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诚轩2020春拍钱币:银锭精品集萃

时间:2020/8/10 16:29:46  来源:新浪收藏

  银锭自民国初年退出官方流通已有百余年历史,近年来,这一中国特有的称量货币,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喜爱,已成长为一个颇具规模的收藏门类,市场行情稳步上升,珍稀品价格于拍卖会屡创新高。与此同时,伴随着国内学者及收藏者对白银货币研究的不断深入,各类银锭的背景资料日益充实,银锭研究正进入“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的时代,使藏家对银锭的认知得到进一步提升。在追求知识性、珍罕性的同时,目前银锭藏家对藏品品相的要求也越来越严苛,国内银锭专业鉴定评级机构应运而生,不同等级的品相,已出现不容忽视的价差。今后,那些品貌俱佳的银锭精品,定会让无数痴心“铁粉”不惜倾其所有,孜孜以求。

  今春诚轩《古钱 金银锭》专场共计拍品210项,除少数南宋、明代等早期银锭外,大部分为清代至民国时期各省官商铸锭。受疫情影响,海外征集受阻,“丽庄藏中国银锭(Ⅶ)”系列专题本次仅有33件藏品有缘与藏友相见。本场银锭拍品虽数量较以往有所减少,但品质一如既往,精彩纷陈,一些品种从未有公开交易纪录,令人耳目一新。


  Lot 1536

  清代山西“宣统年月 襄垣县 钱粮”五十两银锭(GBCA MS63)

  出版:《丽庄藏中国银锭》,页65,图19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山西用银历史久远,经宋、金、元、明四代演进,至清时,银锭的铸造和流通,又因票号的兴盛而到达鼎峰。传世的山西银锭,绝大多数是五十两大宝,成色颇佳,且有库宝和市宝之分。所谓库宝,就是山西各地上解藩库的税银,形制严格按照清廷规定,铭文通常只打有纪年月、府县名、炉房或银匠名,极少注明具体税项。迄今所见,打有税项名的山西大宝实物,仅有“地丁钱粮”、“地丁”、“亩捐”等几个品种,每种均极为珍稀。此枚是“钱粮”二字出现在襄垣县库宝上的唯一实物,保持窖藏之原始状态,属山西大宝中百不一遇的珍罕品。


  Lot 1552

  民国时期四川“炉关茶课”十两圆锭(GBCA AU55)

  出版:《丽庄藏中国银锭》,页172,图44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附图:存世另枚“民国三年 炉关茶课”十两圆锭

  “炉关”即打箭炉关之简称,康熙四十年(1701年)设于西陲重镇打箭炉(今康定县),是连接四川与西藏的重要枢纽,肩负管理汉藏贸易、抽收百货杂物商税的重任。明清二朝,均视茶叶为羁縻西藏的重要战略物资。因此,清代实行茶叶专卖制,仿盐引而设茶引。茶商缴纳茶税后,由政府发给一纸茶叶专卖凭证,然后再前往雅州府所属雅州、荥经、天全、邛州、名山五县凭证购茶,运送至打箭炉与藏民交易。清末炉关每年额定正税为二万两,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茶税。

  民国初期打箭炉地名虽已不复存在,但炉关关税仍是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所以四川并未取消位于打箭炉的炉关。据杨仲华著《西康纪要(上册)》记载:1927年炉关总收入236,613两,其中茶课收入98,363两;1928年炉关总收入289,240两,其中茶课收入128,647两。由此推测,炉关税款以银锭形式上解,或许一直延续到1933年初国民政府废两改元。

  清代铸造的“炉关茶课”银锭,戳式大多是四个字直排或横排的长条形,但是,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三年之间,发现有打“厘经分局 炉关茶课”四方形戳记的银锭,十分罕见。丽庄主人珍藏的此枚“炉关茶课”,所盖方戳虽然与清代戳形略有差异,锭面无纪年,但是戳形、字体、打戳方式都和另一枚“民国三年 炉关茶课”别无二致,应为同时期使用的同一个印戳所盖,这是目前为止被发现的第二枚民国时期“炉关茶课”税银实物,可谓沧海遗珍。


  Lot 1553

  清代四川光绪“二十四年 乐至县股票 匠周源义”十两圆锭(GBCA AU50)

  出版:《丽庄藏中国银锭》,页173,图44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为筹措《马关条约》第四期赔款,决定发行“昭信股票”。昭信股票,名为股票,实为政府发行的国内公债,发行总额一万万两,年息五厘,分二十年还本付息,可以田赋或盐课作抵。为统筹募集事宜,户部特别设置了昭信局,还在各省设立分局,由中央指派各省的认购额度,再由省分配到其下属府、厅、州、县,最后摊派至税户。

  尽管朝廷一再声明,昭信股票对于民众属自愿认购,官方只可广行劝谕,不准强摊苛派,借机勒索。但推行昭信股票的绩效直接关系到各级官员的考成,而且户部制定的《昭信股票详细章程》规定,对于个人募集债款十万两以上的官绅商民,由各省将军督抚报请奖赏。因此,各地官吏都想方设法地推行民间认购,其中四川对昭信股票的苛派现象尤为严重。该省仿行历年捐输办法,实行按粮摊派,让昭信股票变相成为了田亩附加税,甚至将税名戳记打在银锭上。正因如此,打有股票铭文的银锭,唯有川锭。

  昭信股票最终因推行不力,仅几个月便草草收场。目前所见与昭信股票有关的银锭,戳记通常是“二十四年 XX县股票”、“昭信股票”、“昭信分局”等形式。虽然当时征收的股票税银数量并不少,但因征收时间短暂,加之后世的熔毁改铸,留存至今者已十分罕见。


  Lot 1557

  清代云南“乔井课 施永发”十两大长槽锭(GBCA AU58)

  出版:《丽庄藏中国银锭》,页227,图62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

  云南自古以出产井盐而闻名,盐税则是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税种,为历代政府所倚重。清代云南盐场分为白井区、黑井区和磨黑井区等几大盐产区。乔后井是白井的分场,简称“乔井”,位于今天的大理州洱源县乔后镇,属滇西四大盐井之一,清末民初时,成为滇西产量最大的盐井。打有盐井名称的银锭,无论是否加盖了“课”字,均为当地的盐课折银。当时云南境内频发战事,边防任务繁重,盐税一经收取即专款专用,大多用作了军费支出,因此,留存后世的盐井大槽锭十分稀少。

  相对于白井、黑井、抱香井,乔后井税银更为罕见,目前所见国内外相关文献目录中,有记载的实物屈指可数。此枚早期乔后井所征盐税折银,砸戳沟壑深峻,字口细挺锋利,是云南盐井大槽不可多得的珍稀品。


  Lot 1566

  南宋绍定元年四川“重庆府天基节进奉银”五十两银铤(GBCA AU58)

  “重庆府起发 绍定元年分 天基节进奉银每铤重伍十两”银铤,刻字铭文中的“绍定”(1228-1233年),是南宋理宗皇帝赵昀的年号。“天基节”,全名天基圣节,即理宗赵昀的生辰,彼时各级官员都要进奉金银钱帛等贺礼为其祝寿。一般地方上供,须用上等成色的白银销铸成铤,大铤五十两,小铤二十五两,零星小额的铸造则没有形制的限制。如果没有上等成色的白银,亦可用山野采矿的矿银。铤面须刻明重量、字号和官吏职务姓名。

  天基圣节银是南宋银铤中最具特色的品种之一,所见实物多为淳祐七年(1247年)进奉,绍定元年(1228年)由重庆府进奉者,迄今仅见此一枚,国内外相关文献目录均未见记载,对于南宋财税史和古代白银货币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物史料价值。


  Lot 1569

  明代“广东广州府倾解椒木军饷银”五十两银锭(GBCA MS66)

  明初为抵御倭寇进犯,实施海禁,但是,为维系与海外诸国间的贸易往来,明政府鼓励各国以“朝贡”形式,组织商人来华开展贸易活动。外国朝贡船只抵岸之后,由设立在广东、浙江、福建等口岸的市舶司统一清点船舶附载货物,然后负责转运。这种特殊的贸易形式,也被称之为“朝贡贸易”,明政府对朝贡物品抽取货物税。

  “椒木”指胡椒和苏木,盛产于东南亚,是贵重的香料和染料,通过朝贡贸易大量输入中国。当时,为抵制滥发宝钞而引起的通货膨胀,明政府甚至以胡椒和苏木代替宝钞发放京官俸禄。同时,由于椒木进口数量巨大,所抽税银部分还被用作平定倭寇的军饷。此锭即是广州府将椒木货物税折银充抵军饷之实例,与本公司2019秋拍另枚“广州府倾解椒木军饷银”(成交价41.4万元)为一对“姐妹花”,仅官银匠姓名不同,品相极其难得,具有极高的明代财税史、军事史实物史料价值以及古代货币文物收藏价值。


  Lot 1570

  明代山西“绛州 万历三十三年 站银”五十两银锭(GBCA MS61)

  明代国家税收主要来源于田赋和徭役。“站银”即驿站夫役折银,亦是徭役折银的一种,由开设驿站的州县征收,大部分存留地方,用于支付当地驿站的日常开支,部分解送户部以充边境军费。明代驿站制度十分发达,其主要职责是接待官员、传递公文和运输官方货物。在驿站当差的人员统称驿传夫,早期来自徭役中的杂役,由各州县按户抽丁,或出钱粮雇人代役。嘉靖以后,各地将驿传夫役改为随粮摊派,折银上缴,由官府支银招募。由于驿站每年开支巨大,所用经费均由国家与地方财政拨款,所以,站银成为明代的一项重要税种。

  据2013年李晓萍著《明代财税银锭考》一书记载,存世的站银实物,仅发现湖北汉阳县、山东莱芜县二枚五十两银锭。此枚山西绛州大宝,是目前所发现的第三枚明代“站银”实物,也是唯一一枚山西“站银”遗存,国内外相关文献目录均未见记载,公开拍卖尚属首次,对于明代驿站制度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实物史料价值。


  Lot 1577

  清代直隶“顺天兵饷会源足银”三两银锭(GBCA MS63+)

  顺天府是明清时期北京地区最高行政机关,辖区范围含北京城及周边各县。清兵有满兵旗营与汉兵绿营之分,此类顺天府兵饷银,即为顺天府发放给满汉士兵的饷银,目前市面赝品较多,传承有绪的真品一物难求。此枚底部旧贴“中国北京顺天府饷银”完整收藏纸条,出自2010年秋季北京拍卖会海外集藏专题,必令藏家为之解囊。


  Lot 1594

  山西“民国年月 太原晋胜银行”五十两银锭(GBCA MS63)

  来源:岭南著名银锭收藏家旧藏

  出版:《银的历程》,页114,浙江省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2015年

  展览:“中国钱币学会金银货币专业委员会会员藏品精粹展”,浙江省博物馆,2016年1月15日

  1913年1月1日,晋胜银行由大清银行山西分行改组而成,是阎锡山政权的“私资银行”,随后在多地设立分行,主要发行纸币,办理汇兑、存放款等业务。晋胜银行总行执事人贾继英,曾任大清银行山西分行经理,其通过关系,拿到交通银行在山西的业务代办权,并代理发行交通银行纸币。当时,晋胜银行在阎锡山政权的扶植下,资本充足,业务发达,盈利远超过同时期的山西官钱局和中国银行太原分行,成为阎锡山在山西统治时期的重要官僚资本金融机构。

  1919年山西省银行成立,资本更加雄厚,业务发展迅速,晋胜银行相形见绌。次年,北洋政府再次颁布《修正取缔纸币条例》,规定凡发行纸币的银钱行号,都要接受财政部的检查与监督。阎锡山认为用款将不甚自由,遂于1921年令晋胜银行停业。

  此锭即为晋胜银行委托银炉铸造,作为发行钞票的兑换储备金,铸额无多,留存至今所见极少。


  Lot 1595

  清代浙江“念八年 浙海关 吉字”五两圆锭(中乾评级 近未使用)

  浙海关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四大海关之一,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开设于宁波江东,统管浙江全境进出口关税事务。五口通商之后,由于兼顾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颇有不便,咸丰十一年(1861年),另设浙海新关,专门征收出入宁波港的国际贸易关税。而原来的浙海关则改为常关,只办理过往近海的小型木帆船过关纳税等事宜。

  鸦片战争后,割地赔款使清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关税收入多被用作战争赔款以及各种外债偿还,白银大量流出海外,只有极少被销铸成形制统一的海关税锭上缴国库。后经历朝历代的熔毁改铸,海关税锭存世少之又少。在这些海关税锭遗存之中,浙海关属最稀见的品种之一,目前发现不超过十枚,公开拍卖鲜有出现。此枚由宁波颇具规模的吉字银号代铸,打戳周正,气孔细密深邃,品相上佳。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很早开启海上贸易。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开放,中西贸易逐年增加,西班牙、荷兰等外国银元随商船源源不断流入福建,成为当地主流货币。此时银锭在福建民间已乏人问津,铸造量锐减,旧锭大多回炉改铸,惟藩司、盐道与海关等上缴税项,因朝廷的坚持还以银锭形式起运。至清末,即便是税银,也因纹银短缺而逐渐改用洋钱,银锭在福建随之绝迹。因此,留存至今的福建银锭少之又少,且基本都为咸丰以前铸造。其中十两圆锭,因铸工较为粗糙,锭面罗纹粗大,锭体形似馒头,俗称“馒头锭”,真品极难寻觅。


  Lot 1612

  清代福建“二十四年五月 漳平县 谢潓泉”十两圆锭(GBCA MS64)

  漳平县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置,县名取“邑居漳水上流、千山之中,此地独平”之意,地处福建省西南部,扼闽西东大门。其县名曾出现在极少数明锭之上,而清代银锭目前国内外相关文献目录却未见收录。此枚漳平县上解藩库税银,集罕少品种与顶级品相于一身,公开拍卖尚属首度亮相。


  Lot 1613

  清代福建“二十年四月 平和县 二十年四月”十两圆锭(GBCA MS63)

  平和县于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置,取“寇平而人和”之意,地处漳州西南部,与福建、广东二省八县相连。其县名目前仅出现于极少数明锭之上,清代银锭前所未见,迄今仅发现此一枚,国内外相关文献目录均未见记载,保存完好无损,公开拍卖亦属首次。


  Lot 1616

  清代四川“清溪县 富厂 清溪县”十两圆锭(GBCA AU55)

  富荣盐场位于川东南,由富顺县的自流井和荣县的贡井组成。因二盐井的地位特殊,雍正七年(1730年),朝廷在自流井和贡井分别设县丞,专管二井盐务。自流井因属富顺县辖区,又称“富厂”或“下厂”;贡井则因属荣厂辖区,又称“荣厂”或“上厂”。由于自流井内火井(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而用天然气煎盐的成本更低,所以,光绪三年(1877年)丁宝桢改办官运时,以“上厂之卤枧运下厂就煎”的方式整合二厂资源,进一步推动了富荣盐场的开发,其盐产量很快超越犍乐盐场,成为四川第一盐场。

  目前所见的富荣盐场相关银锭,除“富荣盐厘”税锭较常见外,打“贡井”、“自井”、“富厂”戳记的均极为稀少。“富厂”兼打“清溪县”名者,迄今仅发现二枚,以此枚品相最佳,公开拍卖尚属首次。存世另枚见载于丁贻平主编《川康银锭》第77页。


  Lot 1620

  清代四川“夔关 罗兴林 四年二月”三两圆锭(GBCA MS63)

  夔关位于四川省夔州府(今重庆市奉节县)境内,是鸦片战争前中国境内最大的商税常关,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榷关,对过往川江的商船征收商税,其通关厘税是四川省及户部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目前发现的夔关银锭大致有十两、五两、三两三种规格。其中,十两银锭有二种造型;五两及三两锭则均呈圆饼状,底部为弧形,系关税征收中的奇零尾鞘银,铸额原本无多,历经熔毁重铸,存世寥若晨星。此枚字口完整清晰,品相全美,首次出现于公开拍卖,堪称小锭至臻。


  Lot 1639

  安徽“光绪十六年拾月 芜湖分局 皖岸盐课 元和银炉”五十两银锭(GBCA MS61)

  来源:岭南著名银锭收藏家旧藏

  出版:《宝银流芳——清代银锭研究与收藏》,页8,图7,鲍广东著,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

  清代盐法实行官督商销制,盐商须先向政府缴纳引税,才能前往掌管盐务的盐运使司请领盐引,然后,再凭盐引到盐厂购盐,并将所购之盐贮存在“岸”,即盐的运销地。政府于各岸设立督销总局,负责监督和管理食盐的经销,并征收盐课。

  清代安徽行销三地之盐,分别为江苏淮南、淮北之淮盐,山东之东盐,浙江之浙盐,以淮盐为主。“皖岸”即安徽行销淮盐的区域,计有二十八个县地,所征盐课均上解江苏两淮盐运使司。同治五年(1866年)三月,李鸿章为进一步发展盐务营运,强化安徽的盐务监督职能,设立大通盐务督销总局,负责监督盐务、疏销盐引,并征收淮南纲盐盐课。之后又在长江沿岸的芜湖与和悦洲二地,分别增设“皖岸督销分局”,直属大通督销总局,并由总局派遣道员,负责二个分局的具体业务。

  大通督销总局上解的盐课税锭,目前仅发现有“督销总局 皖岸盐课”、“芜湖分局 皖岸盐课”二个品种,均为五十两形制。其中,“芜湖分局”迄今所见不超过五枚,是安徽官铸税银中最罕少的品种之一,首度见诸于公开拍卖。


  Lot 1690

  清末民初“福 禄 寿 囍 囍”八两吉语银锭(GBCA AU55)

  铭文吉祥讨喜的吉语锭历来深受藏家喜爱,近来价格不断高升。其中,最具人气的品种“福 禄 寿 喜”吉语锭,系旧时殷商富户作为礼金等特殊用途,委托银楼特别打制,通常为元宝形或方形单戳一两小锭。宝面打有五个戳记且重逾八两者,非一般规格,可见委铸者非富即贵,铸额亦应无多,所见极罕,品相尤佳,必为吉语锭钟爱者心仪。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