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莫兰迪静物画与现象学的还原(含莫兰迪全集500张)

时间:2019/10/13 16:21:07  来源:慧田哲学

  

(本文插图来自网上,详见水印)

  意大利早期静物画中的水果、面包、酒水,都有某种宗教的寓意。荷兰静物画中老鼠、飞蛾、苍蝇、蜡烛以及骷髅头也具有人生虚荣无常的象征性。多少世纪以来,假如不仅仅作为装饰品,静物画似乎命中注定要使用这种具有标志性意义的vanitas语言。它被认为是一个有关历史绘画艺术、肖像学及宗教主题的副对象,并被贬低为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纯粹模仿、幻觉派艺术家的精湛技巧和一种构图能力而已。

《早餐》

威廉·克拉斯·海达

布面油画

46×69.2cm

1629

  莫兰迪的作品却体现了静物画自身真正的言说形式。他常常用颜料将瓶子涂成白色,不仅去掉它们社会功用的标记,还剔除了它们透明、反光和表面模仿的特征,最终使它们显出“毫无特点”的特点。我们从画中感受到的强烈的东西并非如传统静物画那样来自再现对象,而是色彩、形状、空间、光线构成了作品充实的现实性。

莫兰迪的工作室,博洛尼亚

1981

  莫兰迪在1957年的一次采访中说道:“我想我一直还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信徒,不喜欢为了宗教信仰、社会正义或者民族荣誉而艺术。一件艺术作品转而为其他目的服务,而不是为艺术作品自身所包含的那些目标服务,没有比这更不合我胃口的事了??”

乔治·莫兰迪

  显然,莫兰迪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他对看进行了一番严密的检视:“事物存在着,它只有它自身的内在意义,却没有像我们为它附加的那样的意义。我只知道杯子是杯子,树是树。视觉世界所唤醒我的仅有的兴趣的只是色彩、空间、光线和形式。”

《静物》

乔治·莫兰迪

布面油画

36cm×47.3cm

1943

光达美术馆

《静物》

乔治·莫兰迪

布面油画

34cm×40cm

1956

光达美术馆

  莫兰迪这种放下、排除任何非艺术的牵连,回归绘画,特别是回归静物画自身所包含的纯粹视觉的立场,就是一种现象学的还原。这种还原根本上就是一种“中立性”或“无执态”,是对存在设定的有意识的、方法性的排斥。

  通过还原,莫兰迪不仅回到了画家意识的一种零度的状态,而且把一切都逼入纯现象的范围,让现象自身呈现自身是如何可能的。这就完全突破了那种现成的、干瘪的、在自我套子中的内存在,它达到了构成性的被给予,是回到了一种发生性的、有生育力的看的内在。还原归根到底是为了让物在莫兰迪的眼中当场自身构成、自身呈现,并由此成为莫兰迪通向纯粹直观的通道。

  *本文节选自蒋梁,《直观·时间·显现——莫兰迪绘画方法研究》,见许江、司徒立主编,《绘画论——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实践与理论研究博士论文选》,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8年。

《绘画论》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艺术家作品专辑系列

莫兰迪

  1

油画作品

  2

素描作品

  3

水彩作品

  

灰雅的中间色调

从容淡泊地在几近凝固的时间里,

素朴的画布上不张不扬地铺展,

静静地弥散着最朴实的震撼力

和直达灵魂深处的安宁与平静。

莫兰迪的世界是寂静的!

这是一个高度纯化的精神世界。

在没有终极的时间里,

无前无后,无始无终。

他以超凡的定力

探寻着精神返乡之路,

这在无意间和中国文人画

以及士大夫的旨趣相契合。

莫兰迪借助构成、颜色之力,

使他的内在精神通过物性的形态

延伸至他所企及的境域,

这也和唐?司空图《诗品?雄浑》的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谋而合!

这位脱离了编年学派对风格流派

所设定的轨迹的“大隐之士”

被“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的巴尔蒂斯曾这样评价:

“莫兰迪无疑是最接近

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的欧洲画家了,

他把笔墨俭省到极点!他的绘画别有境界,

在观念上同中国艺术一致。

乔治·莫兰迪

(1890-1964)

生于意大利波洛尼亚

是意大利著名的版画家、油画家

青年时考入波伦亚艺术学院,

曾经长期在这所学院

担任美术教师,教授版画课程。

莫兰迪既推崇早期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

也对此后各种流派的大胆探索有着强烈共鸣。

他最初沉迷于印象主义,

对塞尚的静物和风景画

颇感兴趣,也模仿过立体主义。

在经过兴奋、茫然、探寻后,

莫兰迪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他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探索,

以微妙的“冥想”式静物画著称,

成为20世纪最受赞誉的画家之一。

莫兰迪的艺术

能给人以极温柔的精神慰藉。

西方评论界认为,莫兰迪的画关注的

是一些细小的题材,

反映的却是整个宇宙的状态。

宋人的求“理”、

元人的求“逸”、明清人的“复古”,

在绘画的作品上呈现得很明显。

“画如其人”说得一点也没有错。

在中国是这样,在西方亦是。

艺理相谐,殊途同归。

这位意大利静物画家

乔治·莫兰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自己人生最好的注解。

莫兰迪一生孤寂、平凡,

厮守着生活中的坛坛罐罐,

用静物演绎艺术的真谛。

诚如他自己所说:

“我本质上只是那种画静物的画家,

只不过传出一点宁静和隐秘的气息而已。”

世界很复杂,但是艺术家不是要还原世界

而是通过事物来创作自己心灵的世界。

从莫兰迪作品中那些反复排列、

形状单纯的瓶子就可以完全理解。

通过画面,使人明白,作品创作的题材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作品是否给人有想法。

看莫兰迪的画时,

人会不由得全身心地安静下来,直透人的心灵。

这种安静,在莫兰迪看是随意

摆置的各种方向的笔触。

在整个画面中,力量相互制约、

相互抵消所达到视觉的完美平衡,

是莫兰迪随意组合坛坛罐罐后所追求的艺术方向。

莫兰迪的绘画几乎从来不用鲜亮的颜色,

只是用些看似灰暗的中间色调来表现物象,

一切不张不扬,静静地释放着

最朴实的震撼力和直达内心的快乐与优雅。

他不满足表现看到的世界,

而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

莫兰迪通过画静物、风景,

在现实的物象和心中的自然中找差距,

表现出一个纯化的精神世界。

莫兰迪的瓶瓶罐罐

和中国画的山水花鸟异曲同工。

可见,东西方艺术家,

追求的艺术境界都是一样的。

他不满足表现看到的世界,

而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

在他的作品中,没有被激化的矛盾,

没有具有直观外露的冲突意味的画面元素,

没有受到顿挫的视觉体验,

画面的张力是平衡在

精神与物性的视觉感知之间,

相互渗透着并无声地弥散的。

每当我们在面对莫兰迪

这些看似重复却不泛有一丝疲惫的绘画时,

自然的轻松,朴实的感动,无以名状的淡泊,

无声的静谧直抵人的灵之深处,

并在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沉醉中,

得以瞻仰他超逸的人格,倾听其平和淡泊的心声。

莫兰迪以其平衡、简洁而神秘的构成,

平实、冲淡而高雅的色彩,

在西方美术史中

为立体派和印象派之间架起了桥梁。

他在具象绘画领域中

也建树了其不可小觑的功绩!

莫兰迪是意大利

具象绘画沉思者中最杰出的典范,

他以其宛如“入禅”的心境,耽于平凡状态,

回归着古典而旷远的宁静。

他一生孤冷、平凡地厮守着庸常的生活中的坛坛罐罐,

以最平凡之物、无华之色演绎了一个宁静虚和的世界。

其作品没有险山恶水,没有大起大伏,

画中的形象看起来似乎始终伫立于阒默之中,

而潜伏在背景之中以及旷远的画面之外

却始终都回荡着微弱但不屈的回声,

有如平沙落雁、天籁和鸣,

又似缓缓吟诵的诗歌,低徊不尽、清远悠长……,

这是智者的言说,是对灵魂之域的坚守,

是形而上的哲学沉思,并带有一种浓郁的宗教气息,

予人以妥帖而温暖的精神慰藉。

“幽漻阒默,惟寂惟寞,所以洁其心也。”

画中的寂静,缘起灵魂的冲静!

莫兰迪洞谙通过对那些卑微的简单器皿

和寻常风景来捕捉其内在的动人精髓,

他一直遵循着可靠的中间阶级的趣味和标准,

追求其闲适而谦和的心境,

远避尘嚣,万念俱寂,

日复一日地描绘着那种朴实无华的寻常,

在现实的物象和心中的自然中寻找差距,

终其一生而始终不渝。

  4

逛他的工作室

  

  设计直接表达思想,思想自然创造艺术。

  艺术之所以能够成为自我的见证和最为生动的想象,是因为

  观念的世界晦暗不明,而艺术却永远旗帜鲜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