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种鱼画家”陈永锵

时间:2020/10/7 11:40:06  来源:南方都市报

《鱼跃图》。 110x60cm 1973年 广东美术馆收藏

《蜗牛也是牛》。

陈永锵。

人物档案

  陈永锵 现为中国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创作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岭南画派纪念馆名誉馆长、广州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73年以来,作品历次入选全国美展,70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

  “艺术家不能只讴歌那些人人都易于察觉的美好,还应当有能力去赞颂生活中那些平时易被我们忽略的美好。”近日,72岁的岭南著名画家陈永锵告诉南都记者。其正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展出的《小题大作》展,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理念。

  国庆期间,陈永锵与冯志伟两位艺术家以《小题大作》为主题,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举办了一场岭南韵味十足的作品展,将展至10月26日。

  展览展出陈永锵先生70岁后的部分创作,与近年习惯的展览形式不同的是,本次展出是颇为特殊的、平日少登大雅之堂的小品性质作品,题材涉及猪、老鼠、鱼、狗、牛等小动物。陶塑家冯志伟则挑选30件原作作品来共同凸显“小题大作”这个蕴含了生活智慧的命题。

  陈永锵先生介绍说,这次的“小题大作”表现的是生活当中的小情小趣,或许没有宏大的命题,但也是一种“小中见大”,从中亦有他对生活的感悟。

笑言“70后”

  72岁的他笑言,自己是70后,还很年轻。“我正处于一个画家的黄金时代。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以及身边的一草一木,这种对所有生命怀抱的热情,我一直都未曾减退。”

  每天早上八九点钟,陈永锵起床,泡杯茶、听听音乐、看看外面的风景,然后开始画画。“如果一天不画画,我就会不自在。可以说,画画是我的生活方式、生命的形态,不画画我就会很惆怅。”每日下午,他依然是画画、写诗,而晚上睡觉前则看一个多小时的书。

  “率性为之,守住自己,张扬生命,道法自然。”这就是陈永锵先生的人生哲学。回望72年的人生路,他称:“可以说是没有遗憾,生活对于我很眷顾,我也回之以激情。”

号“种鱼人”

  1948年生于广州市的陈永锵,从小喜欢画画,祖父陈寿龄是一个书法家,父亲也曾在小学教画画,“父亲是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他喜欢教我画画”。

  陈永锵先生回忆,五六岁时,有一次父母回故乡,帮他准备了三天的饭菜,还有蜡笔和画纸,他就自己一个人在家里呆了三天。随后,他师从梁占峰、黎葛民等近现代岭南画坛大家。

  1973年,陈永锵因为画鱼一举成名。当年,他创作了《鱼跃图》,并以“西樵公社社员”农民画家的身份参加了当年的全国美展,作品不仅获得了优秀作品奖,还被做成了水印木刻版画,印在全国发行的挂历上。这件作品已被广东美术馆收藏。

  他还自称“种鱼人”、“南海渔夫”,对鱼的喜好可见一般。

  为此,有人认为,陈永锵是“画鱼专家”,但他并不这样认为。

  陈永锵表示,他虽未自诩为“画鱼专家”,但确实是喜欢鱼的。童年时代,他生活在广州城郊。那些小鱼小虾和小昆虫一样,都是他的玩伴,给他童年带来了许多喜悦。因此,他的涂鸦中,常常出现小小的鱼和虾。

  鱼,可以说伴随了陈永锵每一个人生阶段。“20岁从广州回乡务农,我与鱼的关系更为密切了。南海西樵,是一个鱼米之乡。我在故乡的田野上,种稻,种桑,也‘种’鱼。鱼,成为我的一种‘衣食’!我每天都要为鱼服务,每天都和鱼在一起。我尤其乐见的是鱼那种悠然自得、潇洒泳姿行状,让我看着它们的时候也有一种‘如鱼得水’的愉悦与轻松。有如‘青鳞轻摆尾,拂散一溪云’。”

  1968年,陈永锵和家人一起回乡,在西樵山下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农耕生活。陈永锵说,在乡村里,他许多心头上的“惨雾愁云”、“凡忧俗虑”都是在观鱼中,被鱼的轻拂摆尾所拂去。所以,他尤其喜欢用水墨小写意的方法画悠然自得的鱼和鱼群,意欲表现一种闲逸的心境,祥和的气氛。

“还很年轻”

  1978年,陈永锵考入广州美术学院攻读中国画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随后,入广州画院从事专业创作。陈永锵认为自己的艺术人生非常幸运,没有经历挫折。

  “从我自小喜爱画画开始,到《鱼跃图》参加全国美展,到我考取研究生,一直到现在,画画都是伴随着我,成为我的生活、我的工作。”陈永锵似乎把自己乐观的生活态度融入了画笔中,有人评论陈永锵的画表现了一种对生命的张扬和歌颂。

  陈永锵笑道,歌颂生命、为众生和唱是他绘画的精神内涵。既然他的创作对象是“生命”,是“众生”,那么他画画的灵感,在他看来就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不需要刻意去捕捉某些感觉,只是跟随着自己的内心,“心灵”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作为一个“70后”画家,陈永锵自认还很年轻。“我认为我正处于一个画家的黄金时代。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以及身边的一草一木,这种对所有生命怀抱的热情我一直都未曾减退。只能说通过岁月的沉淀,人生经历的愈加丰富,在我现在的作品中更有一种‘坐看云起时’的通达了吧。”

对话

南都记者(以下简称南都):从事创作以来,你最满意的是哪几幅画?为什么?

陈永锵:自己用心描绘出来的作品,都倾注了我在每一个绘画当下所饱含的热情和对生活的领悟,所以很难去定义哪个最喜欢。只举例说一下我比较重要的部分作品,除了《鱼跃图》之外,还有“树”系列、红棉、南瓜、鸡冠花这几个系列的作品,是我在各个阶段中比较重要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也比较集中地表现了我所追求的那种“生命的力量”。

南都:为什么选择画这些小动物,选择画的动物有什么标准?

陈永锵:画小动物只是源自于我作为一个画家的本能选择,中国人认为有生命的一切都是“有情”的“众生”。所以,热爱自然、热爱生命该是人的天性,更是一个画家的天性。在我画画的时候,总是把我作品当中的“有情众生”当作人物去描绘,我希望能够表现出它们的个性和尊严。

  若问我有何选择的标准?在我看来万物皆有灵,众生皆平等,我并没有用标准去衡量过我所选择的动物题材。

南都:你的成名作是《鱼跃图》,画的鱼很多,这么多小动物中是不是最喜欢鱼?

陈永锵:如果问我是不是最喜欢鱼,在我看来,“芸芸众生”我都是爱的。我认同一种说法:“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画。”我更认为画画要画得适合自己的志趣。所以,我画画不仅画鱼,画鱼只是我取材于大自然和对生命感悟的一个小小部分。仅此而已。

南都:这些小动物是如何观察画出来的?

陈永锵:画花鸟就必然要与“花鸟”建立起一种相对应的情感关系,因为花鸟画是中国人与大自然众生的一种生命相呼应的、充满浪漫色彩的产物。动物也好,花草也罢,不仅需要有欣赏的眼光与细微的观察,同时还应以一种平等的视角去以此来观照我们自身。

南都:你怎么看岭南画派?你认可别人认为你是岭南画派吗?你觉得岭南画派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

陈永锵:画派的创始人从来没有说他们自己是岭南画派,而叫折中派,折中中西。岭南画派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为人生而艺术。

  我不是岭南画派的代表,只是岭南文化成分显现的一个证明,是其中一分子。别人老问我是不是岭南画派的,我自己也不知道,因为岭南画派是宽容的,没有册封,只有气派,就是现实关怀。但我继承了岭南画派的“现实关怀”思想,我关心生命,也关心小草。有人说我是岭南画派的接班人,这是他们的说法,于我而言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画好我的画。

  传承和发扬岭南画派,并非一个人或一代画者可以成就,这需要源源不断的后学,来继承岭南画派的思想,并要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充满希望的时代精神。

采写:南都记者 许晓蕾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