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圆桌】美术馆奇妙日 | 创新与共建:公共教育论坛 纪实

时间:2021/2/21 9:23:18  来源:刘海粟美术馆

美术馆奇妙日

/

创新与共建:公共教育论坛

2021/01/16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B1报告厅

  2021年1月16日下午,“美术馆奇妙日|创新与共建:公共教育论坛”于我馆成功举办,邀请嘉宾就公共美术教育的主题进行分享与讨论,本文将回顾活动的精彩内容。

扫码观看论坛回放

刘海粟美术馆馆长阮竣致辞

  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美术馆奇妙日”。该项目源起于近四年前,依托场馆的馆藏资源,和中小学的美术教育相结合,力求探索场馆美育的模式和方法。

  
1944年,刘海粟先生为美术馆奠基时写过一句寄语,希望美术馆能够“释回增美”,传播美育,让大家学习、享受、感受美好。这和我们在如今全民美育时代中倡导的场馆的宗旨与目标非常像。

  今天我们依托这样的项目,邀请很多的大咖,一同探讨在如今的要求下,我们怎么样进一步把各自的资源用好,共同为公共美术教育的职能去研究、探索、传播和推广。

王小音教授主持

  我们的题目是“创新与共建”,议程一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要在这个美术馆教育的平台上,特别谈一谈中国画教育。这在全中国很多美术教育的同仁志士看来都是软肋,我们就试着戳一戳这个软肋。第二部分是美术馆馆校合作探索案例的研究。

王小音教授主持论坛

Part 1

中国画教育

 @曾思远

  “尊重个人性的中国画教育,才能让小朋友们有更多的机会展示更加真实的自己。”

  我是黄浦区青少年艺术活动中心的美术老师曾思远,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保持“生涩”。

  生涩就像我刚进入工作室的状态,只有听从自己对绘画的理解,边实践边积累,在试错中寻找好的方法。

  
生涩更是学生们的风格。但我没有着急着将它们制成令人放心、满意的样子。渐渐地,我发现学生的作业中,有我自己的创作非常缺乏的部分,甚至是一些大艺术家珍视、且一直追寻的灵光。例如,一位二年级小男孩,从来不听老师讲笔要怎么用,墨要怎么调。但他快笔的挥洒中,墨与颜色的交叠极具表现力。还有一位可爱的小女孩,纷乱的线条与小人涂鸦独具趣味。不管这种无意识的力量对未来的发展有没有意义,他们绘画的生命力都深深触动了我。

  
再比如我的学生徐佳音。这位非常内向的男生,画面中一直保持着生涩的特点,展现出偏平面装饰的画法。应王小音教师的邀请,我们参加了油雕院的“初芒计划”。……他写生上海建筑时,作画非常流畅、自如,成品富有天然的平衡感、节奏感。之所以能有这么好的效果,我想,可能就是因为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画法,能将自身的特点完全保留下来。

  ……最后我想说,少年英才、天赋异禀都不是我们寻找的学生。只有一种质朴的大美是我们一直想要保护的特点。

 

 

《水墨版变形金刚》

李般若、姚漭子

@姚静菲

  我是本次展览水墨版的《变形金刚》的两位小作者的妈妈,同时也是一位小学的美术教师。

  很多人问我怎么培养孩子在艺术方面的发展?我最多可以概括几个字,第一个“鼓励”,第二个“陪伴”,第三个“坚持”。这么多年,两个孩子不断地成长,我们给他们最多的,就是为他们加一把油。美术馆的教学也带来很大的帮助,展览和艺术活动就是两个孩子成长的一个摇篮,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意点,让他们接触到多元的艺术形式。

  
另外,我们一直说艺术源自于生活,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不会拘泥于课堂。生活中可以把厨房让给他们,让他们在泥堆里打个滚,还有自己去买菜,做一些女工的活。我也让他们运用学校生活的元素——吃过一碗面、一个火锅都可以作为水墨画的题材。

  ……最后要谢谢美术馆给我们带来那么多机会,让那么多喜欢艺术的孩子能在这样的一个殿堂里寻找更美好的自己

@瞿剑宛

  我将对自己30年来的教育,尤其是儿童水墨画创作教学做一个批判性的反思研究。

  首先我们要研究一下水墨画核心的价值和教学目标在哪里?我认为就是鼓励我们的孩子用水墨的语言直抵心灵。我们经常讲的用笔墨熏心熏意,就是以画抒情,将孩子特有的思想情感融入画面中,让儿童的水墨画富有笔墨情趣。

  由此,我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始终鼓励我们的孩子追随内心的呼唤,用笔墨恣意,宣泄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通过教学经验,我又进一步提出五个教学策略。第一,在品读经典中培养审美情趣;第二,在观察赏玩中捕捉生命之美;第三,在线条速写中加深对事物结构的理解;第四,在笔墨游戏中释放儿童天性;第五,分享交流。

  ……在中小学水墨画教学当中,我们必须鼓励孩子画自己所想的、想说的、想要做的、获得的我们始终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远离成人的教化,让笔墨释放儿童本我的性情,最为彻底地放飞孩子的童真、童趣、童心。

@王大根

  美术馆推进中国画教育的新观念,是王小音教授给我的命题作文。  

  ……先说说教育教学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已经到了核心素养的时期。核心素养,就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美术的五大核心素养有: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核心素养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再说说中国画教育的重点。中国画体系由背后的哲学理念和美学理念界定。这些理念,第一是抒情达意的艺术观,不画确切的对象,而是融入想象。第二强调笔墨,笔墨不是光在造型,笔墨是有精神的,不同的笔墨反映不同的心情、风格,还有理想、传统的超然时空观。理解是很重要的,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笔墨就不是问题,学生很容易学会。

  除了教学,推进中国画的教育的方法,还有讲座、美术馆的工作坊、建立中国画的教研机构。……美术馆就是我说的研究机构,因此一定要系统研究中国画传统的画论与技法,哲学美学。第二要研究中国画的创新。还要关注中国画的教学,要研究教学的方法,从“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另外还要开创各种线上的中国画教学。网络技术支持中国画教育是一个新理念,只要你课程质量好,这种没有围墙,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高茜

  “中国画的创作,或者它展览的呈现,慢慢开始变成一件非常有思考的事。”

  我今天讲的主题是“让中国当代水墨走进孩子们的视野”。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美术馆教育。美术馆教育的教育宗旨是想让观者建立一个审美的标准,是比较宽容、多元的。我在20年前参与了上海美术馆教育的组建工作。我们做过的活动有2006年的上海双年展的“时空邮局”,“我们的大型扎染创意展示活动”等,都是对展览主题的诠释。“流动的美术馆”项目带着孩子的作品到青海的山村,给当地的孩子上一堂美术课。我们还策划过一个工人展活动,让工人家庭的孩子们理解什么是“工人”,化解对出身的自卑,再创作一个作品给他们的父母。这样的活动培养审美,连接观者,非常有意义。

  ……第二部分讲讲中小学的美术教育。想要中国当代水墨走进孩子们的视野,学校教育和美术馆教育应该有效结合;美术馆是很好的场地。……例如今年的《传统的复活——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条线索》,就是在寻找中国画的另一条出路。2020的《MOCA动漫展览》邀请我作为中国画的代表参加。我找了3个史诺比的形象,在它身上画满中国传统的花卉、蝴蝶,又结合了蝴蝶装置。我给作品起名《史诺比的庄周梦》,我觉得它跟庄周一样乐天,所以尝试了中国画的呈现方式,没想到效果非常好。……其他为中国画融入当代元素的尝试还很多。在美术馆可以经常接触到这样前沿的作品、资讯,因此场馆在教育上,应该承担更多的工作。

@张培成

  今天我们主题是要讲中国画。……我自己作为一个中国画家,一直在跟中国画的好多短板斗争,为什么这样说?

  我们中国画教学是从借鉴开始。很多人画竹子,明明窗外就是一片生气鼓舞的竹林,但是他不看,就看竹谱上面。当画画成为一种符号的刻板复制,还叫画画吗?所以中国画跟今天的生活越来越远。我觉得好像西画里没有专门教你画牡丹,竹子,就教你一条观察的方法,怎么把眼睛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我想我们中国画缺的可能正是这个。

  同样,我觉得在今天,我们在儿童绘画上也应该这样,让我们的孩子用他的思维、情感来画。我刚才看到黄浦区的孩子画的城市。写生是很难的,但这孩子画得这么好。有人强调中国画的笔墨,他的笔墨肯定不是我们以前教的那些,但他那些线的质地也很好,都能入纸的。我想中国画就应该这样教,用孩子的眼睛。

  
刚才还看到有一个孩子的家长的图片,一个是一碗面,一个火锅,这个我以前倒也没画过,老师也没教我们怎么画火锅,其实这就是很好的一种教育方式。风格的形成,就是靠画那些人家不画,你去画的东西。开始肯定会画得一塌糊涂,但是随着你对它深入思考,你的语言锤炼,你的风格也在向你招手。同时你画的方式、思考的方式、逻辑又是中国的,西方人画出来不是这样,我觉得这也是很有价值的。

  ……孩子的真诚,面对眼前景物迫切的表达欲望,使其笔下生趣盎然,首先应该要让他们懂得怎么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笔画下去。我们大家要齐心协力,把中国画教育搞上去。

Part 2

馆校合作案例分享

@郑奕

  今天与大家分享我五年来对于馆校合作的研究。

  我首先谈谈中小学教育体系的意义与价值。听起来博物馆是非常庞大的命题,内涵就是为青少年教育服务,重点是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切实融入中小学教育计划。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就是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

  博物馆教育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博物馆校均、生均占有率偏低。二是专项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划滞后。三是权力的主体还要进一步的明确,以及相关权力待提升。四是博物馆教育是文教结合的长期事业。五是博物馆针对中小学的教育活动未能常态化、对等化、制度化、内容、形式单一。

    ……如何在制度上做进一步的突破和完善,这关系到中长期的体制机制的问题。将博物馆纳入青少年教育体系,或者将博物馆与中小学教育结合,主导方是政府,主体是博物馆和中小学,所以它必须纳入政府,必须自上而下,涉及到政府、学校、博物馆、家庭、社区等等,是一个系统工程。

  方法有:

  一,提升博物馆教育在校外教育、社会教育的地位,明确博物馆对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二,盘活博物馆的存量与继续增量,让部分省市先行先试博物馆与中小学结合的事业,并加强馆校合作的遴选机制。 

  三,打通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壁垒,将博物馆纳入中小学的课程,拥有课时保障。

  四,逐步打造我国的正规、稳定的校外教育师资队伍及培养培训机制。    

 

 
学生参展作品

季蓓蕾

  我们的学校是艺术特色的百年老校,从2008年至2012年,我们的美术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鼓励学生参加作品展览。2013年10月起开始的校本课程,是专门针对美术馆开设的教育课程。

  
……2014年5月,我们参观了中华艺术宫清明上河图的特展,这是一个主题的活动,10月参观了中华艺术宫的画展2015年5月,我们参观了上海动漫博物馆参观,10月,参观了中华艺术宫迪士尼画展。2017年的12月,《“童心与神话”中国艺术宫我心中的创世英雄少儿艺术展》,有我们学生的作品展出。2020年,我们现在做的“走进百年上海”美术教育场馆活动,走近了刘海粟美术馆,参观后学生还设计了创作手稿,共14件学生作品在刘海粟美术馆展出。

  从2008年到2020年,那么多年的场馆教育实践中我们有很多困惑,但最多的是坚持,坚持在开放的美术教学环境中践行新的教学方式,丰富学校美术教育内容。

@徐闻彦

  我的主题是“向经典致敬,走近美术馆”。

  我们学校一直秉承的是中西文化融合的教学理念,最直观的体现就是中外老师的合作教学。在09年的时候学校的第一位外教老师,推崇的是跟着大师学艺术的方法,为我们之后的教学定下了基调。

  在大师风的推动下,学生有机会参加一些高规格的展览,比如中华艺术宫的绘·出彩儿童美术教育互动展览。2012年奥赛在上海办展,主办方推出了把“美术馆搬回家”的活动,我们设计了观展卡,给出一些观点做引导,有描述和分析两大部分。后来的一次美术馆活动是“小小蓬皮杜”系列活动,有学生创意美术展和现场写生活动,同时也做了学生的作品巡展,最后还做了学校性的课程延伸。

  学生经过几年的熏陶,拥有了自己的艺术思想。2018年的时候我们再次受邀参加了上海“初芒计划”展。五位同学选择了《蛙声十里出山泉》,用野兽派等风格结合中国画的意境。这次的创作中,学生们已经能主动结合中西的理念。 

  十多年的教学让我们的中西理念融合得更好。我们要利用好美术馆的资源,坚持经典,在当下一直前进。

@汤亦译

  我谈一谈美术馆教育对高中课程段的影响。我任教的中学是一所国际高中,教授九到十二年级剑桥考试的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要在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里对同一个主题做出深入的探讨,最终提炼出一个完整的,探索概念的作品。考试方在作品主题选择方面给了学生最大的自由度,而且完成的时间跨度大,这给学生完成作品带来了很大困难。

  就这些难点问题,我们在学校课程中大量引入了美术馆、场馆的教育。美术馆教育带来很大帮助,有些帮助是显而易见的,有些是潜移默化的。比如,我们组织了高中学段的学生看了两场展览。第一场跟蓬皮杜的联展,叫做“时间的形态”,第二场是一年一度的设计与艺术博览会。

  我们发现,美术馆提供场馆、空间,营造一种氛围,激发探索欲和好奇心这在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当中非常难能可贵的,能支撑学生一路往下,不断不断地越做越远,来完成他们的学业,还可以在表现手法方面给予学生很多启发。

@沈佳芸

  我是中原路小学的美术老师沈佳芸,我的学校和美术馆的第一次约会是在2008年,在上海美术馆参观了瑞士银行艺术藏品展,王小音老师当时给我们做了导览,美术馆还准备了展览定制的速写本和画本,学生们在现场临摹起自己喜爱的作品,回程的路上依然意犹未尽,在地铁上还在创作。这是第一次和美术馆的约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种子。

  后来是2008年和2010年两届的双年展教育。08年教育展的活动主题是“美术馆中的家园”,两位孩子入选,从设计草图到现场布展,他们用现代艺术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心声。2010年的活动主题是“美术馆中的迷失”,学生用快闪的方式与观众互动,用行为艺术的方式勇敢地表达自己。

  2012、2017年中华艺术宫两次展览活动我们都鼓励学生用传统教学元素和传统工技法(扎染),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下去。在2016年我们迎来了“蓬皮杜现代艺术大师展”,为学生打开了全新的艺术视野。      

  回顾这十一年的美术馆教育活动我也感受颇多,学生们用艺术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心声,向大家学习如何创作,让现代艺术和传统工艺碰撞出新的火花,而孩子们的作品能够像艺术家一样在美术馆中展示,也是给予他们极大的成就感,给予他们不断追求艺术的动力。

@王冰

  “艺术教育是一条通往远方的路,请大家带领你们的孩子一起出走吧。”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上海市民办万源城协和双语学校初中部美术老师王冰。在我从事美术教育的16年里,深刻感受到美术教育是人类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初中阶段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我觉得还是要拉近学生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建立他们的感知力和审美力。

  艺术来源于生活,首先我们要让学生看到、听到、触摸到、感受到,然后才有可能让学生想到、讲到,并且做到,这些在课堂中不可能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带领学生一起“出走”。我今天的题目便是“出走”。

  ……我们学校从2011年开始研发博物馆的课程,这也是从校园中真正的“出走”。……但课程跟参观博物馆有一个非常大的差异,参观只是课程中的一个环节和部分。学生参观过展览,再回学校进行之后的创作。由此,学生不再只是临摹,他们的作品有了自己的个性,全新的想法和创意。2016年我们又把学生带到法国,与法国的学校进行互访。当时三天的时间,每天带领学生穿梭在各大博物馆、美术馆,我相信这种全方位的气氛对学生的感染,又是不一样的高度和深度。

  艺术教育是一条通往远方的路,请大家带领你们的孩子一起出走吧。

观展小贴士

/ 开放时间 /

9:00AM-17:00PM

(每周二至周日,16:00PM开始停止入场)

※ 实行限流措施。馆内瞬时接待量不超过100人

请观众们合理安排参观时间,避免集中入馆。

/ 地  址 /

刘海粟美术馆

(延安西路1609号)

/ 目前开放展览 /

笔底云烟——刘海粟和他的黄山写生

(本馆1号展厅)

黄山归来再登高——刘海粟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写生纪实文献展

(本馆2号展厅)

“百年上海设计”展

(本馆3号展厅)

“美术馆奇妙日:改变的童年”

(本馆4号展厅)

印说海粟——刘海粟用印研究展

(本馆5号展厅)

文字证源——刘海粟书法研究展

(本馆6号展厅)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