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四川往事 | 关山月:游历写生绘就多娇江山

时间:2019/10/10 15:42:49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李璞

《江山如此多娇》 傅抱石、关山月 1959年 设色山水

  提起关山月,人们总是不由自主的联想到那幅曾被毛主席提字,至今还悬挂于人民大会堂之上的《江山如此多娇》。

  作为一位国画艺术大师,关山月在中国画坛的成就也如同人民大会堂之上的画,历久而弥新。而这位岭南画派的巨匠,与四川也有一段重要的相逢。

关山月

  在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生涯中,关山月禀承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所倡导的“笔墨当随时代”和“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并始终不渝地贯穿于他的创作实践,生活实践和教育实践之中。

  关山月于上世纪40年代在我国西南、西北,特别在巴蜀写生的经历对其来说十分珍贵。蜀地壮游之中的作品虽然都是对景写生所得,虽然借鉴了西画写生的取景方式和渲染的技巧,却又分明是中国画气韵的,并灵活运用传统的笔法、皴法、墨法,又无明清以来中国画程序及套路,是实景而又有取舍剪裁,通过气氛、色调、点线的节奏造就一种全新的诗境。如果说1940年在澳门、香港举办了第一个画展是关山月艺术生涯中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他在四川地区几年的游历写生,构成了他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

讲座现场

  [直播回看]陈湘波:百年山月——关山月先生艺术之路

  2019年,成都画院开启了“艺术大家与四川”系列讲座,邀请到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馆长陈湘波带来《百年山月——关山月先生艺术之路》讲座,为观众介绍关山月在美术史上的成就,以及他与四川地区独特的情怀故事。

成都画院内关山月题写横匾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画院第二进天井,三侧房门上各悬挂一面“成都画院”横匾,其中一面便是关山月先生在1981年间到画院访问交流时提写的,可谓与关山月先生缘分独特。

  百年山月,岁月无痕,让我们跟随陈湘波的讲座,一起重温关老先生半个多世纪的艺术之路:

  从“关应新”到“关山月” 岭南新派启先知

  关山月1912年出生,在广东阳江,父亲是一名小学的老师。出生的那一年刚好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的元年,父亲为其取名“应新”,反映出那一辈知识分子对时代变化的敏感性。

  1935年这一年对关山月而言特别重要。首先他结婚了,妻子叫李秋璜也叫李小平,是一名孤儿,结婚时16岁,李秋璜对关山月的艺术起了很大的作用。同年,关山月正式拜高剑父为师,跟随老师在春睡画院学习,高剑父为其改名为“关山月”。

  “一般意义上大家所理解的岭南画派认为是受到日本画的影响,比较重视色彩,其实这些都是表象。”陈湘波认为岭南画派最根本在于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强调时代精神。“高剑父所提的‘新中国画’主要以唐宋绘画作为基础,对日本画再加以吸收,强调反映现实生活。”

《从城市撤退》 局部 1939年

《寇机去后》 1939年

  就在关山月跟随高剑父学画时,日本占领了广州。当时高剑父到了澳门,关山月在1938年10月,没有办法回到广州的情况下从湛江坐船前去澳门找老师。在高剑父的介绍之下住在一所寺庙内,担任美术老师教学之余一直跟随老师临摹、学习绘画。在这样的机会之下,高剑父将自己收藏的古代绘画和日本画的画册都拿出来给关山月临摹,这两年的时间可以说是关山月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与此同时,关山月开始创作表现抗战题材的作品,像1939年的《从城市撤退》,便反映的是日本人占领广州后难民逃难的场景。画面中关山月并非描述岭南的景色,而是参考了一些古画元素,将冬天描绘出白雪皑皑的场景,用来强调逃难的艰辛。画面中有飞机,有楼房,具有时代性,反映了现实的社会,这也体现了岭南画派的精神。

  1940年,关山月在澳门濠江中学举办了个人第一场展览“抗战画展”,在那个年代没有哪个艺术家是直接用美术作品表现时代,因此关山月的个展引起了很大反响。“抗战画展”也让关山月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当时张光宇、叶浅予都从香港跑来看展,澳门和香港的报纸也整版介绍了这次展览,此后展览又巡至香港,这一次的经历成为关山月绘画道路上的重要事件。

  关山月在韶关举办“抗战画展”时被日本飞机轰炸,画作被炸毁后他决定一边继续办展,一边创作写生,并从广东前往桂林。临行前,高剑父将杜甫的诗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送予学生,这句话也成为了关山月一生的座右铭。

  很多艺术家因为抗战走到西南,关山月也是如此。

1945年,关山月与妻子在四川成都

  关山月与四川结缘

  各种辗转之后,关山月与失散的夫人相聚于桂林。在桂林住了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他去到昆明,成都,岷江附近写生,同时走到哪里画展办到哪里。一方面通过画展宣扬抗战,同时通过卖画维持生计。

《都江堰》 34.2x48.8cm 1942年 纸本设色

  关山月所画《都江堰》可以看出典型的岭南画派的风格,同样也吸收了日本画的渲染技法。

  同样,重庆的《嘉陵江码头》也是按照他个人的方法,现场写生回来后进行整理创作的。按照岭南画派的画法,用半生熟或者熟纸,反复渲染画面。

《峨眉烟雪》 56×60cm 1941年

《犍为盐井》 36 x 48cm 1944年

《盐井》 35.6x47cm 1945年 纸本设色

  《峨眉烟雪》《都江堰》《自贡盐井》……关山月在四川画下一幅幅不朽名作。“关老在四川的画作,大多都是对景写生。”陈湘波认为,关山月善于运用西画的写生取景以及渲染的技巧,但同时在画中还表现出中国画的气韵,特别是传统的笔墨。

  抗战时期有非常多的艺术家、文化人从北方迁移至桂林,成都。战乱将这些人聚集于此,关山月在这一时期接触到了很多名家。并非科班出生的他,更多的是通过跟着老师,靠自己摸索,抗战时期通过不断的办展览,接触不同的艺术家,并与之交流而进一步提升水平。

  从1941年始,关山月一直反复辗转于贵州、云南、四川各地,进行大量的写生创作,逐步地形成了关山月源自现实的全新而独特的国画语言。在不断举办的各地展览中,关山月认识了一批画坛大师,如在昆明办展认识了主动来看展览的徐悲鸿。坚持写实主义的徐悲鸿对这个后辈源自现实源自写生的画风十分称赞:“不错,很新鲜。看来你跟你的老师学到了不少东西,开风气之先”。1942年在成都办展又认识了张大千,张大千订购了价格最高的作品《峨眉山风景》,从此也缔结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在此次画展之后朱光潜先生也给关山月写亲笔信,称其画作“兼备中西之长”,给予关山月极大的肯定和鼓舞,助推了关山月的艺术道路。著名学者郭沫若参观了关山月的展览后,主动要求为关山月的《塞外驼铃》和《蒙民牧居》两幅画题诗。通过举办展览,关山月结识了赵望云,并一同结伴去了敦煌。

1942年,关山月和赵望云在成都切磋画艺

  就这样一路写生一路办展的关山月在敦煌呆了一个多月,在幽暗的洞窟中,临摹了80多幅珍贵的壁画。在幽暗的洞窟中,全靠其夫人李秋璜一路举着油灯照明。此后,他的这批画作在陕西的杂志上有所发表,与敦煌研究院的临摹不同,关山月并非勾线,而是以自己的方法来重新演绎画面。

关山月 仿敦煌壁画图

  “关老早年在四川写生和办展的经历,是其艺术发展的重要历程。在西北、西南的大多数创作都是对景写生,虽借鉴了西画的取景和渲染技巧,还是具有中国画的气韵,特别是在传统的笔墨上,没有所谓的套路,更多的是一种全新的视觉感受。”陈湘波认为,正是通过不断的举办展览,学习交流之中,使得关山月有了转译多思的良机。在读书、学习之外,通过创作实践强化自身功力。“从关老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交流很重要。与什么样的人交流,决定了你的学养,通过交友提升个人能力。”抗战时期,正是通过与诸多名家之间的交流,使得关山月打开了创作的新境界。而这一切,与四川都分不开。

《黄河冰封》 32.8x42.3cm 1943年 纸本设色

《祁连跃马》 30.5x41.6cm 1943年 纸本设色

《西南写生之一》 33.6x46.9cm 1943年 纸本设色

《新开的公路》 35.4x44.9cm 1945年 纸本设色

  晚年艺术生涯的转折点

  1978年,关山月从武汉到重庆,描绘长江三峡时期的创作,也是他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次的转折同样与四川有关。在20多天的时间里,画了整整两本速写。

《绿色长城》 1974年 纸本设色

  从1941年到1998年,回顾关山月所举办的展览的地点可以发现,办展最多的地方是四川,其中成都四次,重庆三次。由此可见关山月与四川的渊源。“关老与四川画家吴一峰的交往也特别多,还有张大千。80年代张大千在台湾还与关老共同合作作品,两人一来二去通过邮寄的方式将画作相互传递。”陈湘波表示,关山月跟四川的关系是特别的,这个地方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占据的比重也特别大。

  关山月所描绘的长江三峡不下十幅,每一幅都各不相同。对于每一件作品,他都有着自己的追求,不但体现在意境上,也体现在笔墨中。有的写意,有的强调水墨的灵动,有的表现淡彩。“大家都知道中国画追求笔墨的程式和老辣,而关老特别强调不同画面,不同地点,不同时代的感受性。岭南画派强调中西融合,这也符合时代的特征,我们正是处在中西大融合的时代。”

  关山月艺术的特点一个是注重反映时代,还有一个是不断挑战自己因此,从水墨到重彩,从山水到花鸟,任何画种他都是信手拈来。画家之一把自己打开,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作为中国的画家,关山月一直保持着长远的国际视野,希望把中国的艺术推到国际舞台。1946年,他被聘为广州市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中国画科主任。1947年作南洋之行,先后在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地旅行写生,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描绘热带风光,并举办个人画展,受到华侨的欢迎。

1981年,关山月先生在成都画院作画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关山月对广州美院的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画教育上提出了具有岭南特色的教学体系。50年代的学生,更愿意学习油画,而将中国画看做是彩墨画。时任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兼国画系主任的关山月得知没有人报中国画系后,便动员一批人来学习国画,并在探索中国画教学的特点上下功夫。关山月在课堂上是直接用毛笔画写生的,这种直接用毛笔去画的过程避免了模式化,更多的锻炼了个人的自我管理和对于画面的把控。为此,关山月总结出“四写”(临摹、写生、速写、默写)、“三并用”(手、眼、脑并用)、“两要求”(形神兼备,气韵生动),这些也构成了关山月中国画教学的基础体系。

  “关老经常对我说画画是带着镣铐跳舞,一味的追求个性没有约束是不成立的。一件作品被关注与所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作为时代的艺术家,关老敏感的感受到了社会的变化,并通过作品艺术性的反映时代,这也是他能够脱颖而出的点,基本在每个时代都有代表作。”陈湘波谈到。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