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雪竹《芦雁图》小记

时间:2020/4/1 11:38:47  来源:收藏快报 马洪/吉林长春

雪竹《芦雁图》

  翻检藏画,又见雪竹《芦雁图》(见图)。时光荏苒,得此画作,已有36年矣。翻拍下照片,作此文之配图。

  画者雪竹,乃笔名也,听着很是高雅,其本名李殿福,却是一个颇为俗气的名字。

  李殿福1934年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乡村,1960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历史系,2006年在长春病逝,享年73岁。李殿福名俗,但人却不俗,生前为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兼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任、特邀研究员。半个世纪从事史学与考古研究,一直抱着探索新知、刻苦钻研的态度,在高句丽、渤海考古与历史研究上,成绩斐然,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学者之一。平生著述甚丰,撰有《东北考古研究》《高句丽民族文化研究》《高句丽·渤海的考古与历史》(日文版)《中国内的高句丽遗迹》(韩文版)《高句丽简史》(韩文版)《渤海国》《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关东文化大辞典》等多部著作传世。治学余暇,李殿福以丹青翰墨为爱好,其画亦不俗,擅长大写意花鸟,得益于徐渭、吴昌硕、齐白石一路画风,笔墨功底扎实。

  此件《芦雁图》,年款甲子年,即1984年。还清晰地记得,该画就作于我的办公室,李先生来找我办事,见书案上列有笔墨纸砚,遂引起画兴,说可作一幅画送我留念。这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我当然高兴,于是笔墨伺候,李先生一手握笔濡墨,一手在纸面上比画斟酌,然后便运笔落墨、点染勾勒,大概十几分钟,一幅《芦雁图》便呈现在眼前,真可谓一挥而就。

  次日他带来印章,红泥钤押,完善了画面。我见这方朱文“雪竹”印,刊刻甚佳,问其来历,先生告诉我印章出自篆刻大家刘博琴之手,是他1962年去北京出差,在琉璃厂花6元钱所刻。

  《芦雁图》装裱后,悬挂在我的书房达5年之久,纸张由白已经变黄,直到搬家,才将此画摘了下来。

  此画的构图和雁的造型,谙熟中国画史的人可以看出,雪竹这幅《芦雁图》显然是摹拟清代画家边寿民的那件著名的《芦雁图》,边寿民的题画诗曰:“菰未足疗饥,江寒泊最宜。天涯少俦侣,两两莫轻离。”

  雪竹的题画诗谓:“天外飞来云露晚,折芦寻食乐与鸣。”两幅画面虽然相似,但题诗内容有别,意境也显得不同。

  在笔墨技法上,雪竹则以大写意的手法为之,尤见造型功力之处,是雁的头、颈、延伸到身体的这一笔,转折毫无迟疑感,自然流畅,结构把握得准确到位。即兴制作,能达到如此地步,着实不易。学人书画,往往在技法手段上存在不够精到之处,但因内功深厚,又蕴含着独有的文人气息和韵味。譬如历史学家于省吾、罗继祖的书法,文学家冯其庸、汪曾祺的绘画,都是很耐看的妙品。

  李殿福先生自幼习画,念中学时已能画出一手被乡里乡亲赞誉的山水好画;报考大学时,本打算进入鲁迅美术学院学习绘画,鬼使神差,未料先被吉林大学录取,从而走上历史、考古治学之路。近日,笔者与李殿福先生的长子李明轩谈及他父亲的画,他感慨地说,以父亲的艺术造诣,如果专门从事绘画创作,相信也会作出突出成就的。我信然。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