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谷 瓷 | 我的当代瓷艺作品 文化背景、创作心得与理念

时间:2019/9/21 10:17:40  来源:文婉雪 艺亦道文化

肖谷

  1958年生于上海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上海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上海油画雕塑院原院长

  新疆龟兹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文艺复兴研究院研究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及美术修复保护艺术委员会委员

《一》

文化背景

=========我的瓷艺创作文化积淀 

  大概在40多年前的1975年下半年至1978年上半年,我曾在上海对外贸易局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技术学校工作、学习二年。 

  其间有些日子在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多个瓷器仓库工作,其中主要在南市区榛岭街的一个尼姑庙的瓷器仓库对来自全国各地收集来的不同年代的瓷 器进行整理、分类、编号工作,一干就是好几个月。经手过上万件主要为清代的瓷器,尤其对康、雍、乾、嘉四代比较熟悉些,所以也认真些。同、道、光和民国瓷基本不在眼中。而过眼在仓库堆放的瓷器则更多,更多。

  因为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技术学校是一所培养绘画和翻译人才的学校。所以,我受到了比较系统的绘画基础训练。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宝山钢铁总厂工程指挥部政治部工作的1978年及以后的十年间画了大量的素描和速写。

男子头像 素描 1980

裂缝专家 王铁梦1980

女子头像 素描 1978

=========

「 我的瓷艺创作文化觉醒  


  大概看的太多,所以之后的大约四十年来对瓷器没有什么感觉。
 
  直到去年的2018年忽然有感觉,于是一气做了近一百件瓷艺作品。 现在想来,不是“空穴来风”。事实上,在早在1996年前后,我在景德镇设在上海的一个工坊里,做过20来件瓷艺作品。2010年景德镇占绍林来我朋友陆全明处拉坯,也做过10来件瓷艺作品。但没有什么感觉。  有时也会关注近现代所谓“文人”对瓷艺创作的介入,对中国当代瓷艺理念与创作的影响。


《璀璨丝路》 釉里红、氧化铁  1325度   2019   肖谷

  从“珠山八友”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海上名家”两次到景德镇瓷画创作。 

  为记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22周年。同时,也对陈毅提出的“名人、名瓷、名画要融合起来。纸画不易保存,而瓷画可以千秋”的观点回应。

  1964年的七、八月,朱屺瞻、王个簃、林风眠、唐云四位画家,到景德镇创作了百余件瓷盘画。

  前排右3:唐云先生、 右4:王个簃先生

  右5:林风眠先生、  右6:朱屺瞻先生 

林风眠先生在景德镇画瓷盘

  当然,那个时代还有不少各地艺术家,通过瓷器这个载体,共同完成了对“珠山八友”艺术瓷画的呼应和超越,成为陶瓷史上的一段佳话。

林风眠先生瓷艺作品

  1980年代上海画坛又一度重新盛行瓷盘画。“海上名家”陆俨少、谢稚柳、关良、程十发、应野平、刘旦宅等都曾在瓷盘上挥洒笔墨,成品也多数用于好友间的互酬。

陆俨少先生瓷艺作品

程十发先生瓷艺作品

  有趣的是:唐云先生怕被人索走新鲜之物,出人意料地在瓷盘底部画了“唐氏”麻雀,并题上“老药自用”,更是一时成为艺坛佳话。

唐云先生瓷艺底部作品

  对于画惯纸上平面作品绘制而言,无论“珠山八友”的历史性突破还是“海上名家”的呼应和超越,但他们还只是局限在方寸间辗转腾挪,更多考虑个人绘画风格和绘画意趣的呈现与表达。应该说很少会考虑和理解顾及陶瓷特有材质松脆、器型形度、釉彩复杂、烧制窑变等工艺特点等不可控因素。所以,严格来说他们的瓷艺作品都是玩票性质的“戏作”。

  这一玩票性质的“戏作” 现象,至今依然普遍存在,并已成为“套路”。

  当了解这些艺术现象后,我的瓷艺创作意识开始觉醒。 

  直到去年的2018年有了感觉后,便一气创作了近一百件瓷艺作品。

2018年之后的部分瓷艺作品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完待续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