脚印,在残景中创造了一种曾经在场的记忆。

  《一一不可以》2018

  一一是女儿的名字。“一一不可以 ”是家人常脱口而出的对一一教育的命令式口头语,把听到的 “ 一一不可以 ” 用微信记录下来发给一一妈妈,再通过文本摘抄到笔记本,展示方式通过一个方形的巨大屏幕(屏幕比例还原和一一的比例关系)循环播放模拟 “一一不可以 ”。

  《丛林法则》 霓虹灯装置 2018

  霓虹灯作为特别醒目的灯光装置和消费主义共同诞生,它也推动了20世纪图像主义的时代转向。这些醒目图像,诉说着同一个消费至上主义、娱乐至死的故事。它们构成了城市丛林中最为基本的运作法则。

  “ 小兔子乖乖,把门儿开开 ” 是我们从小听到的儿歌,它表达了对陌生人的警觉,物理伤害虽然可以提防,但我们的心灵却面对各种意识形态宣传、鼓吹和渗透大门洞开。在信息泛滥的时代,如何让我们成为一个独立和理性的人,它的答案只有一个——不断的展开自我教育和反思。

  霓虹灯形象是伴随一一成长中的毛绒玩具,电影形象,口头禅等。通过左手画出草图,转化成霓虹灯。在幼儿园的不同空间出现。同时配有森林的声音,溪水、鸟语、虫鸣弥漫在整个幼儿园中。

  《积木》 实木家具改造装置 2018-2021

  积木是由多种基础造型模块构成的玩具,可以任意的重组,创造出新的结构。艺术家收集了不同时代的老家具,也包括在地幼儿园自身定制的家具。它们按照不同的特殊需求被制作出来。它们被重新构筑、移植、嫁接在一起。放入幼儿园,在儿童的参与中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特殊的剧场、游乐场,并和整个幼儿园空间融为?体。

  延伸方案

  《过渡保护系列·刀具》

 《过渡保护系列·工具》

  《过渡保护系列·开水壶·玻璃杯》

  伴随着女儿一一的成长,创作也在成长……

  《少泷,沙滩还在!》驻地实验艺术项目

  2018

  围绕方言展开:方言是一种延伸语言却承载着一种独特的地方特色和地方生活 ,与所处环境和文明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次的创作通过吴少泷(一次在海上餐厅吃饭的机会认识的餐厅老板吴少泷)为主要线索,结合少泷自身关于成长中的记忆与现实状况之间的关系展开的艺术创作,其中每件创作都是和少泷深度讨论, 共同制作完成。

  《风景 · 造物》

  造物系列是我一年多来的延伸创作,物物的相互链接是我的创作方法,使物回到各自原本的质性关系中去自然链接形成新的景观。同样的作品由于场域的改变,物品的改变,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方水土孕育一方人,语言的形成自然也是不可以孤立来看。山,同样不只是风景,它既是平面,又是自然空间,同时又是社会阶层心理共同体的物化。

  《少泷,沙滩还在,蓝天还在》

  在少泷的小塞班餐厅的阳台上,等比例缩小还原少泷儿时记忆的沙滩,扩音器不断用潮汕方言播放 “ 少泷,沙滩还在 ”。沙滩是少泷?时的美好和现在的痛,儿时的沙滩已经在二十年前被掩埋,现在缩?的沙滩还原在餐厅的地面上……作品意在唤醒即将模糊的内心沙滩,唤醒(隐射)人们关于美好的向往和持续的努力和坚持!在沙滩50米对岸满地垃圾的沙滩上用一百块30cm×30cm的镜面在沙滩上铺设出来的方形地面,通过镜面把蓝天带到地面。当蓝天成为向下观看的方式时,我想转换的不仅仅是观看视角而是空间和内心关于蓝天的距离和记忆。

  《意义》

  《意义》是少泷用方言不断用微信语言发我微信的方式总结这次展览的意义,最终通过微信语言转换成为文字。转换的文字又是无法用汉语思维阅读而成为无意义的翻译,对于懂潮汕方言的人隐约能够感觉到文字背后的意义所在。意义和无意义在作品里相互交织和转换。

  《好呷》

  《好呷》 普通话的 “ 好吃 ” 转换成潮汕方言 “ 好呷 ” 用不锈钢方通焊接的字漂浮在大海上,思考上:是对少泷餐厅菜品好吃的回应,不锈钢字会随着海里生物不断的吸附和不断生长,字体形态逐渐模糊最终是否消失也是我期待和疑问的?

  周巍个展简历

  2019 《造园 · 遗墟》综合实验艺术项目丨广东美术馆丨广州

  2018 《一一》个人实验艺术项目丨道禾幼儿园丨广州

  2018 《少泷,沙滩还在!》驻地实验艺术项目丨小塞班丨南澳岛

  2018 《我的山水》实验艺术项目丨33空间丨深圳

  2017 《有无雕塑展》丨前后空间丨广州

  2014 《郁郁生灵 · 周巍雕塑作品展》丨华艺廊丨广州

  END

  *本文图文资料由艺术家提供

  专注青年艺术

  大艺博一直在前行

  官方微博:大学生艺术博览会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