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齐白石:砚田牛未歇 落日照东厢

时间:2021/1/23 19:32:35  来源:同古堂

  ▲西泠印社拍卖2020秋拍 齐白石手刻王绍尊藏益寿有余方形端砚
  艺术自媒体/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图/西泠印社拍卖

  齐白石: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
  文/ 同古堂

  苏易简是北宋庚辰科状元,其《文房四谱》有云:“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与终身俱者,惟砚而已。”

  又砚如静者,砚之德,寿以世计。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以砚“点黛文字,曜明典章”,咏砚、铭砚诗文亦是频频。痴砚者,终日与砚相伴,视砚为知己,深沉不浮,清雅自尚。

  故“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也”。

  伊秉绶即曾有言“惟砚作田,咸歌乐岁,墨稼有秋,笔耕无税”,苏轼《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也说“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皆可见中国旧时文人以文为业,惟砚作田的高节风骨。

  ▲齐白石夫人胡宝珠 研墨

  齐白石亦是雅好砚台,其在寄萍堂内设书房,将所得八方名砚置于室中,取名“八砚楼”,又起别号为“八砚楼主”、“八砚楼头老子”,颇是自得。

  其出身湖南湘潭的穷苦人家,又在北漂生涯,饱经风霜磨砺,曾刻“我生无田食破砚”青田石印章,寄怀希冀能以书画谋作生计的文人情思,此印今藏于北京画院。清代篆刻家黄易也以此句治印。

  ▲齐白石刻“我生无田食破砚”,北京画院藏

  在耄耋之年时,齐白石还写下自嘲诗:“铁栅三间屋,笔如农器忙。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又以“耕砚牛”自勉,立志俯首耕耘艺坛,甚是耐人寻味。

  齐白石与砚台的逸事,亦是不乏。

  其曾藏有一方产自老家湖南的花岗岩石砚,石质坚硬,发墨快而滋润,雕刻有云彩花纹,甚是雅致,又配精致楠木砚盒。其十分喜爱,数十年来,相伴左右,又亲手在砚上镌下一行小字:“片真老空石也,是吾子孙不得与人,乙酉八十九岁,齐白石记于京华铁栅屋。”

  ▲齐白石铭赠毛泽东 雕花砚,来源:网络

  如齐白石所言“是吾子孙不得与人”,可知其对此砚台之重视,并嘱咐子孙,欲以之为传家宝。

  而毛泽东与齐白石都属湘潭县人,一个是白石铺杏子坞,一个是韶山冲,两地相距不过数十里之遥。当地传言,湘潭近代有三龙,即毛泽东、齐白石、彭德怀,而且三人皆与“石头”有关,其中毛泽东乳名石三,齐大师名白石,彭德怀自号石穿。

  此前,齐白石与毛泽东虽是同乡,又相互仰慕已久,却未曾交谊,新中国成立时,二人因“文艺的百废待兴”,不期而遇,遂成为忘年交。

  在“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革命家与“人民艺术家”的不断往来中,出于对毛泽东的敬爱,齐白石精心挑选了《苍鹰图》和《海为龙世界,云是鹤家乡》立轴,并补“毛泽东主席,庚寅十月齐璜”和“九十翁齐白石藏”款识,连同“不得与人”的“雕花砚”一并相赠。

  后来,毛泽东将齐白石所作书画悉数移交国家图书馆收藏,却唯独将此砚台留下,且视若珍玩,也可知此砚之稀珍,以及二人惺惺相惜的“知音”之情。

  ▲齐白石与毛泽东 油画 来源:网络

  事实上,不同于书画、治印,由于砚台石质多坚硬,不易奏刀,故齐白石“铭砚”甚少,迄今来源清晰可考者,可谓寥寥无几。

  在齐白石八十七岁高龄时,曾因浓厚的师生情谊,不顾年迈,亲为嫡传弟子王绍尊刻“益寿有余”方形端砚,亦是情深义重,殊为可珍。

  ▲齐白石手刻王绍尊藏益寿有余方形端砚

  铭文:
  1.益寿有余。八十七岁白石。印文:阿芝 木人
  2.益寿有余砚。白石题。印文:人长寿 白石翁
  3.端溪旧坑石。丁亥,白石。印文:白石曾见 白石老人
  4.绍尊仁弟玩味。八十七岁白石赠。印文:白石相赠
  出版:《齐白石画集》图版82,台湾国华书画出版社。1982年初版。
  说明:配红木砚盒。
  18.3×18.3×6.3cm

  铭者简介:齐白石(1863~1957),名璜,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寄居北京。书画篆刻艺术大师,生前曾任全国美协主席。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和平奖。年逾九十尚作画不辍,为现代世界最有名画家之一。

  上款人简介:王绍尊(1914-2005),河北蓟县人。齐白石嫡传弟子,亦有戏剧和音乐方面的专长。曾任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山西艺术学院、山西大学艺术系教授。写意花鸟画奔放豪壮,篆刻以齐白石为师,上取秦汉,下及明清,广泛涉猎,汲取各家之长,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著有《中国画》、《篆刻述要》、《绍尊刻印》等。

  ▲齐白石手刻王绍尊藏益寿有余方形端砚

  ▲齐白石手刻王绍尊藏益寿有余方形端砚,拓片

  作为齐白石的嫡传弟子,王绍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山西艺术学院、山西大学艺术系教授等。其精于写意花鸟画,所作笔墨奔放豪壮,笔力畅达潇洒,墨韵浑厚滋润,构图简约奇特,意境深远感人。其亦擅长篆刻,印法上取秦汉,下及明清,广泛涉猎,汲取各家之长,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同时,其在音乐与戏剧方面,也甚有天分,是近代琵琶大师李廷松的第一个门生。曾在昆明为李公朴先生及夫人张曼筠女士演奏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以表达抗战必胜的爱国热忱。

  ▲王绍尊(1914-2005)

  齐白石从离开故乡,到暂居北京,此后真正意义定居下来,始于1926年。《白石老人自述》中曾有言:“那年冬天,我在跨车胡同十五号,买了一所住房。”

  在暂居和定居北京的岁月里,为谋生计,齐白石与天津的许多名流,或卖画,或传艺,有过密切的交往。如其经同门师兄夏寿田的介绍,为曹锟作《汉关壮缪像》、《宋岳武穆像》,又刻“虎威上将军”印等,是为佳话。

  而王绍尊虽是河北人,却出生于天津,此后又至北平师大附中学习,得益于此,上世纪30年代其即拜齐白石为师。“七七事变”后,其又侍奉恩师左右,渐得白石老人的真传。此后因抗日战争的白热化,王绍尊辗转各地,先后为龙云、卢汉、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等政要治印。

  1945年,抗战胜利后,其返回北京,又随齐白石进一步钻研印艺,治印亦更加勤奋。李苦禅曾赞誉“绍尊师弟,白石师继人”,赵少昂也说其治印“直逼秦汉,凌古铄今”。而在1947年,为其铭砚同年,齐白石又写“绍尊刻印,丁亥八十七白石”相赠,以示对弟子治印篆刻寄予厚望。

  ▲《绍尊刻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齐白石题写书名

  齐白石与王绍尊的师生之情,非比寻常。

  当时,有人将齐白石仅拓印十册的印谱偷偷卖给荣宝斋,王绍尊发现后,用十五块大洋重金赎回并交还老师,此举令老人十分感动。

  齐白石更于失而复得的《白石印册》题字:“此印册有十本。门人王绍尊以重金购于京华。想是吾子孙以易百钱斗米于厂肆也。重见三叹,以还王生。丁亥八十七岁白石记”又将印册慎重地赠予了王绍尊。

  ▲齐白石题识《白石印册》

  由此可见,1947年(丁亥),八十七岁的齐白石既为王绍尊铭刻砚台,题写“绍尊刻印”,又题识于《白石印册》。

  王绍尊素有文人气节,亦淡泊名利,无私无求,也正因此,齐白石对其更为赏识,乃以“八十七岁高龄”,不辞辛劳,为弟子执刀治砚,铭镌此“满工”益寿有余端砚,师生情谊,跃然于纸矣。

  ▲齐白石与王绍尊合影

  齐白石曾言:“我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可知其金石篆刻造诣至深。

  如此“益寿有余砚”其盖上刻有“游鱼菊花”浮沉于波浪之间,又行书铭有“益寿有余”,笔力遒劲雄健。古神话传说中,菊花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中国历代诗人画家,以菊花为题吟诗作画者众多,齐白石曾作《菊酒延年》画作,即取义 “老酒菊花作寿筵”之意。

  鱼跃龙门,有着美好的祝福。又“鱼”谐音“余”,亦是吉庆、求福的象征,如“年年有余”、“吉庆有余”等,而且“鱼”又谐音“玉”,也有金玉满堂的寓意。

  ▲齐白石手刻王绍尊藏益寿有余方形端砚

  砚盖上,雕刻有四条锦鱼,两大两小,以刀作笔,得阔笔写意意趣,其中两条大鱼并排嬉游,造型简练,鱼鳍与部分鳞片,浅刻而就,观之鳞光闪闪,空明自在,鱼眼则略呈白眼,颇有八大之风,甚为传神。

  另有两条小鱼,一上一下,相互呼应,俱是游向菊花,形态生动,而菊花雕刻亦是充满朝气与生命力,花瓣如遮挡、开合的变化也是丰富。水纹则以细线表达,寥寥数刀,已得动势,整作可谓栩栩如生。

  齐白石在庚申年九月二十一日《日记》中,曾有言“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三百年前,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知其对于八大山人,极是钦慕。

  图片▲齐白石《鱼乐图》纸本,湖南省博物馆藏

  其笔下的“鱼”,也有取法八大画法,如“鱼眼”雕刻,只是冷逸之风相对较少,又融以童趣,而独具面貌,意味深长。其曾慨叹“予少时作惯之事, 故能知鱼。”又曾为郭味蕖书“知鱼堂”,亦可知其最是知鱼也。

  ▲齐白石手刻王绍尊藏益寿有余方形端砚,铭文

  砚身又以行篆两体刻有“端溪旧坑石,丁亥,白石。印文:白石曾见、白石老人”,“益寿有余砚,白石题。印文:人长寿、白石翁”,“绍尊仁弟,玩味”,“八十七岁白石赠。印文:白石相赠”。

  此边款,线条流畅,浑犀质朴,有纵横之气,又气韵雄健,有雷舞万钧之势,印文也是奏刀痛快,强悍凌厉,却不失章法,尤是精妙。

  ▲齐白石手刻王绍尊藏益寿有余方形端砚

  砚盖“益寿有余”,印文“阿芝”、“木人”,对比齐白石印谱。

  砚身“八十七岁白石赠”,印文“白石相赠”,对比齐白石印谱。

  其作为20世纪印坛的巨擘扛鼎人物,别开新境,又融绘画中的虚实对比入印,冲出古人藩篱,从者众多,如于非闇、娄师白、贺孔才等,皆享有大名。其亦曾自诩“旧京篆刻得时名者。非吾门生即吾私淑,不学吾者不成技”,也可窥知其精深篆刻造诣之一二。

  ▲民国时期,齐白石润例

  1929年时,其未臻于化境,篆刻润例已是“刻印每字二元,字以三分大为度,字小不刻,字大著加,金属玉属牙属不刻,一石只刻一字者加倍”。更遑论1947年时,其已是艺界泰斗人物,润例自是远高其时。

  而此“益寿有余砚”,洋洋洒洒数十字,满工雕刻,刻“菊花游鱼”,砚盖、砚身分饰以波浪博古纹,又是端砚石材,其之稀珍,不言而喻。

  ▲齐白石手刻王绍尊藏益寿有余方形端砚,砚池

  此外,“益寿有余砚”砚池砚堂处,口饰一蝠,有首无身,取义“口福无穷”之意,其中“蝠”谐音“福”,而“穷”字繁体字为“窮”,又有首无身,则是“穹”,故有此意,可谓巧思至极。

  又“口福无穷”与“益寿有余”,皆是人生幸事,于此砚可尽得矣。齐白石以之相赠,希望王绍尊能福寿安康,延年有余,用心良苦也。

  ▲齐白石(1863—1957)

  再论此砚材质之珍。

  其为“四大名砚”之首,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研出之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端砚若佳,无论是酷暑还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砚心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故古人有“呵气研墨”之说。

  端砚自宋代始,曾作为贡砚,米芾《砚史》有载:“治平中贡砚,取水月余方及石。”清人高兆《端溪砚石考》也曾言及明万历时“水岩坑”产端石为皇家专用,厉行风禁,并“把总一员,专辖守坑,律令盗坑石比窃盗论”。

  而且,端砚开采须沿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坑道又蜿蜒曲折,采之不易,所采砚石质量则参差不齐,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

  关于端砚开采,古人曾云“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赊。刈取紫云烦镂削,千金一砍未为奢”,苏轼亦言之“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也知其之可宝。

  ▲齐白石手刻王绍尊藏益寿有余方形端砚

  皇家喜端砚,文人墨客也趋之若鹜,赋予了端砚浓厚文化底蕴,如端石多为紫色,有“紫玉”之谓,或白中略带青黄的花纹,舒展如芭蕉嫩叶,则称“蕉叶白”,亦或松如晴云团絮,有“浮云冻”或“鱼脑冻”美名,色泽深蓝微带苍灰,又叫“天青”,类此之名,犹若诗文,俱显雅致。

  而“方如地象,圆似天常”,又清人吴兰修曾言端砚中以“方正为贵,浑朴为佳”,甚是契合文人以天地之格,规言明行的审美情趣与精神诉求。此“益寿有余砚”,形制即是方正简朴,呈紫黑色,石质细腻,温润可人,抚之如玉,扣之则冷然有金石清音,执于手中,亦是甸然有物,甚为厚重,堪若“紫玉”,令人心旌摇曳。

  至为难得的是,此砚满工雕刻,集齐白石“书、画、印”于一器,为其入化境至臻之作,又其砚铭甚少,且寓有巧思,取意极是美好,同时可窥其与王绍尊数十年的师生情谊,知者珍而宝之。

  ▲出版:《齐白石画集》图版82,台湾国华书画出版社。1982年初版。

  自古以来,文人以“砚德”自警自勉,乃至身心一致,形神交融,如清陈龄端砚铭“守其正也,所以直,惟其端也,所以方;是以友之而不忘。”伊秉绶《题端砚水岩对砚》亦言“金银之质,恐被尘侵。韫之如玉,藏之如金。”不一而足。

  此“益寿有余砚”之殊为难得,令人心向往之,“得此余可忘,一生着几屐。砚田牛未歇,落日照东厢”。

  ▲齐白石手刻王绍尊藏益寿有余方形端砚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