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汉画像石上为何有捕鱼画面

时间:2020/2/23 16:20:03  来源:收藏快报 廖静好/江苏徐州

《渔猎图》

  汉画像石里有许多表现捕鱼的画面,正是两汉时代渔业生产发展盛况的生动再现。这里面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汉代的渔业经济、饮食文化。

《渔猎图》

  汉朝建立之后,为了进一步发展经济,颁令天下“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允许民间从事各种生产经营,自然也包括了渔业养殖和捕捞。汉代作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地域辽阔,江河湖海有着取之不尽的渔业资源,陂塘池沼也被充分利用于人工养鱼。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一书,其中所记鱼类名称多达七八十种,而且一一作了训诂,说明人们已对各种鱼的习性、特点、价值有了明确认识。当时已出现了许多养鱼专业户,凭借养鱼卖鱼发家致富。除了民间养鱼,一些地方官员也利用水利条件养鱼。桥下所捕之鱼是河中的野生鱼,水榭下所捕之鱼则大多是人工放养的家鱼。《华阳国志·蜀志》中就有多处记载养鱼之事,如“(汉安县)有盐井、鱼池以数百,家家有焉。”《汉书·地理志》云:“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汉画像石中如此众多的捕鱼画像正是两汉时代渔业生产发展盛况的生动再现。

  汉画像石中捕鱼的画面也很常见。从图像上看,捕鱼的方法已是多种多样:执竿垂钓、撒网捕鱼、用矛刺鱼、用叉叉鱼、下罩捉鱼、用鱼鹰叼鱼、空手捉鱼等方式随处可见。捕鱼者可处水榭之上,或于大桥之下,或脱衣下水,或撑船而行。所捕之鱼以鲤鱼最为常见,还有鲢鱼、鳗鱼、龟、鳖之类。

  汉画像石《捕鱼图》,有的是表现生产活动,而有的捕鱼场景则是如同人们观看百戏一样的性质,可能当时有此项捕鱼的娱乐活动。鱼的形象在汉画像石中的频频出现,足以说明:智慧的汉代先民把一种物象会同时赋予它多种含义,使其成为符号或神化;既有真实的表现,也有虚幻的一面;既有写实的手法,又有写意的笔触。

  从《捕鱼图》汉画像石看,罩鱼是汉代一种捕鱼的方法,汉代,罩就已经成为常见的捕鱼工具。罩鱼是与乘船撒网、鱼叉叉鱼、鱼鹰捕鱼等方法互相配合,一起进行的。罩可分为两种类型:竹罩和网罩。罩鱼如同围猎,是一项集体活动。一般要十几个人以上。互相之间的距离以不妨碍操作为宜,靠得越近越好。同伴们一字排开,人多也可以排成两排,齐头并进,不留空隙。这样鱼就无法规避,无法选择,只好盲目乱碰,最后被运气好的渔夫捕获。竹罩只适于浅水。网罩不存在这些问题,能行于深水。且网罩网眼稀只捕大鱼,而大鱼一般多活动于深水区,故网罩适于深水,而以1米左右操作最方便。

  《捕鱼图》汉画像石中,反映了汉代渔业的兴旺,此时的鱼类成了渔民捕获的对象,成为渔民的经济来源,促使捕鱼技术都有了长足发展。在汉代农业社会,人们认为鱼能带来降雨而丰收,因此,鱼也逐渐被赋予丰收、富裕的内涵。而且,鱼和“余”“裕”等谐音,象征着富余和富裕,“年年有余”直到今天仍然是十分流行的祝福语。是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而刻画于汉画石上。也使我们看到了我国传统绘画在两汉时期的辉煌。

  《捕鱼图》汉画像石艺术风格独特,它属于浮雕,但一般不将石面磨光,而是在凿平而未磨平的较粗糙的石面上雕刻的,物象轮廓线外减地,人物相对凸起,呈浮雕状,地磨平,人和兽的面部一般也是磨平的,再用阴线刻五官。余白适中,平面和糙面的强烈对比,表现了不同物像的不同质感,画面形成凸凹、精细的对比,求得粗犷、明快、古朴、立体感强的艺术效果。画面构图上,手法多样,主题突出且与辅题互相呼应,相得益彰。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