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展览资讯> 正文

让艺术不再晦涩难懂,上海宝山民博馆开展艺术家现场导赏活动

时间:2021/9/21 16:09:47  

  9月19日是中秋小长假第一天,正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展出的“2021新绘画:空间中的图像”展览迎来了不少市民游客前来观展。当日下午,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和艺术家来到展览现场,通过线上直播、线下互动的方式,开展导赏活动,与观众们分享作品创作中的感想与体验。

  在导赏活动中,策展人马琳博士、本次展览的部分参展艺术家带领观众领略了绘画语言与空间、图像之间的关系。现场不少观众表示,在当今多元化的艺术形态之下,专业艺术家深入浅出的导赏解读为观众打开了通往艺术的窗子,让原本晦涩难懂的艺术变得可感可知可亲近。

游帅和他的石库门题材作品

  面对面交流,让艺术走近市民大众

  “我想请问游老师,你的画里天空为什么都是灰色的?”展览现场,一个小朋友向艺术家游帅问道。

  任教于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的游帅,对上海石库门建筑样式的红砖房十分迷恋。在他的这组作品中,斑驳的红砖墙面与油画语言中的厚重感高度契合,别致的窗户、栅栏、电线杆和不同角度的阁楼斜顶,生动地再现了里弄时光和时代变迁。

  对于小朋友细致的观察,游帅给予了充分肯定,“之所以画成灰色的,是因为我不想让蓝色的天空抢了红砖墙的风头呀。”游帅说,他希望大家看到这组画,第一眼就注意到红砖墙,更多地被红砖墙吸引注意,而不是被蓝色的天空,接着他从色彩搭配、对比、画面主次等方面详细地解释了这个安排。

  展厅中,最吸引观众眼球的是两件大型装置作品《意外空间》和《一吨风景》。它们由艺术家黄赛峰和王海龙根据展览空间特别创作,成为了本次展览的热门“打卡点”。

  黄赛峰来自于上海戏剧学院,他的空间系列作品和剧场记忆、时间有关,也是其潜意识的一种表达。黄赛峰用悬挂的方式和渐变的紫色营造了一个层层叠叠的《意外空间》,观众可以在空间中游走,犹如进入一个梦幻的剧场。

  王海龙来自于中国美术学院,他的风景系列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感知和表达,创作主题来源于他观察的杭州的植被。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灵媒植物,通过观察,寻找树的语言后,以反射、倒影的方式出现在他近期创作的作品中。他把装置作品《一吨风景》从舞台上延伸到地面,展厅的光影也作为作品的一部分,营造出了一种沉浸式的空间。这两件作品是他们绘画作品空间的一个延续,也是对这次展览主题的一个呼应。

  王海龙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在展览现场给观众导览还是第一次,有点紧张,但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很多人都说看不懂当代艺术,认为艺术家是在故弄玄虚。我觉得通过这种形式,可以拉近大众与艺术家之间的距离,让观众听到艺术家亲口阐释作品创作的缘起和理念,即使依然不理解,至少也可以知道艺术家是有其考虑的,而不是胡来。”

  王海龙表示,老一辈艺术家可能在创作时不太考虑受众,但是像他这样的新一辈艺术家是有考虑的。“我自己的作品是有俗的一面,我也看到很多更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是很时尚的,我认为这就是时代感和生命力。”在他看来,“大众”是一种审美观,而审美是一种艺术经验,是需要经过熏陶和训练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美术馆、艺术馆,愿意在上面花时间甚至消费,这就是一种进步。”

  策展人马琳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近些年,很多美术馆、博物馆都对公共教育非常重视,上海的民众对艺术文化展览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对于艺术家来到现场阐释自己的作品,为观众进行导览,马琳认为,艺术还是需要面对面交流的。“我们今天在民博馆,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有,最让我感动的是小朋友的提问,通过这样一种交流,很可能艺术的种子就在小朋友的心里扎根了。”

王海龙为观众讲解自己的装置作品《一吨风景》

  打破空间次元壁,“新绘画”反映当下艺术发展侧面

  “2021新绘画:空间中的图像”展览于9月10日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开幕。“新绘画”是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对绘画从现代语言到当代图像关系的一种呈现和研讨的学术项目,已连续举办四届,每届都会有不同的展览主题。“空间中的图像”是2021新绘画的展览主题,聚焦于来自长三角的八位青年艺术家,皆有专业艺术学院科班的教育背景,经受过系统的绘画训练,展览以个案的形式呈现他们近几年来在绘画空间与图像方面的探索和实践。

  八位艺术家的绘画创作个人风格鲜明又具有共性,他们都是以油画为主要的创作媒介,各自有长期关注的绘画命题,创作中分别有针对性的图像来源。这些相近的基本面,让人们能够在空间和图像的范畴内,对作品做进一步的探讨。

  “选择这8位艺术家主要是跟着本次展览的主题。这次我们想讨论绘画边界问题,所以不仅仅局限于绘画本身,而是通过各种媒介跟空间产生某种关系。”马琳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新绘画”的“新”并不是指产生了一种新的艺术流派,更多是艺术家对自身创作的新的思考和新的实践,“8位艺术家,8个不同的案例,可能反映了当下艺术发展的不同侧面。”

  比如,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史成栋用异形的画布在单一的维度上营造多维的立体空间,尝试把事物及其变化的形态考虑进去,在三度空间中加入了时间性。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周胤辰的作品同样具有时间性,她将窗外或是风景空间转瞬即逝的印象,用迅捷的笔触凝固在画面上,仿佛是瞬时情景又似流动的记忆。许力炜是工作和生活在南京的艺术家,他笔下的风景与日常生活相关,包含有“看”与“被看”的美学意义与哲学思考。来自于南京艺术学院的汪莺莺,对笔下的人物肖像有意采取正面视角,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也会感到被画中人所凝视,空间在这种对话性中被打破了“次元壁”。冯玮是生活和工作在上海的职业艺术家,将西方油画的材料表现方式转化为中国式的图式观看方式是他一直在努力探索的方向。

  史成栋的《射击游戏》用异形的画布在单一的维度上营造多维的立体空间,吸足了眼球。

  周胤辰的作品如同一帧一帧画面的截取,整体上又构成了互文性。

  本次展览特别邀请《画刊》主编孟尧担任学术主持,共同讨论绘画的发展动向,以及绘画的空间与图像、边界等问题。在孟尧看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交媒体爆破式增长以及全球化艺术交流的深入开展,包罗万象的社会图像和20世纪以来的西方现当代艺术创作、观念和理论成果,已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资源库。与此同时,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等传统媒介形态也不再具有先锋与前卫艺术语境下的实验意义。建立在新的科学技术架构与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多学科联动态势已起,但由此催生的新的媒介形态是否能承担起新一轮前卫探索与新艺术文化建构的历史责任,目前仍不明朗。在此种情境下,任何以绘画为命题的艺术讨论,都应以更加理性的方式进行。

  孟尧表示,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新绘画”系列展览的最新推进——“空间中的图像”,其价值就在于聚集若干绘画创作的个案,发现当下绘画实践较之以往的一些新变化,并从这种变化中梳理出值得关注的差异,做一种具有“文献”意义的展览研究。

  据悉,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学术研讨活动,邀请相关专家讨论绘画的发展动向,以及绘画的空间与图像、边界等问题。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31日。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