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展览资讯> 正文

当代纸艺术作品巡展:原来“纸”也可以有无限可能

时间:2021/8/3 18:59:18  

  “我不知道纸还能做什么,也不知道纸不能做什么。”李洪波讲到。

  2020年7月15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致敬传统——当代纸艺术作品巡展”在今日美术馆一号馆开幕。李洪波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展览邀请了58位纸艺术创作领域代表性艺术家,通过120余件不同形态的艺术作品,探讨作为文化传承载体的纸在当代语境下呈现出的新的可能性,为中国纸艺术的研究与发展贡献力量,是中国首次系统梳理当代纸艺术作品的全国巡展。

  展览现场:纸的使用不断受到冲击和颠覆 纸还能做些什么?

  纸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载体,也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媒介,它的功能也一直随着时代演变。如今,纸张的使用不断受到冲击和颠覆,那么纸还能做些什么?这是策展人李洪波提出的问题,也是他一直思考的探索的问题,同时也是贯穿此次展览的一条主线。

  作为一种材料,纸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因此它是亲切和熟悉的。而另一方面,人们从未停止对它的探索和想象:它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多维的;它是纯白的,也可以是色彩斑斓的;它是柔软的,也可以是锋利坚硬的;它是静止的,也可以是流淌运动的......正是基于纸的亲和力和可塑性,使艺术语言的表达与创作成为可能。

李洪波 《花海》纸 尺寸可变 2012

  进入到展厅,观看完作品之后便能理解策展人讲到的,纸为什么无所不能。比如今日美术馆1号展馆的主展厅,展示的是策展人李洪波的作品《花海》,这是一件占地160平方米、由18种颜色的彩纸铺就的缤纷花海,看起来缤纷鲜艳,但观众走近观看的话,会发现作品是由一支支纸武器拉伸幻化而成,变“枪”为“花”的创意令这件作品承载了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严肃思考,而这件作品的创作技术,则是运用到了民间常见的传统纸灯笼技艺,这也引申出了此次展览的主题“致敬传统”。

  李洪波讲到:“致敬传统是为了更好地思考当下和放眼未来。改变的是创新的形制和不同时代变革下的思考,不变的是文脉和文化基因的传承。纸作为一种媒介和载体流传千年,也成为各个时代的见证者,当它与艺术家相遇,便被注入了新的表现形态、文化内涵与生命活力,而这正是赓续的力量。 ”

李洪波 罗马青年 纸 52×33×26cm 2012

  展厅中还可以看到李洪波的经典作品“教具系列”,比如《罗马青年》,它乍看上去是一尊普通的石膏像,但仔细观察会发现,这尊石膏像是由若干层薄薄的纸张堆积而成。用双手轻轻一拉,石膏像就会随之拉伸扭曲,松手后又能瞬间复原。

  把创作聚焦于纸,源于李洪波大学毕业后在出版社的工作经历。“那时候做编辑、设计,对纸张和印刷很有了解,又因为我在央美学民间美术的时候,接触了大量关于剪纸等传统文化的东西,我就发现纸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媒介,它简洁、轻便、价格低廉,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现在,作为吉林师范大学中国纸艺术研究所负责人,李洪波开始从单纯的艺术创作转向研究领域。

王雷《文锦中华2018》 2018年全年《北京晚报》搓线及编织技术 394×569cm 2018-2019

雷蕾《〈疒瓦 〉系列— A》 绵白糖,萝卜,糯米纸 47×28×18.5cm×2 2020

文豪 《异形》卫生纸 尺寸可变 2011

王伟伟 《望》纸浆、水墨 165×37×6cm 2019

  在展览现场还可以看到中多有意思的作品,比如艺术家王雷的作品,很像是一件挂毯,但细看的话,会发现是用报纸编织而成;艺术家雷蕾直接用糯米纸和蜂蜜浇灌而成的瓷瓶,可以以假乱真,即便是贴近观看也很难发现是用纸创作的;艺术家文豪作品《异形》看起来像是一个小树林,树木高低起伏错落有致,走近的话会发现所谓的“树木”全部都是卫生纸;艺术家王伟伟雕塑作品《望》,也同样如此,看起来像是一件石雕作品,但其实艺术家是用 纸浆和水墨创作而成。

  看完作品会惊叹于艺术家们的想象力,同时也会被纸的可塑性震撼到,真的是像策展人讲到的那样,“不知道纸还能做什么,也不知道纸不能做什么。”

  纵然纸作为材料被艺术家们使用,可以激发出无限的可能,但也不是没有问题存在。

  “作品不是美不美的问题,而是作为当代艺术,能提出什么问题,能够表达什么信息,给我们传递什么信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讲到。

  在他看来,纸虽然是中国发明的,但它已经是全球化的传播材料,但是中国人对纸的态度,特别是文人对纸的态度,天然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对纸非常关注。“在当代艺术里一定要注意对材料给予高度的尊重,但不神话材料、不膜拜材料,不要把自己的艺术变成材料和技巧的卖弄。这个展览里面很多作品会让人们惊叹,惊叹的是对纸处理的耐心、投入和技术,但如果把这个东西作为纸艺术,是不够的,还是要注意。”

  中央美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也同意殷双喜的看法,在他看来,展览的很多作品很能触动人,但也有些作品是在炫技,王春辰讲到,我们面对的是当代,再去反思传统的时候,应该有一个新的姿态,在这点上,有些作品表现出来了,有些作品放大了某些传统的对纸的雕、刻、揉、染、丝等等,其实这些方法在今天,大部分的艺术家在创作中都有运用,所以最根本性的是,我们能不能表达出今天的一种情感、思考,“我想观念主导性的东西很重要。”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王端廷则谈到,展览确实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是一个观纸探索集大成的展览。

  在他看来,艺术与材料的广度在不断地拓展,另一方面,艺术家们对材料的深度挖掘也在不断加强。展览可以看到艺术家们对纸这一材料的深度挖掘,从呈现材料本身的特性上来讲,是传统艺术所没有的。

  同时,王端廷也强调到“我觉得更打动人心的还是赋予这个材料更多的精神内涵,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纸艺术探索还有可走的路。”

  宋庄当代艺术文献馆执行馆长吴鸿吴鸿谈到,这个展览应该突出的还是材料自身的自然属性、文化属性、社会属性,要突出材料本身的这种独特性。而在今后展览的举办上,要注意作品和空间的关联性,作品与作品的互融性。

  “这个展览本身还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张敢讲到。

  在他看来,回归传统这个意愿是没有错的,纸的价值,要知道它在文化传播中间起的作用,当年文艺复兴如果没有纸大力的传播的话,对知识传播起了很大的限制作用,就是因为纸的普遍使用,我们今天才能得以看到这些米开朗基罗的素描。

  就像陶瓷一样,发展到今天的时候,我们的很多东西好像没有像以前一样那么值得骄傲了。比如日用瓷大家家里用的不一定是国产瓷器,纸也一样,最好的纸大家都说叫进口纸,自己纸的传统反而在丧失。所以我们在回归传统研究的时候,重新去发掘纸的可能性,这个意义是很重要的。

  “展览给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怎么来看待传统和今天,我觉得它提问题的意义更大。”

  《美术》杂志副主编盛葳看了这个展览,让他思考一些问题,比如什么是纸,纸到底可以干什么,对他有很多的启发。在他看来,首先,纸是一种材料,这种材料可以用来做艺术。第二,它是一种物。如果我们把纸作为一个物的话,它就被对象化了,它可以成为哲学、美学以及理论的话题来讨论。第三,可以作为一种社会媒介。

  盛葳还讲到,什么是纸,纸可以做什么用,在不同的时代,可能都不大一样。“如果我是站在洪波的背景下思考,我肯定会把照片纳入到纸艺术当中来,它也可以做成不同的艺术,而不仅仅是把它当成一个没有社会属性的材料来看。”

  以上就是本文所有内容,本文中图片由lsyerp.com提供。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