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希克奖2019」得主及「希克中国艺术研究资助计划2020」的研究学人公布

时间:2020/5/22 15:07:03  来源:雅昌艺术网

转发自西九文化区官方微信公众号

  M+近期隆重宣布「希克奖2019」得主及「希克中国艺术研究资助计划2020」的研究学人。观看视频,听听评委的分享与两人的得奖和获选感想。

首届希克奖得主

展览现场照片(2019)

摄影:Winnie Yeung @ iMAGE28

《消音状况#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

2018年

高清录像、八频道声音装置及地毯

45分钟

艺术家借出

图片由香港M+提供

杨嘉辉

摄影:Winnie Yeung @ iMAGE28

图片由香港M+提供

  首届希克奖得主为 香港艺术家杨嘉辉,其装置作品为 《消音状况#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

评审评语:

  「杨嘉辉凭着他曾受作曲训练的背景,以声音为素材创作出富实验性的作品。他把管弦乐队演奏的旋律静音,借此凸显那些原本不被注意的声音。杨嘉辉以幽默元素,促使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通常被忽视或忽略的事物上,并对音乐本质和集体宏图提出质疑。通过消除主导声音,作品反映了当前政治动态的种种元素。」

  杨嘉辉以生动多元的手法创作声音和表演,并充分体现于其装置作品《消音状况#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获评审委员会一致赞赏。杨嘉辉的作品呈现一场管弦乐演奏,而乐师却将演奏乐器发出的乐音消去,把观众的注意力转移至一些经常受忽略的声音之上。

  你亦可重温杨嘉辉的艺术家访谈。

  转发自西九文化区官方微信公众号

  杨嘉辉,探讨其作品《消音状况#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2018)

有关希克奖:

  由M+于2018年在香港设立的希克奖,其前身为乌利·希克于1998年在中国创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两年一度的希克奖旨在表扬大中华区重要的艺术创作,开放予在大中华地区出生或工作的艺术家参加,致力把此地区百花齐放的杰出艺术创作呈现人前,并向国际推广。

首届「希克中国艺术研究资助计划」

研究学人

杨紫

图片由杨紫提供

  首届「希克中国艺术研究资助计划」研究学人为驻居北京的独立策展人杨紫,其研究提案为「弥散性宗教与1980年代中国前卫艺术的起源」。

评委:

  「杨紫提出的研究着眼于美学、传统和信仰体系,凸显那些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容易被忽视的部分。我们相信他的研究将为整个M+希克藏品及M+藏品系列开辟崭新的研究领域,而从更广泛的层面说,可以提供理解和审视中国当代艺术的新角度。」

有关「希克中国艺术研究资助计划」:

  前身为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奖,由乌利·希克于2007年成立。「希克中国艺术研究资助计划」每两年颁发一次,以M+藏品系列为素材,支持聚焦中国艺术的全新研究,致力促进此地区关于艺术的当代交流对话,建立研究和讨论的新平台。

「希克中国艺术研究资助计划2020」评审委员会
  成员包括:惠灵顿历史学家和汉学家白杰明、 M+视觉艺术希克资深策展人皮力,以及M+视觉艺术主策展人姚嘉善。

  入围艺术家由国际评审委员会选出。首届希克奖由华安雅和刘栗溧担任联合主席,评审委员会成员包括:英国泰特美术馆馆长 Maria Balshaw、巴黎庞毕度艺术中心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 Bernard Blistène、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台北策展人赖香伶、香港M+博物馆馆长华安雅、瑞士收藏家兼M+董事局成员乌利.希克,以及北京艺术家徐冰。
  评审委员会最终选定六位艺术家入围,他们的作品广涉多个不同地域,充分体现中国当代艺术实践的跨国特色。

希克奖入围艺术家

01

胡晓媛

胡晓媛

图片由香港M+提供

  1977 年生于哈尔滨,2002 年毕业于北京中央美术学院视觉传达系。她的创作涵盖装置、录像、雕塑和绘画,往往以具体经验来探讨时间、空间、意识和存在等抽象议题。2007年,她成为首位参加卡塞尔文献展的中国女艺术家,亦曾参与2012年新当代艺术博物馆三年展与2014年台北双年展等。她的作品曾在国内外多次展出,包括巴黎东京宫、斯德哥尔摩Bonniers Konsthall、Graz美术馆、加州纽波特比奇Orange County美术馆、鹿特丹Boijmans Van Beuningen美术馆、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录像局、北京公社、北京佩斯画廊。她的作品亦被M+、上海外滩美术馆、Hammer 美术馆、中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及其他机构纳入馆藏。

《石疑》

2019年

钢筋、大理石、木、绡、木棍、海水侵蚀的石灰石、玻璃杯、肥皂、铸铁秤砣、砖块、水泥、鸟巢、热情果

尺寸不一

香港M+委约创作

展览现场照片(2019),摄影:Winnie Yeung @ iMAGE28

图片由香港M+提供

02

梁硕

梁硕

图片由香港M+提供

  梁硕生于1976年,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2002至2007年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任教,2005至2006年参加海牙皇家艺术学院艺术家驻留计划,2009年起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梁硕以集合多种物料和现成物的手法,构建出被他称为「渣」的美学体系:粗野、注重建造和解构的过程、着眼于日常物件。梁硕藉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视觉元素,在其独特的创作体系中游走,切换于不同层面的文化意识之间。梁硕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的大型美术馆展出,包括北京中国美术馆、国立现代美术馆首尔馆、新加坡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旧金山Yerba Buena艺术中心,以及阿姆斯特丹皇家视觉艺术学院。他近期的个人展览为2017年于德国巴登巴登国立美术馆举办的《空无意外出入山》。

《山顶里》

2019年

竹、塑胶网、人造树枝

尺寸不一

香港M+委约创作

展览现场照片(2019),摄影:Winnie Yeung @ iMAGE28

图片由香港M+提供

03

林一林

林一林

图片由香港M+提供

  1964年生于广州,现于纽约居住和工作。1990年,他于广州参与创立「大尾象工作组」。他参与的展览包括「移动中的城市」(1997)、约翰尼斯堡双年展(1997)、台北双年展(1998)、光州双年展(2002)、威尼斯双年展(2003、2015)、卡塞尔文献展(2007)、里昂双年展(2009)、瑞士雕塑展(2014)和哈瓦那双年展(2015)。他的作品曾在伯恩艺术博物馆、古根汉美术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PS1 当代艺术中心、亚洲协会美术馆、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Hayward 美术馆、M+和MAXXI 美术馆展出。林一林的概念作品结合雕塑、装置、摄影、行动与行为展演,以及录像,将社会建筑与日常生活融汇一体。

《台风》

2019年

录像(彩色、有声)

33 分 33秒

香港M+委约创作

图片由香港M+提供

林一林(左至右)

《台风》

2019年,香港M+委约创作

《第二个1/3 单子》

录像(彩色、有声)

44分50秒

2018年,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和何鸿毅家族基金会委约创作

《后面》

2019年,罗马MAXXI美术馆委约创作

图片由香港M+提供

《后面》

2019年

三频道录像(彩色、有声)

15 分30 秒

罗马MAXXI美术馆委约创作

展览现场照片(2019),摄影:Winnie Yeung @ iMAGE28

图片由香港M+提供

04

沈莘

沈莘

图片由香港M+提供

  沈莘在明尼阿波利斯和阿姆斯特丹生活和工作。他从事影片、录像装置与行为展演等创作,藉此探索情感、价值判断和道德伦理如何在个体与群体间流通,并建构其技巧和剖析其影响。沈莘的影片作品聚焦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与政治叙事,旨在促使人们以反身性思考来解构占支配地位的权力结构。他近期的个展包括:「使饱和」(上海没顶画廊,2019)、「居住的方法」(上海chi K11 美术馆,2018)、「切片装置」(曼彻斯特华人当代艺术中心,2018)、「半说半唱」(伦敦蛇形美术馆,2017)、「在家」(武汉剩余空间,2016)。他近期参与的群展包括:「新冶金者」(杜塞尔多夫 Julia Stoschek Collection,2018)、「破坏之歌」(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三年展,2018) 及「例外状态」(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7)等。沈莘于2017年获颁「BALTIC 艺术家奖」,现为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艺术学院的驻留艺术家。


 

《夜莺的挑衅》

2017年

四频道录像装置(彩色、有声)

53分钟

M+,香港。王兵捐赠,2018年

展览现场照片(2019),摄影:Winnie Yeung @ iMAGE28

图片由香港M+提供

05

陶辉

陶辉

图片由香港M+提供

  陶辉生于四川云阳,2010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现于北京工作与生活。他将民俗文化与传统艺术形式融入到绘画、录像与平面设计作品,并以传统中国文化的技术工序和元素,质疑全球化、虚拟关系与霸权思维。他曾于2008年获颁四川美术学院的「当代艺术档案特殊奖」、2015年获三亚艺术季的「华宇青年奖」,2015年又获Sesc巴西录像艺术节的大奖。他的个展包括:「节奏与知觉」(香港马凌画廊,2019)、「陶辉」(雅典饲养员画廊,2018)、「一点儿不多余」(OCAT西安馆,2017)、「新倾向:陶辉」(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15)和「一个人物与七段素材」(上海艾可画廊,2015)。他作品曾在曼谷艺术双年展(2018)、「你对我知之甚少」(国立现代美术馆首尔馆,2018)、广州影像三年展(2017)、上海双年展(2016)和「本土:变革中的中国艺术家」(巴黎路易威登艺术基金会美术馆,2016)展出。

《你好,尽头!》

2017年

高清录像装置(彩色、有声)

40 分钟

艺术家、京都艺术中心、上海外滩美术馆、麓湖?A4美术馆借出

展览现场照片(2019),摄影:Winnie Yeung @ iMAGE28

图片由香港M+提供

06

杨嘉辉

杨嘉辉

图片由香港M+提供

  跨领域艺术家杨嘉辉是作曲家出身,2013年获普林斯顿大学音乐博士(作曲)学位。由于曾受正统音乐训练,他在艺术实践中结合实验音乐、声音研究与场域特定展演的元素。他以声音作为思考工具,剖析日常生活背后的意识形态与政治议题。他曾在杜塞尔多夫美术馆、曼彻斯特华人当代艺术中心、M+和广岛市现代美术馆等举办个展。他的作品曾于多个群展中展出,包括古根汉美术馆、悉尼双年展、上海双年展、大阪国立国际美术馆、国立现代美术馆首尔馆, 和第十四届卡塞尔文献展之电台广播项目等。他曾获多个奖项,包括2015年的「宝马艺术之旅奖」和2018年的香港艺术中心「艺术荣誉奖」。2017年,他代表香港于威尼斯双年展举办个展。

展览现场照片(2019)

摄影:Winnie Yeung @ iMAGE28

《消音状况#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

2018年

高清录像、八频道声音装置及地毯

45分钟

艺术家借出

图片由香港M+提供

  假如你错过了此次展览,你也可去到以下公众号观看「希克奖2019」 展览的艺术家访谈,了解六位入围艺术家的作品。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