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清宫文物今日“下江南”

时间:2019/8/13 14:49:10  来源:华声在线

  8月8日,长沙博物馆,工作人员在提前为展览做准备。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郭立亮 摄

  湖南日报·华声在线记者 龙文泱 通讯员 韩珺 林怡静

  由长沙博物馆和沈阳故宫博物院共同举办的“皇家气象——沈阳故宫清代宫廷生活用品展”,将于8月9日在长沙博物馆开展。

  沈阳旧称“盛京”,是清王朝崛起的肇基之地。清朝迁都北京后,将盛京作为陪都,盛京皇宫成为“陪都宫殿”。它就是今天的“沈阳故宫”。

  95套沈阳故宫博物院馆藏清宫文物,通过“华美章服、珍馐之器、闲情雅趣、匠心宫室”4个部分,展示清代后宫的日常。8月8日,湖南日报记者提前探馆。

  满汉融合的龙袍里,藏着清朝兴盛之道

  明黄色的龙袍全部展开,挺立于观众眼前,尽显皇家气派。

  “这件明黄江绸彩绣平金夹龙袍是嘉庆皇帝的御用龙袍,在春秋季节出席宫廷筵宴、庆典等吉礼场合穿着。”沈阳故宫博物院相关负责人李理介绍,中国古代具有严格的服饰制度,清朝统治者则制定了我国历史上规范最为详细和严格的冠服制度。服饰是清朝最重要的国家象征。

  李理指着龙袍说,它保留了马蹄袖等满族服装的样式,但团寿纹、蝠纹、海水江崖纹、十二章等图案都来自汉文化。

  尤其是十二章,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形成的古代帝王服饰纹样,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宗彝、黼、黻12种图案,代表了君主的12种才能与美德。

  “乾隆皇帝曾说,服饰的样式要保持满洲的样式,图案可以用中原的图案。清代帝王服饰采用十二章,是其接受汉文化传统君德思想在服饰上的最高体现。”李理说,在磨难中成长的满族知道自身的弱小,从王朝建立以来就注重学习中原文化。因此,清朝在以满族为核心的基础上,开启了多民族共融的发展方式,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展厅内,诸多展品展示了清朝统治者对多元民族文化的包容并蓄。如褐漆描金勾莲纹多穆壶,是吸取了蒙古文化的产物,用来盛装奶茶。多件精美的餐具中的花纹、诗文,尽显汉文化韵味。

  琴棋书画文具盒、康熙款青花人物故事笔筒、黑漆描金百寿字羊毫提斗笔……一组文具引人注目。

  “人们可能认为,在尚武之风盛行的清代宫廷,陶冶志趣、怡情养性的文化生活是皇帝万机余暇间的消遣。实际上,由于深受汉族文化影响,清朝帝王的文化艺术生活相当丰富。”李理说,如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都是从小学习书法、读四书五经,他们学识渊博、书画造诣高,北京故宫和沈阳故宫都留下了大量书画作品。

  冰箱对抗酷暑,艺术与实用统一的精致生活

  8月,长沙被酷热的夏天包围,躲在空调房里吃冷饮简直是最幸福的事。清代的帝妃们如何消暑呢?

  “清代也有冰箱。它精巧的设计不仅能冰镇食物,还能营造清凉的小环境。”李理指向一个精美的方形大盒子,名曰掐丝珐琅蟠龙透雕宝相花兽耳方冰箱,是乾隆时期宫中所用。

  他解释道:“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冰鉴,用青铜铸成,内部放很多冰块,再放上食物或酒。此后各个王朝都沿袭了这种方法。到了清朝,满族人做了类似的器物,他们叫做冰箱。每年冬季,满族人就会采集大量的冰块保存在地窖中,到了夏天便取出来使用。冰箱的上面有许多小孔,便于冷气排出为室内降温。下面设计了一个小口,便于冰块融化后水排出。现在东北一些偏远的地方还保留着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

  李理说,沈阳故宫中有很多冰箱,大的长宽高约有1米,展厅中这个冰箱是体积最小的。它两侧有兽耳,便于抬起移动。他分析:“从康熙时期开始,皇帝有到承德避暑山庄避暑的习惯,路程约有一周的时间。小体积的冰箱可能是放在马车中。”

  在展览中,许多生活用品都像冰箱一样,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

  粉红色的圆形玻璃盒上,有精美的金色纹饰。李理说,这个粉玻璃葡萄花双环耳粉盒是后妃们化妆用的粉盒,在武汉展出时备受女性观众青睐。后妃们用来固定和装饰发髻的点翠头簪至今色彩鲜艳。它采用的点翠工艺繁复精细,即将翠鸟蓝、紫色的羽毛黏贴起来,形成精美的图案。灰鲨鱼皮鞘骨箸解食刀原本是满、蒙等游牧民族随身携带,用于狩猎切割食物或防身的工具。清军入关后,它逐渐从实用工具变为礼制标识,被满清贵族佩戴于腰间,以表示对祖宗尚武精神的传承。

  作者:龙文泱 韩珺 林怡静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