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中国书画形象人物:著名画家王国能

时间:2019/5/24 14:48:01  来源:雅虎北京

   艺术简历

   王国能,笔名谷农,号翠屏山人,男。1981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1985年毕业留校任教。现为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主攻写意人物画兼工笔人物画。

   作品多次参加北京及国内各种画展。先后有作品参加法国、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术性展览,部分作品及学术论文发表于《美术》、《美术观察》、《美术研究》、《中国民族美术》等专业性杂志。出版有《中国少数民族人物线描画稿》、《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写意小品人物画技法》、《白描荷花画谱》、《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王国能》等个人专著。《笔墨人生王国能》专题片增先后在中国教育频道及优酷网展播。部分作品被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天安门管理局等国家机关及海内外人士收藏。

《山地玉米》180×180cm

以“一画”之法 参“笔墨”真谛

王国能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如唐代张彦远在《论画,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这就是较早的“书画同源”的见解。说明中国绘画与中国书法有着紧密的关系,二者的产生和发展有着相辅相成的因素。

《春醒雪原》180×180cm

   中国画和中国书法都是讲究线的艺术,“书画同源”道出了中国画的线条不同于一般的绘画线条,它与中国书法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书法用笔的变化和章法结构的意趣,体现于绘画的线条韵味之中,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写意性。唐代长彦远在《论画,论顾陆张吴用笔》中说:“昔张芝学崔瑗杜度草书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书之体势,一笔而成。气脉通连,隔行不断,唯王子敬明其深旨,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其前行,世上谓之一笔书。其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天地之间》180×180cm

   这里所说的“一笔书”和“一笔画”,并不是说只一笔就能完成,而是指总体的用笔关系。局部来看可以是千笔万笔的无数线条,而整体来看每一根线条却又都相互关联,相互照应,气脉相通,连绵不断,千笔万笔都归整体中的“一笔”,它们在“写意”的法则中共同构成完美组合的艺术形象。“一笔画”,明确强调的是绘画笔法与书法一样,都十分讲究“写”的美学内涵。故古人论画常以写形、写景、写真、写心、写意、写情等等来表达中国画表现形式的艺术特性。“写”在中国画中体现的是激情的呼唤,情感的抒发,线条的运用在于塑造形象的同时充分表达画者的心意和感受,彰显线条美感的独特魅力,追求一种磅礴的气势和生动活泼的节奏与神韵。

《瑶山秋语》180×180cm

   清代石涛在《画语录》的(兼字章)中说:“字与画者,其具两端,其功一体。”并在一则画跋中写道:“画法关通书法津,苍苍莽莽率天真,不然试问张颠老,能处何观舞剑人”《清湘老人题记》。这里,石涛既肯定书法与绘画相通的理论,也肯定书法与绘画笔法是互通的桥梁。中国画的线条作为艺术语言,始终承载着状物(再现客观对象)和写心(表达主观情感)双重任务。

《高原岁月》90×90cm 2014年

   状物并不主张对自然原形的描摹,以绝似为能事,写心也不是完全脱离客观对象任意的涂抹和宣泄,而是要使画家情感的抒发与客观形态的表现有机的统一起来,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可见,中国画的形和线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种完美的结合。书法讲究线条美,中国画同样离不开线条美的法则。中国画以线造型,始终要体现“写”的品质和美感,要“如折叉股”、“如锥画沙”、“如屋漏痕”,要“写胸中之逸气”,追求一种从“有法”到“无法”的既有审美准绳又能随意发挥的艺术精神。

《凉山春》90×90cm 2015年

   书法主要是以线条构成的艺术形式,可以说线条是书法艺术的生命,不同的书体产生不同的线性风格和美感。就写意人物画而言,书法艺术丰富的内涵及千变万化的神韵一旦融入写意人物画的线条结构之中,就会产生无限生机并极大丰富写意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力。不同的形象特征,不同的服饰持质,书法中行草隶篆的笔意均能依据造型需要得到不同特点的发挥和体现。唐代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充分表明中国画与中国书法用笔运线的异曲同工之妙。

《牧场情歌》90×60cm

   要想纯熟地把握中国画“写”的技能与意识,作为中国画家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书法功底。宋代画家梁楷深刻领悟书法线条的内中奥妙,将草书的笔法韵味融入写意人物画的用笔运线之中。他的简笔人物画用笔概括精炼,以饱含激情的力度强化人物的主要线形,使线的结构趋于书法化的节奏和美感,线形豪放粗犷,大刀阔斧,一气呵成,把中国人物画中线的写意性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元代画家赵孟頫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更是对中国画书法用笔奥妙的高度概括和总结。

《凉山放羊》90×60cm

   中国画融入书法艺术的精华,讲求用笔的法则和情趣,使中国画的“线”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骨法用笔”的表现手法,通过“骨法用笔”抒写中国画“气韵生动”的笔墨精神及审美要求。

   南齐谢赫在《画品》中提出绘画“六法”论后,“六法”就成为历代画家衡量绘画高下的标准。虽然好的作品风格上都在不断的丰富和变化,但在品评的标准上大体没有离开“六法”涵盖的范围,尤其是“六法”之首的“气韵生动”,作为最高标准的品评要求至今也没有质的改变。

《帕米尔高原》90×90cm 2015年

   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说:“气者,心随笔运,取像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可见,所谓“气韵”就是中国画的一种笔墨精神,是画者心灵境界的内在活力。“气韵生动”在画面上的体现与“骨法用笔”有着紧密的联系。“气韵”是内在的心声,“骨法”是外在的轨迹,“气韵生动”由“骨法用笔”来体现,内在作用于外在,外在则通过笔墨线条的节奏变化而形象化,艺术化。“骨法用笔”一方面决定运笔塑造形象,一方面充分展现气韵的节奏韵律。写意人物画以精妙的笔墨线条写出人物形象的精神风貌,生气活力,并充分抒发画家的情思,展现画家的绘画技巧及艺术创作才能,“骨法用笔”正是把握这一过程的精神实质。

《春进牧场》68×68cm

   明代茅一相在《绘妙》中说:“气韵本呼游心,神采生于用笔。——乃自始及终,连绵相属,筋脉不断,所以意存笔先,笔周意内,像内神全,思不竭而笔不困也。”从茅一相的见解看,评判一幅画作看其是否气韵生动,首先要看它是否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否发自画者内心的真实感受,体现一种向上的正气和能量。接着再看笔法功力是否具有神采和法度。优秀的绘画作品它自始至终体现画家的激情与笔法韵律的和谐统一,落笔前神情激昂,思如泉涌。落笔时全神贯注,笔随心运。笔法精炼,气势浑然。线条生动有力,奔放爽朗,神采飞扬。“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构成中国画线条节奏的形式美、风格美和笔墨美,充分体现其作品的艺术境界与审美追求。

《绿色春风》68×68cm

   中国画的线条始终紧密结合立意和运笔的传统法则,从唐代所说的“一笔画”到清代石涛提出的“一画”论,线条的概念已大大超越了艺术媒介的范畴,一方面体现画者的艺术构思与运笔造型,一方面体现意境的营造与创作思想的发展。成为中国画主要的艺术特征。

   石涛把“笔墨”的根本称为“一画”。他在《画语录》的《一画章》中说:“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石涛的“一画”论与唐代所说的“一笔画”,不论是艺术思想方面,还是绘画技巧方面都有更深层次的发展与见解。

《夏季牧场》68×68cm

   他认为绘画创作和宇宙、天地、自然的创造一样,也有根本法则,画家要善于遵循和运用这一法则,化为己用。画家一旦把握“一画”之法,就可以在创作中凭“一画之洪规”借物抒情,表现画家的情思、展现构思的意境。他说“一画落纸,众画随之”,这里的“一画”包含画理与法则,“众画”则指具体的笔墨,而画家正是由于把握“一画之洪规”才能透过客观自然的表象,探寻自然的法则和条理。获取审美感受和审美判断,最终在作品中构成完美的艺术表现。

《三江源》68×68cm

   中国画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绘画语言,令我着迷,对中国画的热爱可以说几十年如一日,学而不厌,画而不倦。尤其喜爱写意人物画笔墨技巧的摸索与实践。写意画线条千变万化的独特魅力及笔墨情趣,让我陶醉其中不能自拔,不为名不为利,就是喜欢与兴趣。投入在书法与绘画的线条节奏中享受激情与快乐,在笔情墨趣的诗意中享受陶冶与净化,在创作情境的经营中享受想象与求索,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受石涛“一画”论之蒙养,自觉以“一画”之法参悟笔墨之神韵,使自己对笔墨的艺术内涵有了更深的感悟和理解。

《黄河源头》68×68cm

   中国画的艺术魅力是传统精妙的笔墨技巧,它以“骨法用笔”的抒写功能,展现线条的无穷变化和情趣,以墨色的独特韵味呈现感人的艺术效果。在写意人物画中,笔墨既是一种写形手段和独立审美特质的体现,也是画家才情修养和艺术功力的集中反映。笔墨的独特与灵动,精妙与雅致,高妙之处往往只可意会,难以言表,只有真正品味出笔墨的内在含义与品质,才能享受到笔墨真正的艺术魅力,从灵魂深处体验“气韵生动”的神妙与快乐。古人说:画如其人,画品即人品,什么样的人画什么样的画,很有道理。笔墨的独特风格往往反映画家的心智与诉求,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必然在笔墨中有所反映。襟怀旷达,志存高远者,笔墨自然飘逸洒脱,明快雅致,品格高妙。

《雪原放牧》68×68cm

   而贪图名利,欺世盗名者,只能是投机取巧,耍小聪明,是无法参悟到笔墨精神的高妙境界的。明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画家六法,一曰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董其昌认为气韵是不可学的,是天赋的才能,但是,也可以通过艺术修养和创作实践感悟气韵的内涵。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画家悟化“气韵”的能量,一定会有天赋的因素,但我更倾向和赞成“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气韵”的悟化虽然需要天赋的成分,但更重要的是画者的学养与眼界。作为画家,要想参透笔墨的真谛,把握“气韵”的灵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必不可少的途径,并要持之以恒,终身追求才能有所悟化。

《板桥听竹》90×60cm

   以中国画的写意手法表现民族题材的人物形象,是我多年创作实践与教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为创作具有民族精神的绘画风格,我不断求索与实践。不断从传统优秀文化中吸取精华,丰富自己的艺术思想,打造自己的笔墨品质。并坚持深入民族地区生活,从生活中发掘艺术灵感。民族地区壮丽的景色,多彩的文化,各具特色的风土民情,成为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主题。我喜欢粗犷豪放,自然洒脱的笔法,凝重简练的线条,雄浑厚实,淋漓潇洒的墨色,以这样的笔法和墨色抒写和表现不同特征的艺术形象,使我的创作尽兴与快乐。

《姜尚垂钓》136×68cm

   元代画家倪瓒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逸耳”,道出了中国写意画的本质内涵。倪瓒这里说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不能理解为草率涂抹,不讲造型的笔墨游戏,而是一种熟能生巧的挥洒自如,是高度精炼的笔墨神韵,是写意精神中“写胸中之逸气”的激情状态。写意人物画的笔墨只有进入“写胸中之逸气”的自由境地,才能真正品味中国画写意精神的魅力所在。

《杜甫》180×90cm 2014年

《张旭醉书》180×90cm 2014年

《屈子行吟》180×90cm 2014年

?

《画家徐渭》136×68cm

《钟馗》136×68cm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