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战国青铜器青铜鼎简介

时间:2019/5/19 0:36:53  来源:小全子的古玩世界

春秋 青铜「蟠螭」纹鼎

  此对青铜鼎,器型硕大,附盖,口微敛,折沿,腹较深,圜底,腹两侧设附耳,下置三蹄足,足根装饰浮雕式兽面。盖面层层隆起,盖顶中央设一套环,环上刻夔纹,盖面及器腹则刻蟠螭纹,并辅以各种精细雷纹和几何纹,纹路勾连交旋,布局规矩齐整,精密华丽。同时作为一对鼎而留传至今,价值非凡,值得收藏。鼎可说是三代最重要的青铜器类型,原作煮食器与盛食器之用,主要用来烹煮肉食。后于商周时期更作为祭祀用的礼器,由于周代的礼制改革,促使周代青铜鼎器形较为巨大,让人远观已可感受其稳重庄严之意。

  诗经·卷耳》中有「我姑酌彼金罍」句,说明罍是古代盛酒用的,金罍即青铜罍。又《礼仪·少牢馈食礼》载:「司空设罍水于东,有枓。」可见罍又有盛水的用途。罍的造型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多为商代製造。此圆形罍具有明显的西周时期特点,阔口、大腹、两耳,颈部及腹部饰窃曲纹。窃曲纹,又称穷则曲,是周代的一种重要装饰纹样。其名称是据《吕氏春秋》中所戴「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而命名。这种纹饰是一种适应装饰部位要求而变形的动物纹样,是动物形象的简化和抽象化。青铜礼器的品类、形制、纹饰乃至铸造工艺,皆相当于夏商周青铜时代真实的缩影。青铜器的保存本就极为不易,而这种无论在形制或纹饰上均处于过渡性的産物就更为稀少,正因这种器物得以保存下来,我们才能够从中窥见上古时代礼乐制度对人、对时代所造成的影响。

西周 青铜「窃曲」纹罍

  这对壶的造型,装饰和大小均大致相同,只是颜色及纹饰上略有不同,壶身呈方形,器口正方敞口、直颈素纹、大鼓腹、方座。鼓腹两侧对上位置有一对兽耳衔环,另外两边各饰一对称凸圆,双耳外侧的鼓腹饰以云雷纹及勾连雷纹围绕一周,鼓腹下半遍布精雕细密的垂鳞纹。鳞纹是以龙蛇体躯上的鳞片排列而组成的纹饰,盛行于西周中晚期,一般饰在鼎和簋的腹上。壶体四边角有对称八道长短条形出戟,方座亦饰以云雷纹围绕一周,全器简洁大方,古拙典雅。壶一般为盛液体的器皿,常用于盛酒,春秋时一度取代尊,陈设于庙堂之上,以备斟酌之用,造型变得雍容华贵。商代已有,春秋战国尤其盛行。此对青铜「鳞」纹壶,时代特征明显,历史悠久能保存一对实为难得,收藏价值极高。

春秋 青铜「鳞」纹壶 (一对)

  此件青铜簋口沿外侈,厚啄,微束颈,垂鼓腹,两侧对称环耳,底部承以外撇圈足。口沿下方器颈部份饰以一纹饰带,前后各见一浮雕兽首,兽首两旁饰有对称长体凤鸟纹。器腹为整器最精彩之处,饰有一圈共四个凤鸟纹,以两只为一组,面面成对,填满了整个器腹。凤鸟双目圆凸,作回首状,头顶冠羽下垂, 身躯呈S型,凤尾婉转扬出并另分细支延伸卷曲,姿态华贵典雅。两侧环耳铸有兽首,耳下端有钩珥,于鋬阴位置铸有蝉纹装饰。器底有菱形网格纹,于圈足上饰以一周带状简化鸟纹。器颈、器腹与圈足的纹饰带均以云雷纹填地。青铜簋通体以「三层花」的技法铸造而成,即浮雕、本体主纹饰及填地云雷纹三者结合而成,是商周时期最具特式的纹式风格。凤鸟纹自商代早期已有使用,然而多为陪衬,主流仍以兽面纹为主,但及至商末周初则开始盛行,西周中期更为大宗,取代了兽面纹成为主流纹饰。周代由于祭祀形式的转变,青铜器纹饰多较商时期的为简朴,多为光素面配以弦纹或直棱纹的装饰,满工作凤鸟纹的器物较为稀少,大多收藏于世界知名博物馆或藏家手中。此簋保存良好,纹饰层次分明,不论铸造技术或艺术风格均是上佳之作。簋本为食器,专用于盛放黍稷稻粱,是最常见的粢盛器。至商代晚期后常作礼器之用,于西周时期多与鼎器配合使用,鼎、簋数量多寡成为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簋内铸有铭文「举 乍父乙尊彝」。「举」于宋代吕大临《考古图》一书中,被释作「析子孙」,为子孙永宝用之意,后辈学者沿用此说至清。及至近代学者于省吾先生对此铭文考证有新见解,提出是古代氏族「举」的名字,此说亦多为现今学界所认同。据何景成博士的研究,「举」族与商王族的关系较密切,可能是异姓贵族。金文中「尊彝」为祭祀礼器的统称,并非特指某种青铜器的专名,而「乍父乙尊彝」,则说明作器者为去世的父亲「乙」作此铜簋。带「举」铭文的出土青铜器数量不少,然而不少原件已散失,只留下拓印,故仍刻有上述铭文而又保存完好的青铜器是非常难得,本青铜簋就是其中一个少数例子。

西周 青铜「凤鸟」纹簋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