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艺术怎样与文学结合在一起?

时间:2019/12/13 10:07:37  来源:目刻时光

  艺术家从文学作品中取材的现象,证明文学的魅力早已渗人艺术殿堂。

  艺术与文学怎样结合在一起?

  自古以来,文学家从绘画中汲取灵感、迸发想象力,艺术家则从优美、练达的辞藻中绘制栩栩如生的场景。不妨说,文学巨擘笔下令人叹服的故事情节、精巧和谐的韵律,仿佛一帧帧惟妙惟肖的画面,给予我们视觉上的享受。

  卷帙浩繁的世界文学作品中,《神曲》《十日谈》《失乐园》《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耳熟能详的经典著作,鲜为人知的文学轶事,它们和精美的世界名画一起,引领我们进入一座迷人的艺术殿堂。

  《艺术馆·艺术中的经典文学形象与故事》

  讲述着这些故事......

  序:

  ——《艺术馆·艺术中的经典文学形象与故事》

  艺术家从文学作品中取材的现象,证明文学的魅力早已渗人艺术殿堂。严谨练达的遣词造句,激情洋溢的台词念白,时常激发艺术家的灵感和想象,于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场景画面就此诞生。每当谈论文学名作的众多艺术演绎时,我们便发现,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在《新千年文学备忘录》的第四讲“形象”中表达的观点永不过时。卡尔维诺喜欢将古典希腊文与拉丁文名著拿来比较,这些作品具有精巧和谐的韵律和令人叹服的想象力,能够营造出电影般的视觉效果。试举一例,在奥维德的《变形记》中,每一行诗之于卡尔维诺都是“ 胶片的定格......帧帧流动的视觉冲击”。除此,从词源学上考虑,拉丁语的“textus”有双重含义,即文章结构(tessuto) 和文本( testo)。也就是说,它既可以指故事脉络,即从混乱的辞藻中理出故事的经纬,让文字变成图画;也可指故事情节,即赋予空洞的框架以灵魂。

  翻阅本书的各个章节,读者必会发现,在历史上的各个阶段,艺术家们用各不相同的技巧手段,呈现或解读了全世界的文学作品。本书从三个方面(经典之作、文坛巨匠、文学主题的横向比较)出发,沿着从中世纪到19世纪早期的时间脉络,解读艺术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浪漫主义时期和20世纪,艺术流派百花齐放,名作佳作数量之多值得大书特书。因此,本卷书的前两章以坐拥无尽艺术宝藏的但丁开头,再以前浪漫主义文学代表歌德结尾。在第一部分里,我们探讨的是围绕文学名作创作的艺术作品。这一章的内容最为丰富,我们会发现,文学作品在艺术化的过程中,会经历多多少少的复杂现象。在第二章中,读者会看到,文豪们的肖像亦别有洞天。我们挑选的肖像,要么描绘了作家动人的生平故事,要么融合了作家作品中蕴含的意象和寓意。最后,第三部分,讲的是横跨时间与空间、常见于艺术作品中的文学主题。主题下的内容复杂多样,互补互足,对文学和艺术两方都大有裨益。

  目录:

  在探索世界名著改编的艺术作品时,我们需要注意几个特点,这就好比在浩瀚的海洋上手握指南针,毕竟这些艺术作品有时十分复杂,有时相对于原著来说,又简单易懂得多。

  首先,请读者知悉,文学作品与它相应的艺术作品之间隔着一段时差,就好像消化文字的思想和风格需要一段时间一样。我们会在这里看到一个分水岭:那些符合时代口味的作品,会被同时代的艺术界迅速接纳;而那些先锋性的重要作品,只能被无限期的延后。

  其次,我们要注意到艺术作品的呈现方式。文学题材的艺术作品通常描绘的是故事的高潮,但我们也在无数作品中发现了原文中并未叙述的桥段,画面中发现了原文中并未叙述的桥段,画面中的人物和情节只具有相应的象征寓意。此外,一些艺术作品意欲填补原著中的缺憾,在被大众接受的基础上,进行戏剧加工。

  图画凭借自身的优势,一些文字力所不及的场面,比如追忆往昔、感念过去,等等。

  在艺术作品中,有两种常见的、相互排斥的表现手法。一种是以深沉的寓意和夸张的表现烘托场面的宏大,这类艺术作品通常改编自宗教题材的文学作品。另一种则想要“驯化”原著,以简单明了的方式,呈现平易近人的场景。

  烦请各位读者耐着性子再听我讲几句。文学题材的艺术作品,没必要与原著作者的构思和意图完全一致,甚至它所呈现出来的东西可能是原著中次要的或潜藏的一面。有时,艺术家们着意捕捉文章中潜藏的情节,放大人物身上情绪化的、非理性的一面。但也有相反的例子,有些艺术家喜欢将戏剧化的情节“正常化”,给迸发的热情降降温。

  总而言之,在这卷书中我们全方位、首创性地为读者剖析了文学题材的艺术作品,使读者了解到除了书籍插画,围绕文学作品还诞生了不少绘画、公共纪念性建筑和日常生活用品;并且,我们提供了一条快速而有效的途径,挖掘文学作品被埋没的巨大魅力,使读者拥有品鉴和享受文艺之美的能力。

  以但丁《神曲》为例:

  地狱篇

  这是但丁的诗歌中唯一一篇,甚至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一章,既为千百年来的读者所永恒品鉴,又因其卓绝的艺术形象展现手法而满载盛誉。地狱篇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整篇诗歌的轴心即为“人”——被汹涌的情欲所裹挟的“人”。此外,因为篇中大多内容为各个角色悲痛的自陈。诗人所采用的表现手法紧紧抓住了读者的神经。这篇诗歌获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对背景环境的视觉展现力,诗人在描摹景物时所展现的现实主义是空前的。《地狱篇》作为《神曲》的首篇,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要归因于两方面:其一是作者对人物充满戏剧性的艺术塑造,其二是对骇人的地狱场景的具象化。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依此创作了一件作品,人们认为这位充满改革精神的天才雕塑家为展现人类之坚韧所作的功劳与但丁不相上下,因此常常拿他与那位14世纪的伟大诗人相较。巨大的《地狱之门》雕塑将但丁诗歌中的隐喻尽数浓缩,它为之所做的努力是举世无双的。

  书内页:

  《地狱篇》的第一首诗歌,相较于其他诗歌,无论是在袖珍画还是在雕刻作品中都难觅其踪。原因是这首诗几乎没有人性情欲纠缠其中,它的形 象价值只体现在肖像画界,因此为人熟知的唯一场景, 就是惊恐的但丁在密林人口被三只猛兽挡住去路。此场景紧紧贴合原文,且有明显的解说意图。此外,展现与第一首诗歌相关场景的绘画作品出现时间极晚,大概要到19世纪。相反的是,这首诗,特别是它的引言,正是整篇诗歌的序章,在记忆艺术与语言艺术方面负有盛名。因为它从前三行诗节开始就凝结了诗篇的整个象征、教义及叙述结构。在第一首诗当中,但丁就交代了他既是作家又是角色的双重身份,又阐明了他的训教目的,由此延伸出两层含义,即文学含义与寓言含义,诗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包含着这两种意味。我们既可以观察写实派画家(比如卡米耶﹒柯罗( CamilleCorot))的画作,也可以细细品味印象派画家[比如库奇(Koch) 为代表的拿撒勒画派与阿尔贝托﹒马提尼(Alberto Martini)]的作品,他们根据自己的艺术兴趣与文化目的,将诗歌转绘为画作。

  《艺术馆·艺术中的经典文学形象与故事》作者弗兰切斯卡·佩莱格里诺(Francesca Pellegrino)与费代里科·皮波莱蒂(Federico Poletti)是意大利当代著名艺术史学家。近年来,她撰写了许多艺术书籍,此外,还编写了许多艺术教材,在意大利艺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更多内页:

  (图文由出版社提供)

艺术馆·艺术中的经典文学形象与故事

中文版

现货包邮(除偏远地区)

  意大利知名艺术出版社Electa出品,畅销全球20个国家,被翻译成十多种语言,经典艺术普及读物。 300多幅全彩大图,图解式展现细节里的艺术史,打破传统艺术史的线性编排方式,独创关键词、索引式阅读,可以从全书的任何一页翻起。 图解式细节拆分,直观高效、一目了然,清晰呈现艺术作品的相关信息,真正看懂艺术作品。 印刷精美、四色印刷、装帧细腻,带领读者全身心领略艺术之美 版面疏朗美观,可180度无障碍平展阅读。 32开。 双十二五折(包邮)巨惠!仅49元一本, 限时。 仅需一杯咖啡钱即能拥有一本优秀阅读书籍。

  内页范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