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水陆草木之花 为什么传统画家们独爱菖蒲

时间:2019/12/13 18:15:47  来源:新浪收藏


展览现场

  12月8日,《有美一人——与宋代菖蒲的对话》展在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一群艺术家以菖蒲为介质,完成一系列独具个人风格的作品,将宋代文人的古老雅趣进行当代解读,此次展览就是以菖蒲为切口,来探讨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实质。

  这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主办的“传统文脉当代演绎”系列展览的首个展览。


展览现场

  水陆草木之花为什么选择菖蒲?

  针对唐代以来崇慕繁花富贵的传统审美观和价值观,宋代文人反其道而行之,独爱菖蒲清幽雅致的况味,将一株没有花香没有树高的贱草,遂成为知识分子高尚的情操寄托和审美象征,成为了文人的高格品味。

  策展人、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林明杰解释,宋代文人的这种“叛逆”行为,其实就是那个时代的当代艺术。目前我们中国接触并效法的所谓“当代艺术”,诸多样式是在西方这棵大树上长出的一支分杈——西方艺术在当代叛逆解构的对象,是他们自己的祖宗,而我们跟风着去叛逆、去批判别人的老祖宗,这有多荒唐?“有些中国当代艺术的革新,不是从根里长出来的,是不接地气的,是在学别人吵架。是时候翻看自己的历史,探一探自己的根脉,有很多传统艺术可以变革和演绎。”

  主办方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当代水墨研究院执行院长石墨,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当代艺术等同于西方艺术思路,但其实,任何一种新锐艺术的出现,都各有其所源自的文脉。宋代文人的菖蒲审美就是从中国传统文脉中旁逸斜出,隽永高洁,独美一方。“探索从中国传统文脉中萌生的中国当代艺术,并对它们进行当代新解读,传统文脉当代演绎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大课题。”就这一个首个展览以菖蒲为题,借古代的菖蒲文化探索今天中国当代艺术的前行方向,我们绝不是办一个工匠型的园艺苗圃展。


展览现场

  借题发挥,中国当代艺术要深耕本土文脉

  本次参展艺术家们以海派艺术家为主,他们深耕于在自己的艺术领域,有一些艺术家以传统的架上绘画创作为主。此次以菖蒲为主题创作,他们都将鲜明的个人风格移植进来。宋代文人的古老雅趣,被嫁接到当下情境,有了天马行空的新理解。


何曦《僵持》

  上海中国画院画师、艺术家何曦具有深厚的传统笔墨底蕴,他的绘画把鱼虫花鸟置放于水缸中,精心构筑出标本化的工笔刻画,隐喻了当代物种的生存状态。接到策展人的展题后,他也将一盆菖蒲关在了透明玻璃钢罩中,试图用影像记录不浇水不晒光后一盘植物从生到死的过程。出乎意料的是从今年9月14日直到展览开幕,这盆菖蒲依然活得坚强,郁郁葱葱,拥有饱满向上的生命力,与艺术家等待死亡的料想僵持住了。于是在二楼展厅的最大一面墙献给了这件作品《僵持》。


张雷平《误种》


《听草》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家张雷平擅画梯田,展墙上挂着她著名的梯田水墨画,展台上摆放着她手捏的梯田状陶瓷作品,里面栽种菖蒲。作品名为《误种》,艺术家解释为“为了思念,误将菖蒲当粮种”。她曾去西南的一处梯田采风,那里的人文风物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她这次用泥巴做了很小的梯田雕塑,又在这“田”里种下很小的菖蒲,取名“误种——误将菖蒲当粮种”。张雷平另一组作品有个诗意的名字《听草》,是把菖蒲栽种在海螺和贝壳中。这些来自大海的花器,是艺术家孩时的收藏,它们听惯大海的涛声,今时感受涧边菖蒲的呼吸,《听草》一名由此而来。


林曦明、庞飞作品《心.物—风雅传承》

  林曦明、庞飞两位隔代的艺术家合作,作品《心·物—风雅传承》亦非常吸睛。一组古老的种植修整菖蒲的工具,铁剂斑驳,它们被装裱在画框中在展墙上错落排开,像当下最流行的文献展。另外一组朱红佛像印蜕,一组刻画了书画的菖蒲紫砂盆拓片与书法的组合,古风扑面而来。


刘玥《尘世乐园》

  《尘世乐园》是刘玥的装置作品,一根竖立的黑色铁路枕木上种着几缕青翠的菖蒲,桃红色的荧光圈住这抹绿意。四周围绕着低矮的银色“山丘”。荒诞的假山水围绕着万丈红尘,今日这盆妖艳的菖蒲,还是北宋文人案头的那盆菖蒲吗?在这个展厅的另一端,白砂石铺就的枯山水中,孤零零地落着一枚寺院的瓦当,瓦当上长着绿油油的菖蒲。墙上3幅抽象水墨,其实是用檀香焚烧出来的,大熙的装置《心外无》与刘玥的《尘世乐园》相映成趣。


大熙《心外无》

  展览的尾声也是高潮,展厅有个很特别的回廊,作者挑选了一个奇怪的空间来演绎他们的菖蒲畅想。艺术家石墨在墙上激情飞舞的墨线与朱刚的戏曲人物速写相得益彰,就像是京剧舞台上的西皮流水和鼓点,配合着舞步和水袖,时而低缓,时而激昂,神出鬼没。作者说:汤显祖“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人生如戏,殊不知这场戏未曾有剧本,也无可排练,其结局又将如何?若真像舞台上出将入相,何不来此走一遭?

  展期到2020年1月8日,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


《有美一人》海报

  序言

  1000年前,北宋的文人把最低贱的涧边小草——菖蒲,演化为高尚的情操寄托和审美象征,与当时主流的“富贵”审美分庭抗礼。

  今天的我们,为什么不能将这一古老的雅趣,作一番当代的新解?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把当代艺术等同于西方的艺术思路和样式。然而我们却疏忽了,任何新锐的艺术,纵然是以叛逆的面貌出现,都各有其所源自并反思的文脉。如同宋代文人提倡的清廉雅致的菖蒲审美,也针对着唐宋以来的传统审美观和价值观进行反思和开拓。

  我们可以也必须借鉴,但不可能照搬西方的当代唱本来解决中国的艺术问题。我们要找到自己艺术发展的传统文脉,并思考其于当下人类环境中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进行一番古今博弈,这可能比较近乎“道法自然”。

  探索从自己文脉中萌生的当代艺术,我们将竭诚邀集海内外贤智共同参与。此展,我们以菖蒲这丛小草入手。邀请的艺术家都很精彩,但大多不是习惯概念中的所谓“当代艺术家”。

  须知,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当不当代的,又岂是“当代”二字可以盖棺定论?让我们暂且放下文字的执著,放怀与这些艺术家的畅想同游吧。

  策展人:林明杰

  部分参展作品:


秦岭《草色》

  秦岭作品《草色》(琉璃)

  秦岭将菖蒲融入高温的玻璃液中,期待能做出特别效果的琉璃作品,但高温把菖蒲全烧飞了,连灰烬都不见。这组作品与何曦的作品形成了绝妙的反证。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光焰作品《舟—非舟》

  光焰作品《舟—非舟》系列(陶瓷装置)


祁和亮作品《梦江南》

  祁和亮作品《梦江南》(实物装置、摄影)

  高原、荒漠,这苍茫的黑白照片对面,是三堆柴垛,柴垛上各放着一件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柴窑的瓦砾堆里捡来的碎瓷破瓦。作者说:“在那儿,压根就没有人知道,还有菖蒲这玩意儿。”


朱刚、石墨作品《如戏》

  朱刚、石墨作品《如戏》(壁画、陶瓷、实物装置、纸本速写、视频)(视频作者:木巾)

  这是展览的尾声也是高潮。展厅有个很特别的回廊,作者挑选了这个奇怪的空间来演绎他们的菖蒲畅想。石墨在墙上激情飞舞的墨线,与朱刚的戏曲人物速写相得益彰,就像是京剧舞台上的西皮流水和鼓点,配合着舞步和水袖,时而低缓,时而激昂,神出鬼没。

  作者说:汤显祖“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人生如戏,殊不知这场戏未曾有剧本,也无可排练,其结局又将如何?若真像舞台上出将入相,何不来此走一遭?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