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艺术新闻 >滚动新闻> 正文

在这里,品味中式极简之美

时间:2019/4/18 11:00:3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技艺高超的中国匠人们,拨冗就简,造就了简约雅致的中式审美范式。

  兼具收藏价值与实用性的紫砂壶,就是个中典范。

  小编选择了紫砂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紫砂壶,均为大师手制,各位从中可一窥中式极简之美。

图/文选摘自陈传席《紫砂小史》,文字有删改。

配图制作:安克晨

01

水仙花六方壶

明 时鹏

  ■ 水仙花六方壶,时鹏作,高9cm,宽10.5cm,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

  时鹏是明代宜兴“四大家”之一,也是后来的紫砂名家时大彬的父亲。

  水仙花六方壶底刻有“时鹏”二字楷书。这把壶是否为时鹏的作品还是问题,因为时鹏时代,工艺和造型都很难达到这个水平。

  时鹏的壶以古拙为特点,而此壶特点恰是秀韵、精巧、雅致。当时的壶形或筋纹,或几何,似这种筋纹、几何、自然三体之结合形式,十分少见。但不论壶是否是时鹏所作,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02

六方壶

明 时大彬

  ■ 六方壶,时大彬作,高11cm,口径5.7cm,现藏扬州博物馆。

  时大彬是时鹏之子,明代被公认为第一大家,是紫砂壶成熟期(明万历至明末)的代表人物。

  他制作紫砂壶有时陶土,有时调砂,将紫砂壶的各种款式及土的色泽变化发展得比较充分。他的紫砂壶艺术避免妩媚,追求朴素典雅坚实沉着的风格。

  起初,时大彬喜好作大壶,后来听文人品茶谈话,改作小壶,以应文人饮茶风尚之需。他在紫砂陶艺史上是向大雅方向发展的标志性人物。

  六方壶就是小壶,属大彬改制后的作品,紫砂泥比以前更加细腻,形制在继承传统样式的基础上也做了重大改变。过去的六方形壶上大下小,且壶口也是六方形的。大彬这把六方壶是把六块长方壶片挺直地镶在壶底外,还将传统的六方盖口改为圆形。

  这一改革是有传统哲学思想为据的,中国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人“头圆脚方”,凡合乎天道的东西莫不如此。这把壶在紫砂工艺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03

云蝠方壶

清 陈鸿寿(曼生)

  ■ 云蝠方壶,陈鸿寿设计并刻铭,高7cm,口径6.6cm,现藏苏州文物商店。

  陈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篆刻家、书法家、画家、紫砂陶壶设计家。他在篆刻史上有崇高的地位,是“西泠八家”之一,也是乾隆中后期至道光年间在紫砂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位人物。

  清初至陈鸿寿时代近二百年,紫砂壶的设计烧造急需改进,陈鸿寿便是其中杰出代表。他以其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设计了众多流传甚广的壶式,被民间归纳总结为“曼生十八式”。

  他设计的壶最主要的特点是去除繁琐的装饰和陈旧的样式,务求简洁明快;其次是壶身上留有大块空白,上面刻诗文哲句等。

  云蝠方壶呈四方形,盖、纽加足皆是四方形。上部饰蝙蝠云气。壶身的一壁饰塑山水画,另一壁刻铭曰:“外方内清明,吾与尔皆亨。曼生。”“外方内清明”喻意做人的道理。“清明”即对事理明白,如果糊涂无知,“外方”就成为鲁莽。这个壶仅有“曼生”款,故可能是其自制。

04

合欢壶 斗笠壶

清 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

  ■ 合欢壶,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高8.4cm,口径7cm。

  ■ 斗笠壶,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作。

  一般说来,曼生壶的样式由陈曼生设计,由杨彭年兄妹成型,再由陈曼生题字刻铭。

  合欢壶在肩部刻“试阳羡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欢喜。曼生铭”。壶底有印“阿曼陀室”,把梢印“彭年”,此壶是陈曼生和杨彭年合作的精品。“合欢”是二人共同欢乐。凡是这样以当中为分界,其上呈覆式,其下呈仰式,而合为一体者,皆称“合欢”。

  斗笠壶,底印“阿曼陀室”,壶把下印“彭年”;壶腹刻“笠阴暍,茶去渴;是二是一,我佛无说。曼生铭。”杨彭年制成,陈曼生设计并刻铭。壶像一个斗笠,十分简洁。铭文颇令人玩味。

05

柿形壶

清 杨彭年

  ■ 柿形壶,杨彭年作,高8cm,唐云藏。

  杨彭年是乾隆至咸丰间宜兴人,兄妹皆以制壶为业。杨彭年在紫砂艺术史上贡献有二:其一,他摈弃了乾隆雍正后的印模方式,恢复时大彬等人的捏造之法,天然质朴。其二,他和陈曼生配合,大兴文人壶风,使紫砂壶和诗文画印合为一体。

  杨彭年不只和陈曼生合作,也和其他文人合作。柿形壶便是。

  柿形壶底阳文篆书印“石楳仿制”(楳是“梅”字的异体字),把下有“彭年”阳文篆书小印,可知此壶为杨彭年和文人朱石梅合作。样式仍是曼生式,“石楳仿制”可能即仿曼生式。

  壶上刻铭:“范佳果,试槐火,不能七碗,兴来惟我。石楳制。”“范佳果”即以佳果(柿子)为造型模式制成此壶。“不能七碗”典出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 ”;“兴来惟我”是兴来独知有我的意思。

06

一粒珠壶

清 邵友廷

  ■ 一粒珠壶

  此壶由清代道光、同治年间的制壶高手邵友廷制作,样式与邵文银的圆珠壶极为相似,但更显浑圆敦厚。所谓“一粒珠”,是形容壶身如同一粒珠,壶纽亦是一粒珠。

07

掇球壶

民国 程寿珍

  ■ 掇球壶,程寿珍作,高13.5cm,宽12.6cm,现藏香港茶具文物馆,宜兴紫砂工艺厂也藏有相同的一把。

  清朝的灭亡、民国的建立,没有影响宜兴紫砂器的生产,而且还继续地蓬勃发展了。

  程寿珍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程所制壶不务妍媚,于粗犷中求精细,浑朴中见秀逸。其中晚年制壶唯三式:掇球、仿古、汉扁。他曾获南洋劝业会金奖,为紫砂史上首次,又在巴拿马国际赛会上获得奖状。

  掇球壶身像个球,壶盖像个半球,体面圆润、线条圆润、流把圆润、纽盖圆润,集丰满、儒雅、古朴、沉着于一身。一览而知非寻常之物,做工尤精于前人。

  这把掇球壶底部钤阳文印:“七十二老人作此茗壶,巴拿马和国货物品展览会曾得优奖。”此外壶把下有楷书“真记”一印,盖印方形篆书“寿珍”。这把掇球壶堪称最能代表程寿珍的艺术风格和成就。

08

方斗壶

民国 黄玉麟

  ■ 方斗壶,黄玉麟制,现藏美国堪萨斯城的纳尔逊博物馆。

  黄玉麟,宜兴人,善制掇球、方斗、扁圆。

  所谓“方斗”,即古代农村量米麦的用具,这种形式大概寓有发财之意吧!壶体由四个正梯形组成,上小下大,盖方正,纽立方,流把皆方形。

  壶体一面刻黄慎的《采茶图》,一老人席地而坐,身旁一篮茶叶,横一根长杖。左上刻“采茶图。廉夫仿瘿瓢子”。瘿瓢子就是黄慎(1687—1770),清代中叶画家,长期寓居扬州,是“扬州八怪”之一。此壶上《采茶图》为陆廉夫仿摹,但与黄慎所画无别。

09

鹧鸪壶

当代 顾景舟

  ■ 鹧鸪壶,顾景舟作,高12cm,口径6.1cm。

  顾景舟,宜兴人,1915 年生于陶艺世家。其制壶格调高雅,具有文人风范和传统内涵。

  他自己对壶的要求是:要明确地安排制作壶的大“面”,即壶身;要鲜明地强调壶身每个部分。由点、线到面,交代清楚线条的来龙去脉、缓冲过度、明暗转折、虚实对比。新一代紫砂壶高手以及紫砂壶厂的负责人,多数出于他的门下。国家授予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鹧鸪壶,盖印“景舟”,壶底刻:“癸亥春,为治老妻痼疾,就医沪上。寄寓淮海中学,百无聊中,抟作数壶,以纪命途坎坷也。景洲记,时年六十有九。”壶名“鹧鸪”,不解何意?但此壶壶艺之精工、格调之高雅,有目共睹。一般的壶美在外表,顾景舟的壶尤重内在气质,故其壶耐看。

10

曲壶

当代 张守智设计,汪寅仙制作

  ■ 曲壶,张守智设计,汪寅仙制成,壶高17.4cm,口径10.1cm,现藏宜兴紫砂工艺厂。

  曲壶是由一条曲线旋转而成,从壶口一端到另一端,再到提梁、到腹壁、到壶底、到壶流,一气呵成。其构思来源于对蜗牛的观察,从蜗牛的爬行状态中总结提炼出适合于壶体的流动的线面。

  曲线所形成的整体中,上虚下实成为对比,提梁至盖之间是个空间,这空间也是壶的一部分,在书法和绘画中叫“布白”“计白当黑”。壶的下部分是实的,实际上外实内空。

  传统砂壶大多显示出静态或平态之美,而曲壶则显示出动态之美。

  作者思想中受到西方造型艺术形式的影响亦不可忽视。西方国家尤其是德、英等国的瓷器设计多动势。曲壶的设计者张守智当时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既注重研究中国的传统陶艺,同时也大量接触西方的设计样式,这是宜兴陶瓷艺人很难做到的。

-END-

 

版权与免责声明: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网络媒体,版权归原网站及作者所有;本站发表之图文,均出于非商业性的文化交流和大众鉴赏目的,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不良信息内容,请您告知(电话:17712620144,QQ:476944718,邮件:476944718@qq.com),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
更多