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杂拌:多角度收藏中的美感

时间:2019/5/14 15:12:22  来源:收藏快报 徐星媛、尹钊、金光/江苏

图1

  徐州有一道招牌菜叫杂拌,常在大席中出现,吃过后很多人都对它赞不绝口。其实杂拌的材料很简单,就是把一些常见简单的日常原料如皮肚、鱼肉、牛肉、鸡肉、鱼皮、木耳、竹笋拌在一起小火炖烧,看似简单,却成为一道美味。其实,生活也是这样。有一些不经意的事情、爱好、专业杂拌在一起,就成了一种人间的乐事。

图3

图2 图4

图5

图6

图7

  我们的专业是教育,我们的业余爱好却是读一些杂书、诗词、历史、摄影,以及收藏。读诗和文学、历史虽只为着赏心悦目,陶冶心灵,收藏只为通过那些历史的残迹、破痕,寻找我们民族古代的文化和艺术。本来这些内容是分门别类的,但经常能找到杂拌的乐趣。

  我们喜欢读诗,当读到“我有昆吾剑,求趋夫子庭。白虹时切玉,紫气夜干星。锷上芙蓉动,匣中霜雪明。倚天持报国,画地取雄名。”这首诗的时候,为作者精忠报国的肝胆豪情所震撼,为祖先古代的剑的霸气而自豪。查找历史的资料我们发现,这位著名诗人是李峤,他出身于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以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他在武后、中宗年间,三次被拜为宰相,官至中书令,阶至特进,爵至赵国公,一心为国,为民。

  想到“剑”,我们不但感动于这些甘愿保卫国家的行为,同时还想到了关于“义”的故事。在徐州,就有一个关于剑的动人的故事。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第八石,就记载着这个历史故事,如图1所示,左边一个坟堆,坟上长树,旁置一剑;坟前有供品,主人与随从跪拜。据考证,此图应为季札挂剑的故事。

  徐州户部山的西边,就是这个挂剑台的所在地。这挂剑台,是用一块高大的青石做成的石碑。碑的中问刻着“挂剑台”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两侧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延陵季子兮不忘敞”,下联影脱千金剑兮挂丘墓”,上边的横联是“践信泉台”。挂剑台是徐州的著名古迹之一,徐州市人民政府,曾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重修过。

  了解了上面的故事后,我们就非常渴望也能收藏一把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们得到了一把战国的剑。如图2,年代应在战国。此剑虽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历程,但是仍然锋利无比,当我们不小心用手摸剑的刃时,竟被划出一个血口,这时,我们才体验到我们祖先高超的制剑工艺,同时,在无意中发现,在秦兵马俑中,有一把剑被压弯成45°,搬去障碍物,竟仍恢复原状。有一把剑,竟然像不锈钢一样,没有任何锈蚀。而经过化验,竟使用了不锈钢的防腐成分镍,而这种防腐的方法,是德国在上世纪30年代发明、美国在50年代申请的专利,更能体现出我们祖先高超的科技水平。在我们对剑的收藏和研究中,我们发现这里竟充满了历史的再现,我们祖先的豪气、义气、美感以及先进的工艺,我们觉得,有了多媒体,博物馆展览的文物不应该像现在一副冷冰冰的面孔,而是应该结合历史、文学、科学等,让参观者能获得更大的兴趣和收获。

  我们喜欢摄影,在云龙湖上,很多人在假期中都在休闲泛舟。在我们的摄影进程中,出现了很多这样的视角,如图3,是我们镜头中的一页,看夕阳西下,层林尽染、林密烟淡、天高地远,一叶游船,何其舒展爽朗,我们不由得想起著名诗人白居易笔下的《晚池泛舟遇景成咏赠吕处士》:“岸浅桥平池面宽,飘然轻棹泛澄澜。风宜扇引开怀入,树爱舟行仰卧看。别境客稀知不易,能诗人少咏应难。”同时对照我们收藏的康熙民窑青花瓷盘,顿觉块垒尽消。

  如图4,瓷盘中,河水的平静,峭壁的陡峻,树木的飘逸,鸟儿的翱翔,再配上诗句。诗文很有气势,书法端正,确是一幅精美的泛舟图,和我们的摄影作品有得一比。在汉画像石之中,我们发现,我们的汉代人也有如此之雅兴,如图5是山东微山县出土的汉画像“水榭”,其中画面宏大,把很多的情节都集于一图,有水榭、观鱼、捕鱼,而在右下角,一只小船一人划桨,而另一人悠闲地观赏湖中的情景,至于划船,古人还有一种作用,那就是泛舟竞技,如图6是山东滕县出土的汉画像石鱼跃船头,虽是描写鱼跃船头,实际描述的应是人们泛舟竞赛,速度快到惊起了游鱼。

  虽然我们看到上面的几个情景,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却给了我们一个丰富的内涵,就是不同时代、不同人们在泛舟过程中表达出的不同感情。虽然是混搭,但是却给了我们历史、文化的美学熏陶,而这正是混搭的魅力。

  我们爱秋色,很喜欢秋天的萧索,残荷芦荡,荷下风袭微波的凉意,别离的愁怨,人生的聚散,尽在秋风卷叶之中。脑海中展现出宋代的于清言、清代的周铨等画家的秋景残荷图,归结到底就是两个字——意境。那是心与景的相通,是意与境的交融,虽是流连于山水之间不愿返还,但岁月如梭,满眼的秋色悄然逝去。无奈仅是一介书生,囊中空空,无法将名家的画作收入室中,但幸运的是,我们在摄影中收藏了永久的秋色。

  我们在云龙湖边留下一幅图景,只见秋山剩水、枯荷败叶,那苍凉的意境,早已把悲情、沉郁、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似乎能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隔绝出一片宁静的乐土。我们不由得想起诗人李商隐的诗句“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与我们的情感极相符。

  有一天来到石市,无意间见一石板(图7),石质温润如玉,但石纹酷似秋后残荷,梗茎纵横交错,偶有残叶生在荷梗之上,恰似一幅残荷秋趣图。观其画面,仿佛秋风寒切,残荷被雨,意趣深长,脑海中顿时回荡着元朝萨都刺的《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

  观赏之余,开始寻求此物的来历,没想到,那竟然是一种形成于4.8亿年以前的珍贵的海百合化石,它穿越过亿年的风霜一直延续到现在。海百合是一种高等无脊椎的棘皮动物,因其形似百合花而得名。这块化石来自于贵州省北部的一小块地区,这说明了那个时候的贵州还是一片深海,后来随着地壳的运动,才有了今天贵州地区的独特地形。

  细看这块石板,一根根“花茎”苍劲有力,枝枝蔓蔓纵横交错,韵味独特,让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远古时代深海世界里的瑰丽景象。在历经亿万年的地质变化中,这属于深海的美丽精灵,在天崩地裂中用另一种方式演绎着生命绝美的交响,留给人们的是一幅幅国画般凄美的“残荷图”。原本娇弱的生命固化在石头中,直至岁月慢慢逝去,才将她美丽的娇颜呈现。屏息欣赏之余,我们不由地惊叹于眼前这凄美动人的情景,也让我们不得不惊讶于大自然巧夺天工的造化。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