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原创 潘天寿创作全盛期开篇巨作《初晴》现身嘉德秋拍,有望刷新个人最高成交记录

时间:2019/11/22 10:52:00  来源:艺术市场通讯

  北京秋拍的序幕即将拉开,在嘉德拍卖的一系列拍品名录中,于11月18日晚“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中亮相的潘天寿巨作《初晴》可谓本季现当代书画板块的重头戏,不仅是首次亮相于拍卖会,该作的重要历史意义更是决定了其成交破亿势在必得,甚至有望突破《无限风光》创下的2.875亿人民币的个人最高成交记录。


▲中国嘉德2019秋拍北京预展现场,左为潘天寿《初晴》,右为李可染《井冈山》

中国艺术史的奠基人

对中国美术教育作出重要贡献

  潘天寿(1897- 1971)

  字大颐,自署阿寿、寿者

  1924年,任上海美专教授,着手编著《中国绘画史》,并于1926年7月出版。 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术院中国画主任教授,兼书画研究会指导教师。 1936年,所编《中国绘画史》经修改后再版,列入"大学丛书"。 1943年,编写《中国画院考》。整理历年诗作,编为《听天阁诗存》付梓。 1944年至1947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1949年后,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美协浙江分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副院长、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文联委员。 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民族美术研究室"主任,与吴茀之竺一起大量收购、鉴定民间藏画,分类造册,装裱修整,充实院系收藏,为教学提供了充分的直观教材。 1955年,作《对于文艺思想的体会》的发言,明确提出了自己对于发展民族艺术的主张。 1959年,撰写《花鸟画简史》初稿。 1961年4月,在北京"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会议"上,提出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分科教学的建议,写《中国画系人物、山水、花鸟三科应该分科学习的意见》。 1963年,在潘天寿主持下,学生马进良(敬良)等协助,美院正式成立书法篆刻科。

  潘天寿先生认为,自己先是一位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位画家,因此,他将创作视为自己教育的一部分,对作品要求极为严苛,一遇不满便自行销毁,其存世作品数量少,且多为精品。

  他的一生奉献于中国美术教育事业,随着徐悲鸿、齐白石两位最具影响力的中国画家先后谢世,时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的潘天寿,被推到了艺术思潮的风口浪尖。而此时正是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传统美术影响、冲击最深的时刻。

  潘天寿认为,中外美术的混交,可以促进美术的灿烂发展。但同时,他自己的创作毕生却坚持从传统本身出新,沿袭笔墨方法,对继承和捍卫传统绘画和独立性作出重要贡献,并形成一整套中国画教学的体系影响全国。他可以说是传统绘画最临近而终未跨入现代的最后一位大师。

  1957年,潘天寿在《美术》杂志上发表《谁说“中国画必然淘汰”》一文,坚定地扛起了中国传统书画这面大旗。此时,潘天寿也迎来其作为画家创作生涯中的巅峰时刻,创造力得到了彻底的释放。

  潘天寿取法于石涛、八大、吴昌硕诸家,用宏取精,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不仅笔墨苍古、凝炼老辣,且大气磅礴,雄浑奇崛,具有慑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他结合鲜活的现实生活,创作了一大批表现时代的作品,引领了现代中国画“传统出新”的创造之路。

  在潘天寿的前十成交拍品中,过半拍品来自这一时期,如《江天新霁》、《朝霞》、《耕罢》、《鹰石图》、《鹰石山花图》,以及以2.875亿拍出的个人最贵成交作品《无限风光》等。

艺术巅峰期的开篇之作

  即将于中国嘉德秋拍中首度现身的《初晴》(1958年),创作时间正值潘天寿艺术创作的巅峰期。

  潘天寿《初晴》

  镜心 设色纸本

  戊戌(1958年)作

  140.5×364.0 cm

  题识:初晴。一石一花尽奇绝,天台何日续行踪。料知百丈岩前水,更润岩前百丈松。一九五八年戊戌黄梅开候,天寿。

  钤印:潘天寿印、寿康宁、强其骨

  潘天寿的艺术创作自四十年代末开始走向成熟,至五十年代后期进入巅峰期。这一时期的作品风格和创造性可用他自己的印语“强其骨”、“一味霸悍”所概括,同时也符合中国书画阳刚美的审美标准。

  此外,该作还是其一系列巨幅作品的开篇之作。自1958年开始,潘天寿频繁地将天台山纳入其创作中。《初晴》(1958年)、《记写百丈岩古松》(1959年)、《江州晚霁图》(1959,现藏钓鱼台国宾馆)、另一件《初晴》(1960年)、《长春》(1961)、《雨霁》(1962,现藏潘天寿纪念馆)等等一系列巨幅创作,构成了潘天寿艺术盛期的重要创作序列。专家称其为“变体画”序列。


▲潘天寿《初晴》,局部,图片来源:中国嘉德

  在20世纪中国画大家中,潘天寿的“变体画”数量不少,他作品非常适合诠释中国画的构图问题,原由是潘天寿对画面构图的苦心孤诣是最为突出的。他对构图之所以如此重视和强调,源于他对文人画发展中所产生的弊病的深刻认识。

  潘天寿的构图讲究“造险破险”,因此他的画极具形式感,也经得起推敲。在近现代画家中,潘天寿的作品在构图上具有鲜明的特色,明晰的秩序、强烈的对比,使其与前人以及同时代中国画家拉开了距离。

  这一序列的始源——《初晴》,在构图上处理的相当出色:苍松自一端沿对角线斜势生长,并与几何形的磐石形成画面的基本结构关系;松冠、石梁、飞瀑等等组成画面左侧紧密构图,与右侧山花、夹叶形成画面鲜明的节奏变化;弱化景深透视的处理,淡化的墨与色状出远山云雾,使作品的基调变得沉稳,但一抱连接飞瀑的溪水被安排至与斜松相对的另一条对角线上,从而为作品沉稳的气氛增添了生机勃勃的力量。


▲潘天寿《初晴》,局部,图片来源:中国嘉德

  构图之外,潘天寿对于“色”的理解与运用也在这一阶段达到巅峰状态。从具体的作品来看,1950年代中期以后,潘天寿作品的色彩愈加丰富、明亮,色彩内容越来越多,处理色彩的统属关系力求做到泾渭分明。

  在《初晴》这件作品中,小处如山花红叶,大处如坡石松干,所有的着色部分都是先勾勒墨线,打好墨底,再填色处理,色迹均不隐墨线。整体上看,色彩的运用类似平涂,赭石作为主要色调追求透明感,作用是给画面定下通透的基调,这是潘天寿一贯的用色方法,也是他塑造块面的重要手段。整幅画面墨色十分夺目,野草野花色彩各异,又于统一的画面基调下各司其职,与浓重的墨色彼此辉映。


▲潘天寿《初晴》,局部,图片来源:中国嘉德

市场价值预判

  潘天寿的巨幅作品目前基本存于博物馆、纪念馆,因此大尺幅的作品市场流通很少。加之潘天寿先生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的地位已有定论,一旦有巨幅精品进入拍卖会,必然诞生天价。

  而该作的创作背景又是为省政府接待重要宾客的酒店——杭州西子湖畔华侨饭店建成所作,与好友吴茀之的《美意延年》共同悬挂于大堂左右,其重要性与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1959年3月,华侨饭店建成开业,一度是杭州规模最大的建筑

  然而由于尺幅巨大,长期悬挂在外容易受损,因而20年后,当时的机关事务局委托美院领导请潘天寿的学生临摹了一幅同比例的《初晴》替代上墙,并将原作收了起来。自此(1979年),《初晴》原作便再没出现在公众面前,至今已有40年。

  该作也是在潘天寿艺术研究中数次出版过的流传有绪的作品。

  出版:

  《潘天寿书画集·下编》,第111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96年版。 《西泠艺丛·潘天寿专辑》,第78-79页,西泠印社,1997年版。 《中国画名家作品精选—潘天寿作品》,图编19,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中国画联展》,潘天寿纪念馆,2001年版。 《潘天寿全集·第二卷》,第172-173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潘天寿变体画研究》,第82-83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版。 《童中焘解读潘天寿》,第137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版。

  展览:

  “潘天寿、吴茀之、诸乐三中国画联展”,潘天寿纪念馆,2001年。

  从1958至1964年间的高质量拍品,每平方尺的平均成交价约47,974,950人民币,按《初晴》的尺幅估算,预计成交价可达2.45亿人民币,考虑该作在其创作生涯的重要性,价格应该会更高。

  综合潘天寿过去的市场表现,与该作在其艺术创作生涯与时代背景下的历史价值考虑,估测该件拍品的成交价范围在1.8-3亿人民币之间。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Arts & Collections Co. 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