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踏雪寻梅笔筒

时间:2019/8/20 11:12:32  来源:漳州档案

  踏雪寻梅笔筒

  在用来雕刻的工艺品中,黄杨木可谓是首屈一指。黄杨木是珍稀木材,黄杨木品质优良,成材不易。生长缓慢,黄杨木无大材,有“千年矮”之称。因黄杨木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温润而备受人们的喜爱。黄杨木木质细腻,打磨后有绸缎一般光泽。木性稳定,遇热遇湿变形率小。黄杨木又具有象牙效果,年久色愈深,古朴美观,适宜雕刻小型陈设品。

  我收藏的这个笔筒顺依黄杨木的形状,底部粗壮,口部稍窄,略斜却稳重。此笔筒所雕刻的意境是“踏雪寻梅”,典故出于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少年好学,酷爱梅花,隐于鹿门山。张岱《夜航船》记载,孟浩然性情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后人便常以“踏雪寻梅”为制作文房用器的题材,表明文人的清雅之气,彰显文人高洁好古之风。笔筒外壁浮雕踏雪寻梅图,苍松因大雪压枝而低垂,能感受到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的景象。骑在驴背上的高士头戴风帽,掮一束梅枝瑟缩而行,耸肩缩颈,骑驴缓缓前进。雪地泥泞难行,驴前有一童子在引路,引导毛驴小心翼翼通过木板搭建的小桥;身后紧随俩童子,一童子肩上挑着担子,另一个童子立身于一侧,等候毛驴过桥。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形象生动。笔筒的另一侧有题诗:“一路白雪茫茫看,数枝梅花朵朵放。”以“踏雪寻梅”为题材雕刻的这个笔筒,刻画文人雅士赏景吟诗之情致,隐喻文人“不畏风雪为寒香”的精神。

  此笔筒包浆醇厚,色呈褐红,包浆圆熟。其雕刻技法沿袭自清初开创的去地浅浮雕法,通过不同的色泽与纹理,表现出图案的丰富层次,刀法干净利落,线条流畅,并不刻意雕出大雪纷飞之景,而借松枝低垂、人物寸步难行之态,状写天寒地冻、风雪漫天之景,构图、意境均佳。品相保存完好,颇为难得。从雕刻的手法、器物的包浆来看,断代为清代中晚期的作品。

  由于明清时期的黄杨木雕作品现今存世极少,因而在近几年的拍卖市场中,黄杨木雕风头劲猛,市场价格令人吃惊,因而市场前景看好。近年来随着收藏者的日趋成熟,国内很多藏家开始盯上黄杨木雕,成为投资收藏者的热衷藏品。(本文源自《闽南日报》 江初昕 文/图)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0596-2595655),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