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北京荣宝2020年秋拍|一念莲花开·佛教典籍及古籍善本专场赏析

时间:2021/1/19 16:42:32  来源:北京荣宝拍卖

  北京荣宝2020秋季艺术品拍卖会
  预 展 时 间
  2020.12.18-12.19
  拍 卖 时 间
  2020.12.20
  展 拍 地 点
  北京富力万丽酒店
  (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61号)

  千年般若智慧的传承,无数人虔诚信仰的功德,书写为庄严神圣的长卷,跨越千载,金光璀璨,使今人有幸结缘供奉。北京荣宝2020秋“一念莲花开·敦煌写经及古籍善本”专场广结法缘,诚心募集七十余件佛教经典,佛光闪耀,熠熠生辉。

  金代《赵城金藏》,人间八百年首现,十九米震撼耀世,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之一,天壤间孤本秘笈《赵城金藏》从刊雕,请印,传承,保护的历史流传中都充满着传奇的色彩,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目前民间流通仅见此一件,千古遗珍,光芒万丈。
  八件珍贵神圣的隋唐写经,7世纪《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26×729cm),皇皇巨著,保留燕尾,书写极精,堪比法帖;7世纪唐人写经《妙法莲华经卷二》(25.4×696cm),法度森严,楷法精妙,燕尾可见。清代乾隆宫廷磁青描金经《佛说一切如来金刚寿命陀罗尼经》,原装原函,版画细腻,金泥书写,华贵庄严。刻版经包含宋代《思溪藏》、《碛砂藏》,元代《普宁藏》,明代《永乐南藏》、  《永乐北藏》,清代《龙藏》等九部大藏经中的六种,另有日本奈良时代写经、镰仓时代写经、清代刻经等数种,法缘汇聚,望藏家珍此佛缘,迎请法宝。

  《赵城金藏》遗珍

  Lot.1072 金代赵城金藏 妙法莲华经文句卷八
  此经每纸二十六行,每行二十字,每纸开头版心有:“妙法莲华经文句卷第八”“第张”“冥字号”。
  全卷存三十九纸,每纸长度如下:
  第一纸:50cm,第二纸:50cm,第三纸:50.5cm,第四纸:50.5cm,第五纸:50cm,第六纸:50.5cm,第七纸:50.5cm,第八纸:50.5cm,第九纸:50.5cm,第十纸:50.5cm,第十一纸:50.8cm,第十二纸50.8:cm,第十三纸:50.8cm,第十四纸:50.8cm,第十五纸:50.8cm,第十六纸:50.8cm,第十七纸:50.8cm,第十八纸:50.8cm,第十九纸:50.8cm,第十九纸:50.8cm,第二十纸:50.8cm,第二十一纸:50.9cm,第二十二纸:50.9cm,第二十三纸:50.8cm,第二十四纸:50.8cm,第二十五纸:50.8cm,第二十六纸:50.8cm,第二十七纸:50.8cm,第二十八纸:50.7cm,第二十九纸:50.8cm,第三十纸:50.8cm,第三十一纸:50.8cm,第三十二纸:50.8cm,第三十三纸:50.7cm,第三十四纸:50.7cm,第三十五纸:43.5cm,第三十六纸:50.8cm,第三十七纸:50.7cm,第三十八纸:45.3cm,第三十九纸:26.8cm。

  《赵城金藏》是首部官刻大藏经《开宝藏》的覆刻本,是迄今为止大藏善本中保留《开宝藏》原貌最多的刊本,是研究大藏经系统最鲜活的历史文献资料。不仅如此,其刊印精善,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是当之无愧的“遗世孤本”、“旷世国宝”。《赵城金藏》共计6999卷,存世4856卷,几乎全部收藏在世界各大图书馆之中,作为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之一。目前民间流通仅见此一件,其珍贵稀少不言而喻。早在20世纪30年代,自范成和尚在山西广胜寺发现《赵城金藏》开始,其后延续出一场近七八十年的讨论与研究。

  相传,金代的平民女子崔法珍为了表示自己刻经的决心,感动善男信女,毅然断去自己一只臂膀,先后在山西、陕西等地化缘筹措资金,然后以北宋《开宝大藏经》为底本雕刻佛经,大约在金熙宗皇统九年(1149 年)前后,崔法珍于天宁寺组成“开雕大藏经版会”负责刻造,到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刻竣,历时约30年。这让《赵城金藏》的从刊印开始就蒙上了一层“神话”色彩,李际宁老师认为崔法珍的确接替实公法师主持刻印了大藏经,并且她与1933年在广胜寺发现的《大藏经》存在可证联系,“主持刻印大藏经的实公法师去世之前将刻藏任务交给了崔法珍,大定十八年崔法珍刻完大藏经运到金代的首都中都(今北京),皇上赐其衣德号,命她为宏法大师,崔法珍建议将经版也运送到中都,于是这套经版一直在中都保存下来。到’蒙元时代’,经版出现残破,崔法珍就发动北京周围的寺院、信众助缘补雕。大概隔了20年,广胜寺僧人重修广胜寺,请山西临汾的一个经坊到北京印刷一部《大藏经》,这样这部《大藏经》就在广胜寺流传下来了,一直到1933年在广胜寺被重新发现。

  崔法珍断臂宏愿的因缘还再继续,生生不息,对《赵城金藏》背后像各位老师所说的传奇、历史,故事传说、版本价值、文献价值、宗教、哲学的价值和影响,以及其它学科的研究还在不断地继续,也希望在佛家智慧的承载之下,我们对《赵城金藏》的探索和研究不断地延伸。

  天壤间孤本秘笈《赵城金藏》从刊雕,请印,传承,保护的历史流传中都充满着传奇的色彩,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给予再高的评价都不为过,它在学术界是非常有名,但是在社会广泛的认知度上不够,也由于存世稀少,即使在收藏界书画界了解《赵城金藏》的人也不是很多,能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赵城金藏》、了解这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了解在那样的艰苦时期与日寇对抗保护民族瑰宝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了解它带给中国和世界文化方面的深远影响和伟大价值。
  任继愈先生曾经评价过《赵城金藏》说它是超越国宝,影响全世界的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带给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名珠。它不仅是现在我们能看到最早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佛教大藏经,它也是涵盖哲学、历史、语言、文字、建筑、医学、历算各方面,包括宏富的百科全书,千年的轮回使得《赵城金藏》这样历尽千年的劫波的国宝重现人间,实乃千年一遇,慧海莲花开!万法金经载!

  著录:
  《佛祖历代通载》,(元)释念常
  《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元)释庆吉祥
  《弘教集》(元)弘教
  《释氏稽古略续集》,(明)僧幻轮
  《嘉兴藏》《刻经缘起》,(明)袁了凡,扬州藏经院本
  《金史纪事本末》,(清)李有棠,光绪十九年(1893年)
  《大正新修大藏经》,(日)高楠顺次郎,日本大正13年(1924年)
  《宋藏遗珍》,(民国)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和北平三时学会,民国二十四年(1935)
  《金藏雕印始末考》,(民国)蒋唯心,1935年1月南京支那内学院单行本
  《大藏经研究汇编》,(民国)张曼涛,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79年)
  《赵城金藏资料汇集》,广胜寺文管所,1988年7月广胜寺文管所编印
  《广胜寺志》,扈石祥,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12月
  《赵城金藏与中华大藏经》,童玮,中华书局出版1989年
  期刊:
  《赵城金藏六次转移记》,华磊,文物天地,1982年第4期
  《抢运经卷前后》,曾远,《革命史资料》,1987年第17期
  《〈赵城金藏〉八百年沧桑记》,李万里,法音. 1988年12期, 第32-37页
  《赵城县广胜寺佛经历年保管及转移运送情形》,《党史文汇》,1988年第2期
  《赵成金藏研究》,李富华,世界宗教研究,1991年第4期第11-13页
  《八路军救护〈赵城金藏〉纪实》,扈新起,佛教文化, 1993年01期
  《〈赵城金藏〉史迹考》,扈石样、扈新红,世界宗教研究,2000年03期
  《国宝〈赵城金藏〉抢运记》,张崇发,《党史博采》2002年06期
  《〈赵城金藏〉修复工作始末》,杜伟生,《国家图书馆学刊》2003年02期
  《〈赵城金藏〉完璧归赵始末》,徐鸣皋,《文史月刊》2003年11期
  《关于〈赵城金藏〉研考中几个问题的商榷》,张德光,《文物世界》2006年01期
  《关于抢救〈赵城金藏〉的五封信函》扈石祥(《槐乡大地·文化副刊》2007年9月22日、29日、10月13日、11月3日四期连载)
  《〈赵城金藏〉的几个问题》,何梅,《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03期
  《赵城金藏》,华典,《中国宗教》2008年07期
  《〈赵城金藏〉发现始末及其版本问题》,方自金、马学良、张克清,《图书馆建设》2010年12期
  《旷世孤本〈赵城金藏〉发现经过》,赵跃飞,《档案》2013年01期
  《佛教大藏 文化瑰宝——〈赵城金藏〉》,张文卓,《山西档案》2013年03期
  《从国图档案看〈赵城金藏〉在国图的保存与保护》,马琳,《山西档案》,2014年01期
  《还原抢运保护〈赵城金藏〉的真相》,刘兰祖,《党史文汇》2015年02期
  《〈赵城金藏〉的发现及其现代意义》,段建凤,《文物世界》2016年04期
  《澄清抢救〈赵城金藏〉的历史疑云》,李万里,文津学志 2017年00期 ,第270-280页
  《从〈赵城金藏〉刻本见平水雕版之鼎盛》,谢惠生,《中国印刷》2017年01期
  《国宝〈赵城金藏〉转运长治始末》,郭存亭,《文史月刊》2017年04期
  《〈赵城金藏〉扉画新探》,王一君、赵改萍,《文物世界》2017年04期
  《〈赵城金藏〉的历史价值及时代精神》,昌莲,《五台山研究》2018年01期
  《力空法师与〈赵城金藏〉——以国家图书馆所藏档案为中心》,杨学勇、林世田,《中国佛学》2018年02期
  《救护〈赵城金藏〉始末》,李万里,《文献》,2019年02期
  《〈赵城金藏〉的刊刻与崔法珍的历史贡献》,周峰,《法音》2019年12期
  报道:
  北京日报 《国图细说四大镇库之宝传承》2005年04月20日
  中国民族报 《断臂报佛恩》2007年01月09日
  中国青年报 《〈赵城金藏〉传奇》2007年03月21日
  中国教育报 《见证战火中文化遗产保护传奇》2011年07月14日
  中国文化报 《〈赵城金藏〉的坎坷传世路》2014年08月14日
  中央电视台 《探索发现》2016年04月22日
  光明日报 《揭开“天壤间孤本秘笈”的历史真容》2017年02月23日
  光明日报 《古籍保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17年02月23日
  文汇报 《〈赵城金藏〉史料抢救性摄录取得重要发现》2017年08月13日
  山西日报 《我有幸目睹〈赵城金藏〉》2018年12月26日
  三晋都市报 《〈赵城金藏〉四年时间藏在沁源一煤窑》2019年07月19日
  山西日报 《〈赵城金藏〉抗战时期藏匿地发现始末》2019年07月29日
  山西日报 《抗战时期秘密藏经地在沁源水峪村》2019年07月24日
  中国青年报 《〈赵城金藏〉辗转千年的虔诚》2020年03月17日
  中央电视台 《炮?下的国宝》,第五集虎口夺经,2020年11月10日

  <左右滑动查看>
  Lot.1063 清乾隆内府 磁青描金写本  佛说一切如来金刚寿命陀罗尼经
  31.5×12.5
  1册 经折装 瓷青纸

  是经16折,前有佛祖说法图,后有护法韦陀。清朝是以满族贵族为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加强和人民的文化联络,清朝各帝都推崇佛教,有些皇帝还精研佛学,如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帝,拈香敬佛念佛珠已溶入清代帝王日常生活习惯中,成为皇帝们每天必修的“功课”。清帝所住的养心殿设有东西佛堂,皇帝日常在此拈香敬佛念佛珠,并规定西佛堂佛诞日念经。

  宫廷金字经是一直秘藏皇宫的珍贵佛门圣宝,这些集合了当时最顶级的皇家资源,顶级的皇家材料,诚心为佛祖所做的法宝,材质与法力赋予了这些法宝拥有金刚不坏之身,永世传承。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未昭示海内外的宫廷孤本,主要包括皇帝御笔写经,臣工抄写经书等。

  此件磁青描金写本,抄写恭敬,书风流畅,一笔不苟,恭缮精写,显示出非凡的书法功力。装潢考究,精美华丽,富丽堂皇,代表清代中期宫廷佛经抄写装帧工艺的最高水平,古雅端庄,熠熠生光!

  Lot1066 7-8世纪 初唐写本 大般涅槃经卷十五
  (北凉)昙无谶译
  本卷高25.7CM,长46.6CM,残存一纸,共计28行每行17字,原纸保存,经卷经过染潢可历久并防虫蛀,砑光上蜡,纸张质地紧实,薄厚均匀是唐代写经中上等经纸,乌丝界栏纤细可见,卷子楷书用笔,字体干净工整,用笔巧妙自如,古朴灵动,实为千年墨宝。

  Lot1068 9-10世纪 唐代写本 佛说观世音经
  (东晋)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本卷25.5CM高114CM长,首断尾全,尾部品名佛说观世音经一卷,共存3纸,第一纸37.8CM存22行每行约17字,第二纸49CM存28行行约18字,第三纸28CM存16行行约20字,原纸保存未托裱,保存状态尚佳,纸张较厚经过染潢,乌丝栏纤细,书法一流,为典型唐代楷书风格,抄写庄严端正,笔墨灵动,飘逸俊朗,使转自然,可为家藏千年法宝。

  Lot1069  8世纪 7-8世纪 初唐写本 大般涅槃经哀叹品第三
  (北凉)昙无谶译
  本卷25CM高161CM长,首全尾缺,首部品名大般涅槃经哀叹品第三,共存5纸,第一纸3.1CM存2行行17字,第二纸51.7CM存29行行20字,第三纸51.6CM存29行行17字,第四纸52.7CM存29行行约17字,第五纸3.7CM存2行行17字,本卷经潢打纸并砑光上蜡,纸质紧密坚实,淡描乌丝界栏,唐楷入书用笔沉静刚健,书写灵动,飘逸中不失端庄,整卷气韵连贯,超凡脱俗,可为家藏千年法宝。

  Lot1070  7-8世纪 初唐写本 妙法莲华经卷二
  (东晋)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提要:是卷全长约七米,为《妙法莲华经》卷二,起于卷二譬喻品第三“力、无所谓,有大神力”,终于卷二末“妙法莲华经卷第二”,卷末拖燕尾,最是完整,细乌丝栏,品相完好,未经装裱,可观初唐麻纸原貌,纸经染色,且又砑光,又称“经黄打纸”,质地细薄洁净且又韧实,与吐蕃统治敦煌及归后之义军时代写经纸迥异。可见初唐国力之强盛,文化之被及,手工业之发达。

  此卷书法飘逸靈動,精妙絕倫,信初唐名手所書。六世纪末七世纪初的隋末唐初,初唐四家薛稷、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渐起,楷书渐至成熟,至七世纪中期终成定式,为唐代书法第一次高峰,也是写经书法最为精妙之时代,其楷法森然足为万世宗法,此风延及盛唐,而笔法略变,稍见丰美,但少了初唐的精妙俊逸和纤厚之变,这也是初唐四家书风之精髓所在。而自八世纪以后写经楷法略见不整,直至八世纪晚期吐蕃统治敦煌,更是渐有乱象。而细分来看,初唐书风亦有早晚渐变。可以唐武则久视元年(700)《三藏圣教序》作为比对。参见饶宗颐主编《敦煌书法丛刊》第十八卷《碎金》第一分册P17-19,伯希和发现,现藏于法国卢浮宫,编号P 3831。久视元年尚在初唐,《三藏圣教序》虽楷法严谨,但笔法已少方圆俱备、婉妙空灵之态。而此卷《妙法莲华经》之书法为初唐楷书最上等,结体凛然有序,笔法飘逸灵动,收放自如,譬如乐曲,平铺直叙则淡而无味,唯和以节律起伏方动人心,书法亦如是。是卷尽显书趣,实楷书神品。

  Lot1071 7世纪 隋代写本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六
  (北凉)昙无谶译
  本卷26CM高 730CM长,全卷存十六纸,每纸二十三行,每行十七字,第一纸:40cm,存二十二行,第二纸:42cm,第三纸:42.1cm,第四纸:42.2cm,第五纸:42.3cm,第六纸:42.3cm,第七纸:42.4cm,第八纸:42.4cm,第九纸:42.4cm,第十纸:42.5cm,第十一纸:42.3cm,第十二纸42.2:cm,第十三纸:42.3cm,第十四纸:42.3cm,第十五纸:42.3cm,第十六纸:32.1cm。存十一行,本卷首缺尾全,尾部有尾题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二,燕尾可见,全卷原纸原状保存未装裱,保存状态极佳,淡描乌丝界栏规整纤细,经卷染潢并砑光,经卷用纸薄如蝉翼,表面平滑结构紧密,一千多年前的造纸技术令人叹为观止,黄卷璀璨夺目惹人爱不释手,全卷书法气韵贯通,墨色如漆,笔力坚实,气息盈满,法度庄严,魄力雄强,风格沉静刚健又不失灵巧生动。

  隋代书法在北朝质朴峻拔的基础上,融合南朝绵丽书风,终于新境大开,各成规矩,而为三唐楷书之源流,上承六代,下启三唐,在中国书法史上起到了积极的过渡作用,隋代距今久远,书法真迹历经各朝兵火,流传于世寥若晨星,凡有片纸,即珍若拱璧,国家图书馆藏隋代写本仅存67号,极为珍贵!

  惟隋唐佛经历经千年,纸墨如新,光彩熠熠,摆脱了纸无千年寿的宿命,也是现在人直窥隋人笔墨的最鲜活的历史资料。展卷而观给人以清净庄严之感,实为千年法宝人间罕物。

  Lot.1057 南宋碛砂藏 大明度经卷第六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1册 经折装 黄麻纸
  29×11.5
  是经大名度经卷第六,千字文编号“羽”字,69折全,包含:大明度经普慈闿士品第二十八,大明度经法来闿士品第二十九,两品。版心有刻工:自,男,南。字体精美,墨色如漆,刊印精良。《碛砂藏》,全称《宋碛砂延圣寺刻本藏经》,是一部闻名中外的佛教诸藏汇编,因开雕于平江府(今苏州)碛砂延圣寺而命名。初刻于南宋理宗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到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雕刻完毕。全藏按《千字文》编册号,始“天”字,终“终”字,共591函,收录各种佛教典籍1532部,共计6362卷,采用梵夹装,又称经折装。《碛砂藏》共分为五大部:大唐三藏、大唐龙兴三藏、大周新翻三藏、大唐中兴三藏、大宋新译三藏。

  Lot.1056 元至元十六年(1279)二月杭州普宁寺刻大藏经本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四百五十九卷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1册 经折装 黄麻纸
  是经82折,千字文编号“剑”,版心刊刻工“季文”,曾经刊刻宋绍兴淮南路转运使司《史记》,普宁藏始刻于至元十四年,因其由白云宗僧录司直接掌管,故在调动普宁寺周边寺院力量及吸收教团中高僧大德参与及援助方面尤为便利,校勘精良,后期刻经的首选底本。保存精善,轻微虫蛀,原装封面。
  《普宁藏》全称《杭州路余杭县南山大普宁寺大藏经》,因刊板于杭州路余杭县白云宗南山大普宁寺而得名。以《思溪藏》为底本,兼采他藏之长修订校勘。开雕于元至元十四年(1277),讫至元二十七年(1290)竣工,为元代佛藏第一刻。至元末版毁。据明初本徐一夔《始丰稿》记载:“镂版于杭之南山大普宁寺。未及广布而数遭小劫,版与寺俱毁。”故今世所存皆元刊元印。

  Lot1058 南宋湖州思溪圆觉禅院刻本 因明正理门论 一卷
  (唐)义净 译
  1函1册 经折装 藏经纸
  30×11.5
  此论简称《正理门论》、《理门论》、《大论》。古印度陈那撰,一卷。陈那(约440~520),意译“方象”、“域龙”、“大域龙”、“童授”。公元五、六世纪时人。古印度中期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在认识论方面,创三分说,历来与安慧之一分、难陀之二分、护法之四分说并称。更于因明学留下不朽功绩,集因明说之大成,创“新因明”,由九句因,始确立因之三相,改五支作法为三支作法,变古因明之归纳为演绎,造成印度因明学划时代之新里程,被称为“中世纪正理学之父”,或新因明之祖。据传为南印度香至国人,属婆罗门种姓。初习外道教旨,又入小乘犊子部;后师事世亲,研究大小乘佛教;曾自一阿阇梨受明咒,深得秘法;至乌荼国修习禅定。能言善道,折服诸多外道,因与尼夜耶学派辩论而著称于世,于那烂陀寺讲说俱舍论、唯识、因明学说。后受文殊菩萨之劝诫撰成《集量论》。未久,历游南印度,降伏外道诸论师,复兴荒废之道场,常行十二头陀行,示寂于乌荼国森林中之洞窟。一生撰有四十多部著作,大部分失传。所著因明论书凡八部,称“陈那八论”,《理门论》即其一种。其中汉译现存有《观总相论》、《理门论》、《取事施设论》;藏译本现存《观三世论》、《集量论》,汉藏译皆有之本《观境论》。上述六种之外,余二种《因门论》、《似因门论》现已不传。其因明著述可分两个时期,前期以论法为中心,《理门论》为其代表作;后期以认识论为中心,《集量论》为代表作,。又善于文学,曾作杂赞、戏曲。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十、卷十一;文轨《因明入正理论疏》卷一、《成唯识论述记》卷一皆有传。此论以当时外道盛行,为破斥外道、振兴佛教,因造此论。书名“因明”一词,梵本原无,译者为表示此论性质而予增加。因即诸法之因【推理之理由、依据】,明乃彻法之智【知识、智慧】,明了无碍,故称“因明”。大旨宣讲宗、因、喻三支作法及剖析过类。总分两大段,第一大段论述能立及似能立,第二大段论述能破及似能破。从两方面创立新因明体系:一,改古师五支论式为三支论式;二,继承、完善因三相理论。现存译本有二:一为唐玄奘于贞观二十三年在弘福寺所译《因明正理门论本》;二为唐义净于景云二年在洛阳大荐福寺译经院所译《因明正理门论》,弟子玄伞、知积等笔受。后者比前者多出三百余字,余皆相同。其书在唐代广为流传,注疏极富,窥基撰《因明大疏》曾引本论诠文。随后慈恩宗势力衰微,注疏散逸,《理门》一书遂至无人问津。近代有欧阳渐《本叙》、吕澄与释印沧撰《本证文》、日本学者宇井伯寿《解说》等研究著作。本品为南北宋湖州思溪藏刻《大藏经》本,半页六行,行十七字。每版五个半页,板框高二十四点七公分,宽五十六点五公分。卷首经名“因明正理门论”一(此一非卷一之意,乃与商羯罗主《因明入正理论》二相对应),下刻千字文编号“忠”字,第二行题“大域龙树菩萨造,唐三藏法师义净译”。次总论一首,揭示全书纲领,其文曰:“为欲简持能立能破义中真实,故造斯论”云云。版心间有千字文、经名、版次及刻工,粘于二纸接缝处——这是思溪藏的重要特征之一。透过光线,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缝文字内容,上端刻千字文“忠”字,次经名《因明正理门论》,下方刻版次,最下为刻工姓名。刻工依次为“马宗颜【二、三版】、朱荣【四、六、七、九板】、朱富【五、八板】、于成【十、十一、十二板】、周富【十三板】、于迪【十四板】、范间【十五板】”,凡此与李富华、何梅编著的《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P230-231所著录思溪藏刻工一一吻合,益可证此为思溪藏无疑。凡十五纸【又称之为“版”】,所用纸奶黄色,崭新如初,丝毫没有一丝老化的迹象。帘纹两指宽,皮料充足,纤维坚韧如帛,纵横交错,略带杂质,乃典型的宋代藏经纸。尾经名后附《音译》。字体介于颜柳之间,和通常资福藏本略有差异,而刷印、品相甚佳。思溪藏是我国历代大藏经中唯一一部由私人王永从一族出资镌刻的大藏经。自北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起刊雕,至南宋端宗景炎元年(1276),资福禅寺遭到蒙古军伯颜破坏,寺院、经坊以及大藏经板全部被烧毁。故存世思溪藏皆为宋刻宋印本。此本之可贵在于附有原装纸面书套,呈褐色,中间有细竹竿。将书套合上,中间偏左墨笔题写经名及千字文编号。打开书套,先见经书之封底,需向左不断翻开才至卷首,此早期佛经附有原书套者之通例,如崇宁藏、毗卢藏等皆是,至元刻碛砂藏、普宁藏起,方才采用打开书套即为经书卷首之装帧。大藏经装帧为三六九等,通常思溪藏为前后藏经笺覆面。似这等带原书壳者为上等装帧。国内今留存附原书套之早期宋元佛经颇为稀少,思溪藏更属罕见,且为零种全,经文刻印精良,内叶品相极佳,至为珍贵。
  本次秋拍“一念莲花开”佛教典籍及古籍善本专场12月20日晚20:30于A厅举槌。金代《赵城金藏》八百年首现,佛光四溢,八件神圣的隋唐写经,历经千年,笔墨如新,另有清乾隆宫廷写经1种,宋元明历代刻经数种,佛光普渡,同沾法益,望藏家珍此佛缘,迎请供奉。

  / 更多精彩内容 /

  - The End -

  北京荣宝网拍小程序现已开通

  敬请收藏,期待您的参拍!

  北京荣宝网拍小程序,长按前往关注!

  北京荣宝拍卖有限公司/琉璃厂西街36号

  咨询电话:010-83159597

  官网:www.rb139.com

  扫下方二维码加关注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