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永生说钱系列:李学勤先生与中国钱币学学科建设

时间:2019/6/16 10:02:02  来源:乐艺会

  春节前我与李学勤先生联系,想去看他并送上我刚出的新书。先生夫人接的电话,说李先生刚在协和医院做了一个小手术,手术很顺利,正在休养。她要我春节后再和她联系。

  我上周刚休完假回来上班,计划下周去看李先生。不想周日早晨打开电脑,突然看到了李先生去世的消息,心中一怔,那位慈眉善目、和蔼可亲,学识渊博、为人谦和,提掖后学、重视科普,在学术道路上曾经给过我很多的支持和鼓励,被学界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怎么突然就走了!心中无限悲痛,想起了和李先生交往中的一些往事。

为人谦和 品格高尚

  李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研究涉及先秦史、秦汉史以及古文字、古文献整理、青铜器研究等领域。作为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他主持的重大科研项目有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等。

  他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国际汉学研究所所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评议组组长,以及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等多所外国名校的客座教授。

  李先生的学术视野开阔、涉猎广泛。在他广博的研究领域里,钱币虽然不是他研究的重点,但是我却是因为钱币而与先生结缘相识的。

  李先生是1991年出任中国钱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我是1992年借调,1995年正式调入中国钱币博物馆。因为我当时在中国钱币学会秘书处工作,所以有机会很早就结识了李先生。

  中国钱币学会每年年初都要例行召开一次常务理事会,对上一年的工作做一小节,对新一年的工作提出规划。这是秘书处每年的一件大事,除了文件的起草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给各位常务理事递送会议请柬。因为每次会议的时间和地点,都是临近召开了才能确定。确定之后就要在很短的时间内,给近百位常务理事送到请柬,这对人手本来就不多的秘书处来说,确实是件很棘手的事。

  记得每次联系给李先生送会议请柬时,他都是让我们直接将会议的时间、地点在电话中告诉他,不用派人专程去送。他说筹备一个会议很忙,要办的事情很多,不必为给他送请柬而专程跑一趟。李先生作为一个享誉国际学术界、在社会上拥有重要影响力的著名学者,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为人谦和、处处替他人考虑的高尚品德,给我们秘书处的同志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融会贯通 学术大家

  李先生对钱币学会的工作非常支持。每年的常务理事会,他只要在北京基本上是必到,并且每次都有精彩的发言。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先生在发言中,总是能从与其它学会比较的视角,肯定中国钱币学会上一年在学术研究上所取得的成绩,并就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主管单位对钱币学会的工作所给予的支持,进行充分的肯定和感谢。同时,他又会从与国际钱币学界的比较中,指出我们的差距,呼吁要加强“钱币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建设。

  李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明史的研究工作,对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以及货币在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都有独到的见解。他说钱币学虽然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最迟在南北朝的萧梁时期就已经产生,当时被称为“古钱学”。但是,作为一门现代意义上的独立学科,却始终还没有建立起来,和国外相比,差距还很大。国际上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分的人文与社会科学19个一级学科中,就专门有一个“钱币学”,在西方学术界具有很高的地位。中国的货币文化虽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世界货币文化的发展,乃至人类文明的进程,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钱币学在我国还没有取得它应有的地位。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他认为,其中学科建设的滞后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他强调要从两个方面加强钱币学学科的建设:一是要结合历史的发展,突破传统古钱学的局限,研究钱币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内涵。要加强和高等院校的合作,争取钱币学能够早日走入高等院校的课堂;二是做好钱币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要鼓励专家多写普及性的学术著作,向社会大众宣传普及钱币文化、金融知识。

  李先生不但在常务理事会上呼吁,2013年12月他还在中国钱币学会举办的全国秘书长培训班上,专门做了一期有关货币文化的讲座。他结合早期青铜器、以及甲骨文,并对照两河流域以及古埃及文明,系统地阐释了他有关中国早期货币起源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各位秘书长们的高度评价。

提携后学 谆谆教诲

  李先生有关钱币学学科建设的论述,对我启发很大。在我的钱币学术研究中,更是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其中,有三件事我要特别感谢李先生的提携。

  一是2013年我写了一篇《论钱币的文化内涵》(收入《中国钱币论文辑》第六辑),从器物、制度、思想三个层面论述了钱币不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倡导从文化的视角看待钱币。钱币作为退出流通的货币,虽然失去了交换的功能,但是,如果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待钱币,则会发现钱币是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钱币文化是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写好后,拿给李先生看,征求他的意见。李先生非常认可这一观点,鼓励我按照这一思路继续研究下去,并以学术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建议秘书处组织一次座谈会,讨论钱币的文化内涵。后来因为诸事繁杂,座谈会并没有召开,但是,李先生的鼓励还是给了我很大的动力,这才有了后来《中国货币史话》系列丛书(四本)的写作。

  二是给我的《中国货币史话》系列丛书写序。我写了一部约五十万字的货币史书稿,2015年入选了“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史话》丛书,编委会为了照顾丛书体例,决定分钱币、金银币、纸币、货币文化交流四册,以“中国货币史话”系列丛书的方式出版。年底当我将书稿清样拿给李先生看时,他欣然答应给我写序。李先生当时已经是82岁的高龄,身体也不太好,关键是他还有很多的事要做。等我春节休假回来去看他时,他将一笔一划手写的序交给了我。听他夫人讲,他是利用春节假期,抽时间写的。对于李先生的大力提携,我始终铭记于心!

  2017年我的这套丛书,被新闻出版署评选为向全国推荐的第二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当我将这一消息告诉李先生时,他向我表示了祝贺,并鼓励我说,“钱币文化只有服务社会大众,才会有生命力”。希望我能继续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三是给我的新书写推荐语。正是受了李先生的鼓励,我才又写了《三千年来谁铸币:五十枚钱币串联的极简中国史》。当李先生知道我的新书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非常高兴,不顾生病的身体,又给我写了推荐语。

  李先生和我完全是因为工作关系而相识,学术上并无过多的交往。但是,他有关钱币学学科建设的论述,对我的启发和影响很大,受益良多。如果说我在钱币学术研究以及钱币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方面,做出了一点成绩的话,那都与李先生的鼓励和提携分不开。

  先生如今已驾鹤西去,每当忆及先生的帮助、提携,顿生感激之情。特缀成此文,谨当薄酒,算是对先生的一点祭奠吧!

  王永生简历:

  1966年9月出生,副研究员,现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直属事业单位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信息部主任、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博物馆协会钱币与银行博物馆委员会秘书长。

  学术兴趣广泛,研究领域涉及:中国货币史、中外货币文化交流、白银的货币化、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交流史、中亚历史及民族史,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

  (1)出版学术专著7部:

  《新疆历史货币--东西方货币文化交融的历史考察》(中华书局2007年8月出版);

  《钱币与西域历史研究》(中华书局2011年2月出版);

  《中国货币史话》(系列丛书4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2016年8月份“中国好书”,2017年9月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推荐的第二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名单);

  《三千年来谁铸币:五十枚钱币串联的极简中国史》(中信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入选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发布的2019年2月份“中国好书”)。

  (2)受邀作为顾问与北京电视台海外节目中心合作,2015年9月策划指导了《融通之路》十集大型纪录片,2016年12月19日在北京卫视播出。

(3)应邀策划组织了2017年7月21至26日《乌孙古道》综合科考活动,从新疆拜城县黑鹰山出发,翻越天山抵达特克斯县,对沿线的古道进行了综合科考。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探索与发现”栏目分两集于11月23、24两天做了报道。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发布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