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艺术传真> 正文

2021毕设故事 | 张晓玉:审美标准

时间:2021/8/3 8:41:47  来源: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张晓玉

2018年7月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获学士学位。

2021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获硕士学位。

作品阐释:

  创作选题是基于当代大众审美“标准”而开展的设计探索,作品借助人脸识别数字技术,力求通过交互展示方式,引导大众对当代审美观的讨论和思考。

导师的话:

  张晓玉同学的毕业创作是以“标准审美”为主题的创作,基于当代大众审美标准而开展的设计探索,作品借助人脸识别数字技术,力求通过交互展示方式,引导大众对当代审美观的讨论和思考,探索当代大众审美标准的界线。张晓玉同学敏锐地捕捉社会热点话题,引发大众的关注与思考,是视觉传达学科介入社会学研究的有益探索。

  张晓玉同学在创作过程中非常投入,不断试验与尝试,追求完美,创作成果最终展现出了较高的专业水准,展现了作品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陈磊        

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

  近年来,在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A4腰”“反手摸肚脐”“锁骨放硬币”等身材类审美挑战话题在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如图所示,参与话题讨论的用户数以万计(统计时间截至2021年5月)。

  在这些社交平台中,通过点赞数量、评论数量可以看出“白痩幼”“冷白皮”“漫画腿”“高颅顶”等已成为了当下很多女生追求的审美标准。以“白痩幼”为例,“白痩幼”即皮肤白皙、身材苗条、容貌幼态。

  环顾身边的网络红人广告,低头看短视频类APP中美颜过后的主播,以及当下瘦脸针、面部美白、面部填充等医疗美容项目的风靡可以看出,虽有审美多元化的声音存在,但如今的审美标准仍在朝着单一化、同质化方向发展。

  在2015年,德国咨询公司在全世界范围内关于人们对自己外貌的满意程度做了调查。如图1.2所示,在中国只有10%的人对自己的外貌完全满意,而在日本,人们对自己容貌的满意度最低,只有2%。因此,针对当代大众审美“标准”进行设计层面的探究,对于促进个体对自身的合理认识与理性评价、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此次研究旨在以视觉化实践探索的视角反思社会现象的不同表达方式,力求通过交互展示方式,引导大众对当代审美观的讨论和思考。

  有关当代大众审美“标准”的信息庞杂而丰富,包括对于人体各个部位的审美“标准”,我将范围缩小,选取最易与当代人发生信息互动的一部分——面部审美“标准”,作为此次视觉化实践探索的切入点。

  由于每个人对于审美“标准”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为了更好地了解目标用户群体,优化最终的视觉呈现效果,我梳理出相关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

  基于目标人群调研,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当代大众审美“标准”这一话题,公众对其的态度仍处于一种矛盾状态,没有较为明显的倾向性。有些人认为其存在是合理的,是市场决定的,有些人认为其存在是不合理的,是一种不良的价值引导。因此,使此次实践探索在准确传达信息的基础上带有娱乐性,更能够被公众所接受,也是后续设计的出发点与指导方向。



  通过对呈现当代大众审美“标准”的线上产品应用市场现状的调研,可以得出如今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已经十分普遍,追求虚拟的“美”也成了一件大众化的事情。这些美颜类应用虽然种类众多,但都有着相似的“美化模板”,比如“大眼”、“瘦脸”、“美白”等,人们经过统一的“美化模板”改造后,脸部也会呈现越来越相似的效果。


  在调研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这些时下流行的美颜APP无一例外地借助了人脸识别技术。在计算机对于人像美颜的过程中借助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帮助快速定位人脸区域以及特定的人脸五官特征,综合应用传统的美颜算法帮助获得更加精准的美化效果。[1]

  虽然呈现当代大众审美“标准”的线上产品应用数量众多,但其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以休闲娱乐为主,难以引发人们对这一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与思考。

  基于此,结合对调查问卷结果的梳理分析,我初步确立了作品的实现方式,即借助数字化交互技术,提升平面设计中的交互性,通过交互展示方式,引导大众对当代审美观的讨论和思考。依托于前期的文本收集和调研数据,我进行了以下五个要素的设计定位。

  自媒体平台的出现催生了当代大众审美“标准”的形成,并加速了其发展。人们不仅在自媒体上浏览、分享相关内容,在现实生活语境中的使用也十分常见。基于这一情况,此次设计实践将立足互联网与现实之间,进行跨媒介的视觉传达,从而促进设计在不同生活场景下的运用。


  虽然明确了借助数字化交互技术这一设计方向,但在前期一直未能找到与主题内容巧妙结合的交互形式,我习惯性地从交互的形式出发,导致前期的设计方案总是形式与内容脱节,未能突出交互的作用。在与导师多次沟通后,导师告诉我,交互的目的并不是直接告诉用户设计者的想法,而是能够让每一个用户通过交互后,对当代审美观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与看法。于是,我转变思路,重新从内容出发,根据内容去寻找有趣的表现形式。

  我选取了50张来自小红书、抖音等APP中点赞数、评论数均过万的用户照片,通过PS合成为一张符合目标用户审美标准的虚拟“标准脸”。用户通过互动即可得知自己与“标准脸”的匹配程度,获得具体的面部得分值。


  此次互动设计需要考虑到用户正面、侧面不同角度以及静止与移动时的效果,同时还需考虑到单人互动与多人互动时的效果。

  在人脸识别交互打分实验过程中,我邀请了身边的同学们参与进来,一起录制了实验视频,前期是以视频的形式进行了人脸互动打分的尝试。

  在设计方案成型之后,我开始进行毕业设计展览的前期调试,希望能够将最终的展览效果优化到最理想的状态。展览前期的调试过程并不顺利,在真实的环境中,设备受光线、距离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还是会遇到如打分效果无法显示、多人互动识别不准确等诸多问题,通过反复检查、修改交互的程序代码、更换性能更加匹配的设备以及调整设备与用户的距离等方式,逐一解决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整个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用户测试、观察互动效果以及收集同学们的反馈对作品进行更新与迭代,优化最终的互动体验。

  在最终的面部打分效果的视觉设计上,利用文字提示面部得分值准确传达主题信息,版式设计采用了线面结合,适应不同场景下的运用,加入面部追随点阵设计,实时贴合受众面部,增加互动的趣味性。

  视觉手册的设计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将创作过程视觉化呈现出来;第二部分是在社交平台上搜集整理的与当代大众审美“标准”相关的用户评论以及相关问卷调研的视觉化呈现。

  视觉形式与主题内容紧密相连,例如文字的旋涡状排列呼应主题涉及的“沉默螺旋”理论。


  在该作品展览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期间,我对展览的现场观众进行了观察与记录,并作出以下总结:首先,作品使受众有兴趣主动参与进来;其次,互动的流程简洁明了,基本无需他人引导。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信息清晰明确地传递,不会产生歧义的效果,并且受众乐于与同伴一起体验这一交互过程,在获得分数后还会与同伴相互讨论并拍照留念。

人脸识别交互技术的介入

  基于人脸识别交互技术的互动设计是整个视觉化实践探索的关键内核,提升了平面设计中的交互性,受众由被动接受信息变为主动参与。作品通过四个设计形式之间的联动,使设计形成一个完整的传播闭环,让主题实现由浅及深、由表及里。

视觉元素提取与表达

  在视觉设计中,提取与大众审美“标准”话题密切相关的视觉元素进行实践创作,会使信息传递更具指向性,从而使得受众更易有代入感。

视觉传达娱乐性探索

  基于调研结果,使作品在准确传达信息的基础上兼具娱乐性表达。受众会更容易接受主题信息,从而引发受众对大众审美“标准”的思考与讨论。

注:[1]苗君文.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人像美颜算法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0,22(24):74-75.

毕设花絮

  在毕业创作的过程中,我很幸运地拥有一群特别好的小伙伴,我们组成了每天一起去图书馆做毕设、写论文的“毕设小分队”, 会每天互相监督早起,在毕业展览开幕前会一起去打印店打印、制作展览所需的展品,互帮互助直到毕业展览开幕。在这里也特别感谢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你们的帮助与陪伴。

后记

  社会热点话题根植于中国的社会文化,是公众情感、态度的温度计。此次视觉化实践探索以大众审美“标准”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当代大众审美“标准”的视觉化呈现,并总结出相应的设计方法。基于人脸识别技术,为受众提供了一种游戏性和可读性兼顾的信息获取形式,受众由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参与信息的获取,设计主题也在交互体验中被思考、被讨论。课题研究通过交叉研究进行演绎,对于目前的我而言具备一定的挑战,所幸我身边不乏师友们的帮助,让我能够看清自己的不足之处。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陈磊老师,在我研究生学习与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对我的悉心教导。为我的论文写作指明方向,帮助我不断完善论文的框架与内容,在毕业设计方面也给予了我方向上的指引和足够的发挥空间,导师的言传身教将使我终生受益。

  感谢美院所有教导过我的老师们,指导帮助我扩展知识储备、开展设计研究。感谢我的论文公开评阅人王红卫、肖文陵老师,为我提供了论文写作的修改意见。感谢博士学姐王玥在论文写作方面给予我的悉心指导。

  写下这篇推送,也是为自己硕士阶段的思考做出的一番总结,相信也会是新一轮思考的起点。

资料来源 | 张晓玉

图文编辑 | 罗雪辉 冯佳琪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